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佛教中国化的“进化”——以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2013-08-15

山东工业技术 2013年12期
关键词:进化佛经社会学

闫 雪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1 宗教社会学的“进化”理论

宗教社会学进化论是宗教社会学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理论,也是宗教社会学建立的基础。在宗教社会学领域中最早使用“进化论”观点的社会学家是孔德与斯宾塞。孔德的“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要经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形而上学阶段和18、19世纪之交时开始逐步形成的科学阶段。斯宾塞认为,祖先崇拜是宗教的原始形式,一切宗教都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

此外,美国当代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重新描述了宗教进化发展的五个阶段:一是,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尚未区分的原始阶段;二是,古代阶段,出现了宗教专职人员;三是,历史阶段,出现了独立性较强的宗教团体;四是,现代早起阶段,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体系崩溃;五是,现代阶段,宗教变得高度私人化。

进化论在宗教社会学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它解释了宗教起源、发展的过程,但进化论把事物的发生“画成”了一条简单的直线,其结构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这种简单直接的分析方法在用于揭示宗教这样复杂的文化现象时,就显得过于单一。

2 佛教的传入

2.1 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各国传播。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这一点尚无定论,学术界中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这三种说法由于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证明,因此一时难分伯仲。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2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基本教义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大乘小乘之别,也无各种宗派的分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形成了大乘八宗:三论宗(法性宗),瑜伽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真言宗)。 “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中国佛法的重心。任何一宗均可汇入“禅”的精神;“律宗”遍属各宗,是整个佛教的基础。

早期的佛教教义主要包括说明人生本质及其形成原因的苦、集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的灭、道二谛,共为四谛。四谛是佛教各大宗派公认的基础教义。四谛的主要内容是:苦谛,将人的自然成长过程以及人的欲望皆视为苦;集谛,用“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解释苦产生的原因;灭谛,提出涅槃,就是熄灭一切欲望与烦恼,达到出世的最高理想;道谛,就是阐述通往涅槃之路。

3 佛教中国化的“进化”过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其对社会的思考和认知是以古印度文化特征为基础的,而古中国的文化结构,尤其是秦汉以来,思想上中国人恪守皇权至上、天下一统的儒家思想观、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观、法理治国的法家思想观等观念的交融;经济上则是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关系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的伦理关系。所以,佛教必然要适应中国的文化,才能开始其在中国的传播及进化的过程。

3.1 两汉及三国时期

学术界一般认为两汉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政局风云变幻,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以出世为主的佛教在民间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当时的经文翻译,大小乘兼备。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的宣传、研究,为两晋时期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3.2 两晋时期

两晋时期的中国佛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发展,也更加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合而为一。比如,此时佛经的翻译,结合了中国的玄学、儒学思想;佛教音乐也加入中国音乐的元素;在佛教理论方面更是成绩璀璨,东晋的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佛学思想,使得原本零散的佛教理论得以完整,他强调宗教对社会教化的作用,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化”过程;鸠摩罗什的译经几乎囊括佛教全部关键名词,其翻译解释深入浅出,堪称佛经经典,他更是发展了中国化的佛教理论,中国的佛教也因鸠摩罗什而焕然一新。

3.3 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君主大都崇信佛教,随之出现了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同时,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都曾去北印度巡礼,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个阶段中国佛教开始摒弃苦修成佛的理论,而是通过个人内心的自我完善来顿悟成佛。佛经方面,强调涅槃与法性的统一,将佛教的业报轮回注入中国的宗法观念中。

3.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寺院众多,僧尼众多,信徒众多,尤其是佛经翻译数量之多,佛教各个宗派形成之众,是以前任何时期都无法媲美的。据记载,此时我国共译出佛经总数达435部2476卷,翻译家共46人。所以,隋唐时期是我国佛经翻译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我国佛教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比如隋朝时形成的天台宗,和唐朝形成的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这些佛教宗派各有高僧,如天台宗的智、唯识宗的玄奘、华严宗的法藏、禅宗的慧能、密宗的不空、净土宗的道绰、律宗的道宣等,都是佛法高深的殿堂级大师。

可以说,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完成了中国化的“进化”过程,完全融入中国文化,并且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国化的成熟表现为佛经的重新翻译,并影响延续至今的佛教宗派的建立和成熟。

4 佛教中国化“进化”的社会学审视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进化论”的身影。初期佛教建构在印度文化之上,以古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形成的佛教在进入中国后开始结合中国文化,并以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佛教重新进行认知,继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佛教。

在这一“进化”的过程中,佛教在教义,教理,神话传说,佛经故事等方面都做了中国化的调整和改变(如“拈花微笑”的故事,就体现了中国的禅宗精神),其中古印度文化逐渐褪色,中国文化则不断闪烁加强。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佛教渐渐吸纳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容,将其纳入自身的文化体系中,最终“进化”成中国佛教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中国人恪守遵循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成为民间崇拜的道德统治,这种权威统治继而又弥漫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并渗透到各个社会群体中。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进化过程,也是中国人主要宗教思想的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同时又互相作用。这是佛教中国化进化过程中的社会学意义。

[1]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M].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时期的传播与适应[M].李四龙,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高师宁.宗教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4]朱文斌.杜尔凯姆与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比较——原始宗教本质探源与资本主义精神寻根[J].社会科学论坛(下),2007(7).

[5]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进化佛经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美丽的佛经故事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纪录片理论进化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