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2013-08-15高光杰

决策探索 2013年11期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

◎文/高光杰

(作者系河南省人口计生委人事处副处长,吉林大学2010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产业结构反映着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直接关系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表明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必须客观查找河南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探寻应对之策,才能更加清醒自觉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河南发展。

一、河南产业结构低的成因

(一)思想观念保守封闭

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区位优势型,比如京、津、沪模式;二是开放带动型,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模式;三是外资促进型,比如珠江三角洲模式;四是民营经济拉动型,比如温州模式;五是集体经济主导型,比如苏南模式。河南地处内陆,中国腹地,是传统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区域,相对发达地区而言,传统历史文化影响造成河南人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官本位观念浓厚,思想上保守,观念上封闭,注重安分守己,创新突破意识淡薄,敢想敢闯敢试的认识不够。因此,改革开放的广度、力度、深度必然不够,很多时候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干,模仿别人,落后于人。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走上多宽发展道路,讲得就是这个理。

(二)市场经济发育和培育缓慢

综观全国区域发展路径,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即凡是发达的地区也是市场经济培育和市场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地方。在河南,政府主导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远远不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差强人意,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现象时有发生,商品和各种要素特别是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不时受到限制,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不够顺畅,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和发展受到很多限制。

(三)体制机制转变革新不到位

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严重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行政效率低,审批环节多,办事讲关系、重人情,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淡薄,诚信制度缺失,均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国有企业改制、结构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扶持和保护非国有经济的政策制度不到位、不够给力,投融资运行机制不完善。

二、优化河南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使用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土地的自由流转,充分盘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河南农业依靠国家政策、科技支撑、加强农田基础建设等,河南粮食总产实现了十连增,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5197元提高到2012年的7525元,但来自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种植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却从2007年的42.99%下降到了2011年的37.39%,这说明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种植业以外的其他收入。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全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八连冠”滑县,全县人均G D P只有13981元,比花卉苗木种植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鄢陵县低23356元,比河南蔬菜种植大县新野县低18012元,比河南养殖大县潢川县低10867元。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的事实显而易见。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轨迹,研判中国和河南未来发展方向,走上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将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种粮食不是不能挣钱,也不是只能挣小钱,成了规模就能挣钱,也能挣大钱。搞农业也不是不能发财,搞现代农业就能发大财。破解河南农业发展难题,化解农民增收缓慢困境,必须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消除体制机制束缚。而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因此,要突破这一模式,必须首先深化农村土地经营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土地的自由流转。要抓紧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实施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助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有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有助于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现代畜牧业、特色高效农业以及现代养殖业发展,而且能使更多的农民从一家一户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非粮种植、畜牧养殖和其他行业,推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问题,减少隐性失业和季度性失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顺势而为,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点、中部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充分发挥河南在人力资源、市场潜力、交通区位、文化底蕴等方面优势,以做大做强为方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一是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引进承接高成长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促进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强企业和产业关联,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深加工、精加工,延伸链条,努力增加附加值,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加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走向市场导向型,改变过去那种“卖原料、吃资源饭”的窘况。

(三)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抓紧做大做优做强第三产业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建设,建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金融业发展,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路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新兴文化产业;注重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赋予河南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自主权,某些方面不仅超过我国其他经济区域,甚至胜于特区。河南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前提是经济发展环境的打造是否优良,而环境的打造又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能否到位、体制机制创新能否跟上。因此,河南省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方向抓紧深化行政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大力消除束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农业大省向现代经济强省转变。

猜你喜欢

河南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