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2013-08-14毛自鹏舒毅彪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提炼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自鹏 舒毅彪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概括和提炼必须坚持辩证的价值哲学:民族性和普适性的统一、学理性和大众性的统一、独立性和包容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于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导价值追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提炼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21-04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成员认同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用。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上了日程,并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学术难题。戴木才指出:“科学揭示、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是近100年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与发展提出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提出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规律发生深刻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1]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有利条件,利用其对话语权的控制和话语权优势,大力宣扬具有欺骗性、煽动性的普世价值,把资本主义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作为各国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绝对化、神圣化,视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颜色革命,试图“以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消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建立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文化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与中心地位,为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服务,实现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目的。”[2]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角度考虑,尽快准确地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认同和接受,在群众中构建有效的认同机制,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保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化

在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下,主流价值观必然出现引导上的挑战,正确的、进步的价值观必然时刻会受到错误的、落后的价值观的削弱、曲解和冲击。由于价值主体的多层次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引起社会的价值冲突,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瓦解,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有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上不简练、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存在其认同和知晓率不够,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宽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在普通群众中传播的实际效应可能会因其简练性程度不够而使其传播受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群众的心中,建立有效的内化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机制,让核心价值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大众化,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在当前,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当今国际竞争舞台上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展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它是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推向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指向标”,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助推器”,是国民最重要的“主心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大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引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全面提升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加强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人民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通过简单明了的概括,才能让核心价值这种抽象的理论植入人民的心中,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群众的广泛的认同,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一)民族性和普适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民族性与普适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衔接,就不能对广大的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上,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交锋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中的成果,吸收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自由、人权思想的合理成分。自由、民主、人权、公正等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价值观念,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把这些先进的思想和内容吸收过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学理性和大众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是学理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既要有令人信服的学理分析,又能准确通俗地表达人民群众的价值愿望;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要体现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要有完美的形式,把理论深度和大众化的广度结合起来。学理分析要融通古今中外,思想内容深刻,既要有久远的生命力,又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价值支撑。人民群众的要求又要有大众化的内容,以通俗、简练、明了的语言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有效的价值整合。学理分析概括要准确到位,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否则就会失去合法性和生命力;大众化必须建立在深刻的学理分析基础上,离开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就会缺乏丰富的理论底蕴,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把深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完美结合起来。

(三)独立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是独立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宣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为无产阶级利益进行话语权的维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边界,以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多样化的世界很难找到普遍的、单一的共同本质,任何事物必须保持各个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保持其应有的价值边界,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体现其独立性,在字面上也应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性。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保持自身价值体系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博大的胸怀平等地开展价值观念的对话与交流,展现社会主义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体现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四)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既要反映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又要反映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远大理想。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具有超越现实的浪漫情怀和乌托邦情结,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还必须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心人民大众的现实价值追求与利益诉求,具有现实性观念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阶段,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优势的合法性资源不断丧失,价值观教育也面临合法性危机,产生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潮,很多人出现了“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极心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抵制价值虚无主义的消极心态,重建人民精神家园。只有着眼于和解决现实问题,直面价值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力。

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层次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得到普及、推广和认知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不断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的过程。通过通俗易懂的概括和凝练,可以让核心价值在各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广泛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很多种说法。据杨兴林统计,学者们共提出了60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和表述,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或判断)。其中,只有1个范畴的表述7种,分别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正义或社会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或和谐社会、“三个代表”。2个范畴的表述2种,分别是:人道共赢、互惠互利;以人为本、和谐富强。3个范畴的表述5种,分别是:为公为民、团结互助、和平和谐;以人为本、平等互助、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公正民主、人本和谐;以人为本、和谐、幸福。在60种表述中,多数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富强、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等能够直接、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范畴进行简洁的组合[3]。吴倬、刘新刚统计,截止到2011年6月,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各种表述有80种,在80种表述中,出现10次以上的范畴6个,具体是:公平正义32次,和谐28次,以人为本26次,共同富裕20次,自由15次,民主法治11次[4]。学术界的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人本、公正、和谐、幸福”比较全面和简洁,若展开,表述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种表述既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既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又能吸收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使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得到落实。也只有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统一起来,以保障人的自由和幸福,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了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精华,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历史超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价值目标上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同西方提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相区别。西方的人本主义是抽象的人、脱离社会现实的人,而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是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来考虑,从社会关系中来界定人的本性,从而很好地阐释了人的本质属性,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针对性、独特性和先进性。

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归宿,社会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但是人的自由发展让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为大家所熟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以人为本的理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重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立场”和“人本理念”,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教化的功能。

(二)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永恒价值追求。如果社会主义制度要体现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的话,那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解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他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172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能自动实现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制度和规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公平正义的实现必然依靠规则和制度对人的约束,在规则公平的基础上,使所有的人在制度框架内一视同仁地被对待,让制度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保障结果的相对公平,为大家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和规则给每一个人公平参与的机会,在实现机会公平基础上,让社会各个阶层的基本利益都能得到社会规则和制度的有效保护。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以制度的刚性来抑制体制中的各种阻力和障碍,让人民群众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防止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各种特权现象的发生,让社会的公平正义由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转变。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让人们带头学习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古代的大同世界是古代人心中的理想社会,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心中的理想社会,都包含了社会和谐要求。社会和谐体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和谐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和谐。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封闭静止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突出社会规范的社会控制和调节功能,它选择的社会控制以降低社会风险,以实现社会的有序为目的,主要对社会成员实行静态控制的方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比较单一和残酷,惩罚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主义强调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和谐,主张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和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减少了传统社会控制方式的单一、僵化、呆板和残酷特征,达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目的,体现现代社会控制模式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全体人民实施人文关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激励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有效的价值整合,提升社会控制的弹性,达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目的。

(四)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区别于资本主义个人幸福和个人设计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幸福观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紧密结合,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前进,真正体现了人民共享幸福的价值取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让人民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坚持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处理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根本利益。既保护好发达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们的根本利益,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四个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观照。“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根本立场和初始态度,“以人为本”必然要以“公平正义”为手段,“公平正义”引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反过来又进一步维持和推进“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这四个概念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特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价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练概括。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舒毅彪.从边界意识看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J].科学社会主义,2011,(6).

[3]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1).

[4]吴倬,刘新刚.《资本论》文本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中国形态反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提炼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