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条件分析

2013-08-15冯亚林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思潮理论国家

冯亚林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随着国民对个人权利意识的不断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向的多样性逐渐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形式内容各异的各种新组织、新团体、新主张不断出现。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的快速传播对各种思潮运动发生的突然性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增加了不良社会思潮的危害性。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主导国家思想变化,成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引领社会思潮问题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

一、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的发展必须满足维持人类自身存在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只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国家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优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真实存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国有企业的充分发展已经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方式充分发展,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生产主动性,在国家二次分配的前提下,就保障了国民基本生活,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

(二)经济的发展必须满足国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需要

按照人类心理需求的层次,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精神层面的追求才进入人们视线中来。在我国疆域广大、地理环境不同、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统一思想认识就成为一个挑战。应该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依托不同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层面的活动。这要求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在仅仅保证把人养活,而是要保证人民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去开拓精神世界,参与到国家精神文明事业的建设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对国家的归属感。要坚持基础与上层的协调发展。注重思想与利益的有机结合。在不同时间、阶段要以不同的态度认识同一群体,灾难、人祸、战争等都会给人的认识带来冲击,所以也要关注环境的变化对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用。

二、坚持党的领导

(一)始终坚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员阶层划分日趋复杂,与建党之初的阶段划分有明显区别。市场化经营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对党群关系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影响。在国家政策比较宽松、多元文化冲击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自由了,可选择面宽了,对问题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国家建立之初的为同一目标共同战斗的那个集体,在和平时期的追求与战争年代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在经济物质文明发达的情况下,密切加强党同人民的关系是一个十分紧要的课题。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改变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完成,进而到达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从建国之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正向社会主义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期间,党和国家受过挫折,受过考验,也受过西方列强的挑战。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中国社会实际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创新并吸纳世界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这个理论引导我国在国家建设的快车道上飞速前进,国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反观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禁锢思想,坚持一成不变的模式,没有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长期脱离群众,最后只能被自己埋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试图发起改革,走自己道路的时候,苏联这个老大哥违背发展规律,以强制手段推行社会建设理论,使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失去了优势,最后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同化。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

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保持领导者地位的同时,横向对比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新成就,不断吸纳研究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一个理论的高势位,,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形成冲击,同化影响非主流的思潮。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积极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转化为规范社会实践的要求。在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积极关注社会实践中的热点和思想理论领域的焦点,研究特定群体的思想理论动向,准确把握思潮状况,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优势。

三、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对主流文化全面积极的宣扬

生产所有制的多样化带来生产者阶层的新变化,引发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各种文化碰撞愈加激烈。不同价值观所引发的思考也常使人陷入困惑。作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宣传资源的优势,集中力量引导国内思想、扩展世界影响。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报刊等媒体,鼓励各高校、团体、学者举办各种论坛、讲座、报告,大力宣扬中华美德、强化民族认同感,批判民族分裂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想,并在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充分体现,增强国民对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增强对国家意志的认同感。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作法,既是做好防范,又是补充完善,体现中国特色。

(二)为人民大众表达夙愿反映疾苦提供畅通渠道

国家发展期,各类制度还不够完善,矛盾集中,冲突严重,较好的缓解方式就是疏导,疏导的高效就要有一条沟通上下的畅通的渠道。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催生出一种对现有体制不满的情绪,形成影响国家公信度的不良思想。近些年来,各类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沟通环节的不畅通,下面的意见反应不上来,或被曲解;上面的指导传达不下去,或被阴奉阳为、搞变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形象,这样的扭曲所带来的积怨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就会形成一股股暗流,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变故。

多元文化引发人民对不同思想的探索,许多新生事物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像“法轮功”,开办之初宣扬的强身健体、真善忍,完全的掩盖了其祸国殃民的反动本质。社会团体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隐性的,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会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的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国家对各类社会团体的成立和活动有着完善的审查批复程序,在兼顾各类团体言论自由的同时,要保证团体活动在国家政府机关的有效管理下,防止错误反动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作为政府的管理,首要的是发现,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直接影响了政府部门的作用效能。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约束各类团体的有序运行。

[1]梅荣政、王炳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M]《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第251页

[2]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刘玉安、蒋锐.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当代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思潮理论国家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把国家“租”出去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