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文化语境建构的实践研究

2013-08-15张化丽张雷刚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法交际大学

张化丽,张 珍,张雷刚

(西安航空学院 外语与旅游系,陕西 西安 710077)

1 引言

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上日益增强,中国与国外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国际合作交流的主角,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而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这对很多中国大学英语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只要了解外语的语言密码就可以容易地掌握外语,在外语教学中,这种观点在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很多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的难点在于文化教学。不同文化接触时,文化差异往往成为交流过程中冲突的起源。文化学习并不是除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种技能,它是贯穿于这四种技能学习之中,并用之检测语言交际能力的标准。交际能力不光是正确的英语发音、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而且还有文化因素。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忽视文化语境的教学,文化语境的建构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的理论依据。

(2)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及方法。

(3)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的培养。

(4)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语境教学案例分析。

2 理论依据

2.1 交际能力理论

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而首次提出的。乔氏的“语言能力”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所内化了的语法规则。Hymes认为这一概念抽出了语言的特点,舍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他采用了“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有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了进去。用Hymes自己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与何种方式与何人谈何种内容”及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

自“交际能力”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交际理论的内涵等展开了不同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Canale和Swain提出了交际理论的建构模式。根据该模式,交际理论有以下四个子能力:①语法能力,即语音、拼写、词汇,句子结构及语法等知识,准确的理解和表达是语法能力的目标;②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在不同的背景下正确理解表达具体的交际功能;③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④策略能力,也叫补偿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这一能力与其他三个能力不同,它强调运用交流过程中的有效策略达到交流目的。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从交流策略中获益。

2.2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语境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或背景(Swender 1999)。这一概念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首次提出,他认为语言研究必须在人类活动这一更大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还应考虑语言使用的环境。语言知识是促进交际进行的基本因素,交际的成败还取决于双方的文化和语境。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密不可分。

3 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语言教学(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可追溯到英国二十世纪英语语言教学的改革时期,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是:①使交际能力成为语言教学的目标;②发展语言四种基本技能,认识语言和交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3.1 大学英语教学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为了让学生恰当地用英语,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尤为重要。CLT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语法、词汇、语言点的学习,忽略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大多数学生尽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但交际能力却很差的现象。

CLT认为外语学习必须学会运用语言,它在英语学习者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创造更多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交流的机会。它更看重的是语言的使用功能而不是语言的结构本身,正如Littlewood(1981)曾说“外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真实和恰当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拓展学生交流的情景,把关注点放在交流的内容上而不要被语言形式所阻碍。”

3.2 教师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实施策略

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下面这几个方法是在大学英语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策略,可在英语教学中参考使用。

(1)课堂上老师要创造绝对真实和自然的交际环境是不可能的,但老师可以尽可能接近地创造出学生说英语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表达自己。Littlewood说过:“只有学习者有动力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周围人交流时,他们的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CLT特别强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高,但这不意味着CLT不重视写作和阅读,相反写作和阅读要给予相同的重视程度,因为通常情况下,人际之间交往要么通过说,要么通过写,有时甚至还通过非语言形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说和写与听和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交际能力当中的听说读写都不能忽视。

(3)在实施CLT过程中,语法教学不容忽视。Littlewood在1990年强调:“语言结构体系的掌握仍然是语言交流的最基本要求。”1991年他又重申到:“语法体系与交际能力体系不相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正好相反,外语学习者对语法体系掌握的越深入,他的交际能力就越有效。”CLT教学不过分强调语法,但绝不忽略语法教学,语法错误常常导致严重误解。

(4)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他们缺乏主动性,缺少交流,这种习惯使英语老师在实施CLT中感到以学生为中心很难。改变确实需要时间,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做他们比较熟悉的活动,等他们适应了分组讨论活动的形式后,再让他们做更自由、发挥更多主动性的活动。这要求老师得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但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以大班为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有差异,所以老师有必要做一些调查研究,更好地了解学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激励学生交流的好方法。学生一旦接受并自己组织交际活动,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也能够组织自己的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4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尽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意识和比重越来越明显,但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融合仍然是个挑战。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怎样进行文化教学和教什么的问题。

4.1 课堂上的文化教学

大学生英语文化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首先,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介绍、解释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这些文化点主要指那些有文化内涵的词、短语、表达、习语或文章。这个方法是文化教学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大学英语课本中提到圣诞节这样很有文化特色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起源,西方国家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和习俗等。当老师讲到虚拟语气用来表达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时,老师可以同时介绍西方文化的礼貌原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也可以了解中西文化的区别。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也可用在学习词汇、语法、精读、泛读和听力当中。

比较也是文化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别,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比如信仰、价值体系等,以便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

4.2 课外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了解诸多文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外学习很有必要。如:听英语国家文化讲座,鼓励学生读英文读物,看英文电影、电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与英语国家人们交往等。

举办讲座可以有系统地对英语国家历史、艺术、文学、地理、经济、社会、信仰、价值系统等向学生介绍。鼓励学生读英语报纸、期刊杂志、小说等各种形式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还可以扩大词汇量。课外阅读的最大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除此之外,看英文电影,电视也很有趣,很吸引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有用的非语言交流方法,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5 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是每周的听说和精读教学,因此笔者就从听说课和阅读课为例来展示文化是怎样渗透到这两种课堂中的。

5.1 听说课上的文化教学

听力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常见方式。听力内容非常广泛,向学生传递的不仅是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还包括所传达的文化。

下面就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文章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为例来看听力教学中是怎样进行文化渗透的:

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This attitude results in a nation of people committed to researching,experimenting and exploring.Time is one of the two elements that Americans save carefuully,the other being labor.“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美国关于时间的文化背景,提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美国人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什么?②你对关注时间的美国人有什么看法?③中国人在时间观念文化上和美国人有什么不同?

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表达出各种观点。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的方式,学生了解到在时间方面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安排听说课堂不光让学生抓住词、短语、句子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的准备为学生整体的听说能力的提高铺平了道路。

5.2 阅读课上的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精读占的比重很大,老师也颇费心思。在这样以“教师为中心”讲解的形式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有限。学生更希望一种“自由民主”的方式进行英语阅读,即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阅读方式。

《新视野大学英语》3册第四单元一篇文章为: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里面讲到了美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在讲课文之前,老师可以引入文化背景,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搜集相关的美国文化现象。例如:自由女神像的由来,芭比娃娃为什么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谁是山姆大叔等。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做英语报告、讨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成果,这对学生主动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所需的文化知识背景,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书”而是“引导”。学生搜集的信息肯定远远大于课文中提到的知识。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课文知识,还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课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文化现象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要比被动学习课文,因此很快就忘记好得多。怎样把阅读从只为学习语言知识点变成获取营养的学生主动行为,这才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关键。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改革只注重语言基本功的传统模式,在大学课堂上建构起文化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以适应国家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1]Alkinson D.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

[2]Allen c.Problem,Task and Language Teaching[J].Lingua,2000(2):25-30.

[3]Breen M P.The Social Context for Language Learning:ANeglected Situation [J].Studies in Language Annuals,1985(24/2):115-124.

[4]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语法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两块磁的交际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