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与发展:十七大以来党对社会建设认识的深化

2013-08-15孙斌颜玲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管理

孙斌 颜玲

(南昌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江西 南昌 33009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四大建设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提出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任务,认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一、深化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认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中,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不可能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社会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加快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作基础,增加教育投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环境、住房和交通都需要经济发展成就作为支持。离开经济建设的支撑,社会建设就很难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归宿

社会建设的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状况,提高人的生存质量。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社会建设,就是人的建设。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努力增加我们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富裕,提高社会的幸福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经济建设表面看上去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实际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它为社会建设、人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仍然是为了促进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

(三)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动力和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经济建设明显优先于社会建设。但是社会建设滞后,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增多,增加制约经济建设的因素,不仅仅是表现在消费领域对经济的拉动,导致经济发展失去动力,而且会使社会失去公平正义,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从而会使经济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影响国家长治久安。为此,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更好地调动全民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只有化解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科学地分析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原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国进入了“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社会建设存在的各种原因,“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也带来了城乡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利益形态,随着人口从固有的单位和土地的依附上解放出来,人口流动不断加大,再加上外国文化思想的传播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伴随经济发展迅速增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也不断显现出来,影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变化虽然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必须适应社会结构变化,改革旧的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

(二)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各种经济利益得失必然会引发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从国内来看,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相互交织,国有企业改制、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再加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和长期以来社会管理不到位等等原因,很容易激发群体事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国内与国际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以及国际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也加剧了我国社会管理的难度。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三)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共同建设目标,体现了党对社会建设认识的升华,也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相互关系,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和创新社会建设,不但要解决好当前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影响其他建设的因素,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果不解决好社会建设,其他建设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重要的就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因为这“四项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快社会建设,使之与其他建设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新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完成加快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

(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符合、涉及基本民生的主要领域、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制度和财政可持续的支持和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度提高在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救助和社会养老等五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科学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进行各相关领域的制度选择和制度设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效、便捷。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业影响千家万户的收入和生活,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清除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部门间和单位间流动的制度障碍,创造更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形成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的新格局。增强政府促进就业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和就业扶助的城乡全覆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约束性要求,并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制定中,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合力。要加快实施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制度。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发挥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性。只有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对政策的这种新需求。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提高两个比重的关键和保障。收入分配通常分两个层次。初次分配是指生产出的成果在劳动、资本、资源(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按照各自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项目等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实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比较窄,基金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实现新农保的制度全覆盖,通过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把无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实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提高其他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覆盖率,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全面覆盖,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重点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制度。

(五)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发展明显加快,但社会管理没有跟上,影响了社会建设整体推进。所以一是要健全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在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建设,发挥他们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二是要创新和丰富社会管理方式。在强化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积极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深入挖掘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管理的传统资源,丰富和创新管理手段。三是健全社会管理法规。抓紧制定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将社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使社会管理有法可依。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牛兰英,王勇.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

[4]王永平.论加快转变社会管理方式[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2).

[5]葛贤平.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系统思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6]刘中起.“十二·五”考验社会创新管理[J].检察风云,2011,(7).

[7]刘丽丽.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理论视野,2010,(1).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N].人民日报,2011-2-20.

[9]陈光金.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1-1-24.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