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网《人民时评》在新闻评论中的说理探究

2013-08-15

科技传播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民网时评孩子

胡 静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 201804

1 人民网“人民时评”专栏概说

自上20 世纪末以来,时评文体开始兴起,对时评的研究也相继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以报纸、电视、网络为依托的时评栏目纷纷露出水面。人民网于2001 年3 月22 日充分发挥报社人才济济的优势,在已有的观点频道内容基础上坚持发展创新,及时推出“人民时评”栏目,实现了报网互动。“人民时评”成为公认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时事评论,被人们亲切誉为‘网上第一评’”。

2005 年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入选“2005 年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2006 年“人民时评”文章——《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2008 年“人民时评”文章——《华南虎事件”能否成为一个契机?》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二等奖。2011 年“人民时评”文章——《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

2 “人民时评”说理特点

在新时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量的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报道。“人民时评”凭借其独特的说理艺术,发表众多的经典评论,引导舆论,构建和谐,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探究其说理的特点。

2.1 从普通人的角度切入,循循善诱

新闻评论主要是在向读者明道理,道理不仅要讲的正确、深刻,更要讲的清楚,讲的通俗使读者从中受益、寻求启发。 “人民时评”总能够从普通人的角度切入问题,引出论点,阐发议论,最后升华主题,循循善诱,让读者从中深受教益。“这里以2010 年11 月15 日“人民时评” 《农民工版,<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为例,这篇评论从普通人农民工兄弟,29 岁的刘刚和44 岁的王旭光着手,讲述在那个寒流侵袭的冬日,农民工兄弟用苍凉的歌声,给我们带来别样“春天”的故事。两位兄弟在出租屋光着膀子演绎《春天里》的视频,迅速爆红网络。大学生们为这两位农民工歌手拍的MV,点击已近20 万。

文中以“这样追梦,傻不傻”,“这样执著,值不值”,“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梦”三个疑问句开头,以平白的语言,叙议结合的说理方式,道出了“旭日阳刚”兄弟成功的真正原因。指出尽管有人逃离“北上广”,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在充满诱惑的城市中,在钢筋水泥的“堡垒”中,“顽强地活着”。因为他们有梦想。

作者从“旭日阳刚”这对农民工兄弟的故事说起,道出自己对中国无数与“旭日阳刚”同命运的人的希望。真正做到了对普通人的关怀,对整个社会的关怀,这就是其由近及远,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的真实体现。

2.2 以深刻的道理警人,引发共鸣

“人民时评”不仅能够在说理上说服读者,更能够在感情上打动读者,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人民时评”的评论文章恰恰能做到情为理服务,理为情动人的理想境界。在情理结合的时评文章中,以深刻而警人的道理,丰富而亲切的感情引领读者的思想,从而引发共鸣,发挥巨大的作用。

2012 年11 月22 日 “人民时评”《孩子失助拷问社会底线》一文以这样一则新闻开始,“2012 年11 月16 日贵州省毕节市在一处垃圾箱内发现5 名10 岁左右男孩的尸体,初步查明,这些流浪孩子因为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中毒身亡”。接下来,作者进一步讲解近日来连连发生的与孩子有关的负面新闻,农村孩子的大量失踪,浙江铁岭虐童案,身穿性感比基尼的S 型儿童车模等等。这些可爱的孩子在社会黑暗势力的魔爪下,失去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就在读者深深陷入这种对儿童的疼惜之情而愤怒的时刻,作者又引出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社会的未来,必须由城乡孩子的人生幸福共同来奠定。亏欠了孩子就是亏欠了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这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作者随即道出:孩子就是未来。这时文中再次发问“谁来撑起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谁来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相信这些也是每一个读者最想问的。作者最后指出:“这既是对全社会的拷问,更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理应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自觉与行动。”“人民时评”正是以这样情理交融的评论文章,达到说理的目的,引发共鸣,实现媒体教育与监督的功能。

2.3 严肃庄重、爱憎分明的诉求风格

“一篇时评的用意很多,意在传承文化,意在社会协调,意在舆论监督。” “人民时评“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来讲道理,同时,也借此来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在“人民时评”的文章中有对好人好事的赞扬传颂,有对社会丑恶的批判与质疑,更有对法律政策的不满。这些都体现了其“敢爱敢恨”的文风特色,鲜明的写作态度。

2011 年10 月19 日“人民时评”发表评论“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这篇评论是针对当时,在陕西西安的某个小学“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的事实为基础而写的。这篇评论指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文章最后作者旗帜鲜明的道出本质所在“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3“人民时评”如何创新说理

杰出文艺理论家刘勰指出:“论如析薪, 贵能破理”。道出了说理的重要性。著名报人戈公振先生说:“报纸不仅报告事实,对于重要问题,且独立加以评论,且其评论乃以个人之丰富知识为依据,有时可以超越普通仅由事实观察者之意见,甚至超越一报纸之意见因而成为一般公众之意见,是即谓之舆论。” “人民时评”想继续堪称“网上第一评”,拥有更多的受众,创新说理艺术是势在必行的。主要应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创新。

3.1 多用比较说理方式

“两个外形相似意义相反的词连在一起, 带给读者的是强烈对比产生反差的长久回味。无论其中一词是作者从另一词派生出来还是两词皆为派生杜撰之词, 对比两词蕴含的辩证关系和深刻含义都使这个创新具有深刻性。”

这一点,也是“人民时评”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善于运用的。“人民时评”的评论太在乎“时评”二字的意义,而忽视了对当下发生事情进行历史的分析,以史为鉴,来对比研究“新鲜事件”,将会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另外,“人民时评”在说理上,可以把某种观点与其他相同情况下的观点加以比较, 以突出自己这种事物(观点)的特点,揭示本质。当然,还可以将同一事件的不同层次进行对比,从而使整个论述更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3.2 善于用事实判断

时评就是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对所要评论的新闻事实做出判断。在这一过程当中,作者的思考始终集中在这一新闻事实本身上,最终得出关于该事实的明确具体的判断。

对事物的判断有两种形式: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相对客观,而价值判断相对主观。“人民时评”的写作应善于运用事实判断,因为事实判断是基础,价值判断是归宿。“人民时评”作为党性媒体,因此媒体的定位和评论的功能侧重于为政府代言,侧重于对新闻事件做价值判断。因为价值判断多表现为主观的、观念性的、开放的,多元的价值判断,往往不会存在唯一的正确的价值判断,过度的价值判断,就会使评论失去灵性和真实感,并产生乏味的局面。

所以“人民时评”在当下这个媒体气候下,更应该善于运用事实判断,恰当的运用价值判断,将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有更广大的受众群。

3.3 提出合理化措施

“人民时评”的评论文章多针砭时弊,引发舆论,监督社会,提出问题。然而,它在阐述事件,发表评论,提出问题这几方面一直堪称旗帜。但是在真正的在提出问题后,却很少能够提出具体的,即使是借鉴性的解决措施。这样的说理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完善的。

“人民时评”大都提出整个事件背后存在的本质性问题,呼吁社会的关注,但却很少提出具体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是其在写作上的欠缺,也是需要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你的挖掘和深刻质疑,受到群众的青睐;因为你的准确和针砭时弊,而获得声誉;因为你的独特和教育引导,彰显时评界旗帜性的魅力;你更应该为真正的解决问题,奋力前行。

[1]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50661/人民网观点频道.

[2]http://wz.people.com.cn/GB/n/2012/1120/c139022-17743245.html人民网温州观点.

[3]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http://opinion.people.com.cn/GB/other4785/4786/3325820.html人民网观点:报系言论.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52.

[6]朱惠民.新闻评论说理的创新艺术[J].城市党报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人民网时评孩子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