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2013-08-15肖俊

绿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林地森林资源林业

肖俊

(云南昆明盘龙区农林局,云南 昆明650000)

1 引言

到目前为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权逐渐明晰,承包到户任务即将完成,林下经济的发展开始引起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广西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应该因地制宜,培育林下经济等特色林业作为农村新的增长点。”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指示:“发展林下经济,具有促进农民增收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双重意义。”10月10日,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会上,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发表重要言论:“今后林下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将农民通过改革释放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促进资源增长、农民增收上来,坚持走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之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求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

2 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林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为基础,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发展具有模式多、投资小、见效快、从业门槛低等特点,是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最优选择[1]。

2.1 促进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

农民是植树造林的主体,也是林改的重要参与人。林改之后,林地确权到户,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如何确保林农能够持续的依靠山林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目标,才是林改成功的关键和标志。要通过经济利益的激励,是农民持续表现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和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动性。林地确权到户之后,各地政府把林下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措施,使农民从只利用林木资源向林地资源综合利用来转变。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林地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绿、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巩固了林改成果。与此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员等向林业产业流动,保证了林业的长远发展。

2.2 加快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云南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林业发展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比沿海城市高的多,短期内依靠土地的科技创新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但是发展林下产业,如林下种植、养殖等,不需要太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掌握,所以林下产业更容易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林下农业是一种生产经营贴近自然的地方,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林下经济把单一产业的林业转向复合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业森林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率,使农民真正受益于林下经济。

2.3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效率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投入、导致森林土地生产率低下。许多林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具有综合利用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森林空间,根据当地条件,开发相适应的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不仅可使林地增值,还可以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的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单位土地生产能力。森林土地合同到户,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改变了传统木材的经济发展模式,缩短了林业生产周期。

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增收项目,提高复种指数,可使林农矛盾有效缓解,使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如发展林下养殖业,见效快、收益高,林下养畜出栏期一般为半年,养禽出栏期仅2~3个月。这样,农民在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地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长的问题,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2]。

2.4 改良林地土壤,提高生产环境质量

通过林下种植,可以有效的改良林下土壤,使土地肥力增加,使土壤成分改变。提高肥效,促进树木增长,树根吸收肥料能力增加,如果简单的发展林业,生产周期长,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林下育种,使用畜禽粪肥与剩下的草渣、树叶混合,促使两个快速分解,对补充土壤养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树木吸收,促进树木生长。林下养殖业的发展给牲畜和家禽创造了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特别是在炎热的盛夏,林下养殖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减少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增加湿度,保持一个合适的环境,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药物使用,产生更多的绿色、健康、环保的牲畜和家禽产品。此外,畜禽生长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生长的光合作用则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这样可以减少畜禽粪便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提高畜禽免疫力,达到“双收益”的目的。

3 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土地面积3826.44万hm2,林地面积2476.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71%,森林面积1817.73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73.41%,森林覆盖率达47.5%。良好的条件适合发展林下经济,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林权到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林下经济无论是在规模、或单位产出和效率都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利用。近年来,中国林下产品加工行业运行态势良好,市场需求加大。绿色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品种结构细分趋势也表明,中国开始出现林下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迹象,这对林下产品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3]。

适应云南省的林下产业的发展行业有很多,可以利用林地、树木和绿树成荫等资源来开发三维林业循环林业,引导各种林下经营复合模式。如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种植,饲养牛羊等;利用林木资源、开发编织藤芒、松脂采集等森林资源收集和加工;使用绿树成荫的森林资源发展养蜂,养鸟等;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森林旅游和农舍。农民在实际开发中,根据树木生长的条件,结合自己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可以灵活选择。

4 对策与建议

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森林土地利用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机制,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它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因此,对云南省森林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对林业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训

农民是发展林业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林下经济的推广和发展。不过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干部与农户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处于未知的状态,我们在对他们进行物质和设施的支援上,更应该加强对其知识的帮助。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外界社会力量在生活救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等各方面给云南农村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当地群众观念、意识的不到位,知识的缺乏,使得一些项目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林下经济的宣传。

4.2 完善支撑林下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体系

林下种植技术是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撑,所以,发展林下经济最关键是把握科技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完善、吸收等多种方式促进林下经济技术的发展,关注国外先进林下发展技术,尽快完善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体系,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技术基础。首先要加大对林下经济的研发投入,确保林下经济发展在研发、应用和推广环节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林下农业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林下经济的研发、应用、引进和转让提供免税、退税方面的政策;第三,优先开发推广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的林下技术。

4.3 建立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会抑制创新。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对于完善林下经济发展的制度,各级委和政府负有重要责任,首先,要把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考核指标,确保林下经济建设的各项目标顺利实施;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做好此项任务的宣传工作,使各民族尽快形成对林下经济的积极认识;其三,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生产补贴等手段,旗帜鲜明的对林下农业发展予以鼓励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引导林下经济的发展。

[1]李彧挥,陈笑男.影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林业经济,2011(9).

[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张 境,支 玲.云南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2011(8).

[4]严忠海.陕南秦巴山区农林复合模式效益评价及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11).

猜你喜欢

林地森林资源林业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Summer Is Coming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land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