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13-08-15戴安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三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马克思主义“三化”推动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进程作一番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提供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1](P310)恩格斯也曾经指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P24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它的关于发展的主题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么,进入21 世纪以来,它又有着那些鲜明的时代特征呢?这些时代特征对科学发展观主题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人类跨入21 世纪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3](P1)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为科学发展观主题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个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P465)不同的历史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而不同的时代主题,产生不同的思想理论。回顾一百年前,当历史发展从19 世纪进入20 世纪初的时候,资本主义由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列宁分析了国际形势的这一重大变化特点之后,发表了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在著作中总结了马克思《资本论》 问世50 年来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过程,提出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他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二是战争必然引起革命。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从此,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轰轰烈烈年代,一个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火红年代。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列宁创立了列宁主义,并指引俄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917 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同样,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于1949 年10 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而到了20 世纪下半叶,时代主题开始发生新的变化。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和把握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时代主题。1985 年3 月,他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的谈话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5](P105)也就是说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是必须要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经成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新的世界格局降低了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多种力量的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程度的加深,有利于抑制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各国从实现本国21 世纪发展的战略考虑,都在努力争取一个与己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处理相互关系中都在努力寻求利益汇合点,力求通过磋商解决分歧,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格局。但是,近年来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一些地区矛盾还有不断激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举步艰难,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繁荣和维护世界和平仍然是一个需要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要在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善于抓住和把握恰当时机来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国共识等时代特征为科学发展观主题的形成提供了基本要素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金融、信息三大要素的普及,全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显著特征是:经济资源跨国界在全球范围流动配置。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整个经济呈现一种全球化趋势,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频繁紧密。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体制、金融等方面占有优势,因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从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峻挑战。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因此,我们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力求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先导,以新材料科技为基础,以新能源科技为动力,以海洋科技和空间科技为内涵和外延,以生命科技为跨世纪战略重点。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是:(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强。(2)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3)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4)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面对这种形势,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 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建设事业搞得更好。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发展观的进步是人类20 世纪下半叶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流行过的把发展视为单纯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往往把发展看作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生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其特征是强调工业化、经济增长第一,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唯一尺度。这种缺乏理性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如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矛盾,伴随对资源掠夺性开采和浪费而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20 世纪后半叶这一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严重忧虑,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后,迫使人们反思并调整传统发展模式。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中,包括技术和政策、制度在内的许多科学合理的东西,我们都应当借鉴,以便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发展方面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趋利避害,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述种种时代特征必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胡锦涛多次强调要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锐意进取。2003 年7 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3](P361)“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把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3](P367)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后,2003年10 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P483)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回应时代挑战,紧紧围绕着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主题而展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解决在当代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产生的。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使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就是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解决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并把中国的发展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21 世纪初,我们已经实现了邓小平设计规划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和第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始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矛盾,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来解决

1.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摒弃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这种体制还很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改革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2.虽然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3.虽然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城镇化在加快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4.虽然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然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

5.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繁重。

6.虽然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7.虽然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区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同样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的局面。

8.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扎实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但由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需要继续深化,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

9.虽然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影响日益广泛,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随着社会人员流动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10.虽然我国社会总体是安定团结的,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

到2003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决上述一系列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

(二)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严峻考验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建设的党。这些年来,我们党围绕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党内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蔓延开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尽管各自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党内腐败泛滥,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人心向背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新世纪里,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历史与逻辑都充分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对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团结和民族的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它反映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影响着党的执政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能否克服党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指导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此,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国情、党情密切相结合,拓展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回答。自从2003 年10 月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之后,他就对其主题在内容上不断地进行拓展和丰富。2003 年12 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P272)2004 年6 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P113-114)2006 年12 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 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7](P806-809)到了2007 年10 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用简练的语言精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8](P11-12)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有的放矢,明确回答和解决了现实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统筹解决。这就要求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果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才能真正转化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在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学习、宣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又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过程。近年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干部带头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之后,中共中央对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开会对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中央政治局专门举行了研讨科学发展问题的集体学习,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常委还率先垂范,带头积极学习、宣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参加民主生活讨论会,深入到联系点去搞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推动了全党兴起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二)全党开展轰轰烈烈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

根据中共十七大部署,中共中央决定,从2008 年9 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分三批展开,每批时间半年左右。第一批:2008 年9 月开始,2009 年2 月基本完成。包括: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中央管辖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批:2009 年3 月开始,2009 年8 月基本完成。包括: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机关;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团机关;中央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企业,市(地、州、盟)直属企业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第三批:2009 年9 月开始,2010 年2 月基本完成。包括:乡(镇)、街道;村、社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单位;中小学校;未参加第二批活动的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据统计,一共有370 万个党组织、7500 多万党员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广大干部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规章制度,为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三)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通俗宣传工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一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成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人民大众普遍信仰、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近年来,在宣传理论战线上的工作者,为使在人民群众中宣传科学发展观获得实际效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他们通过编写一些通俗生动的读物,用“大众话语”加强了理论宣传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果。例如:《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发行超过600 万册,《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发行超过500 万册、《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发行量达到400 万册。由于这些读物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具有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和针对性强、说服力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增强了理论宣传的实效。

(四)切实加强对青年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教育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年轻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的精英,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青年就掌握了未来,年轻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因此,近年来,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和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现实问题的内容,用科学发展观来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鼓励和组织领导干部、社会名流到高校讲课,现身说理,教书育人,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从事政治教育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在提高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工夫,使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而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通信等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载体。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舆论工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社会阵地。2007 年以来,为了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主流媒体人民网开设了学习和实践论坛,专门设置了专家答疑专栏,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具体实践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例如: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应该实行那些职能转变?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法治国家有哪些要求?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在宣传活动中努力改进方式方法,摒弃“八股文”,力求做到生动活泼,通俗化、形象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爱听爱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 年1 月,由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推出了“祝福祖国科学发展”箴言短信大赛活动。整个活动历时三个多月,一共收到箴言短信近万条。此次活动运用互联网及手机媒体平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和身边发生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发广大民众的热议。2009 年至2010 年2 月,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了“科学发展观万里行”大型宣传活动。这个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主题筹划内容。通过领导专访、图说发展、网络调查、活动综述,专题稿件、网民评论等方式,介绍具体的单位、部门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并通过网络互动交流,有较大的透明度、灵活性和实效性,受到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和深入人心。

随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从而赢得了全党上下高度一致的认同,于是,在2012 年11 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9](P2)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0](P7-8)

综上所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提供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拓展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使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科学发展观才赢得全党上下高度一致的认同,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列宁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三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