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疫病流行与政府应对措施浅论

2013-08-14李胜伟

关键词:贞元死者疫病

李胜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450015)

唐朝是我国古代疫病的多发期。疫病对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祸患。在疫情发生后,唐朝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尽可能减轻疫病所造成的损失。加强对唐代疫病的流行状况、影响及政府应对措施的研究,在认清历史本来面目的同时,对我们今天的防疫抗疫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唐代疫病流行状况

关于唐代疫病的流行情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数字。邓云特先生的统计为“疫灾十六次”[1]。在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国防疫史》列举的有19次[2]。阎守城先生主编的《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称:“唐代人的疫病发生23次。”[3]么振华先生是按年份来统计的,“疾疫31年”[4]。

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和史料占有的缘故,统计数字不一。据笔者对《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文献的详细核查,唐代人的疫灾共发生31次。详见下页表。

唐朝的这31次疫灾,总的概率为每9.4年发生1次。相对集中于三个时期,一个是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共发生疫病6次,平均每2.2年就发生1次,而且疫病流行区域也比较广泛。二是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至贞元十六年(800年),共发生5次,平均每2.6年发生1次。三是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至天复二年(902年),共发生6次,平均每2.2年就发生1次。这三个阶段共39年,发生17次,占总数的54%以上。

二、唐代疫病流行的特点及影响

(一)唐代疫病流行的特点

1.自然灾害是导致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自然灾害极易诱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如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关中地区先雨后旱,直接导致疫病的发生。“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5]110。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是夏,山东、河北二十余州旱,饥馑疾疫死者数千计”[5]144。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5]369。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是岁,淮南、浙江东西道、荆襄、鄂岳、剑南东川并水”,次年春天,在同一地区普遍大疫,“自剑南至浙西大疫”[6]957。光绪年间刊行的《乌程县志》卷二十七也记载,大和六年二月,“太湖溢,大水,大疫”。

唐代疫病流行状况表

2.军队是疫病传播的重要群体。军队因人员密集,再加上战争、换防等因素,很容易引起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李宓率七万大军讨伐南诏,“其征发皆中国利兵,然于土风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5]5243。连李宓也战死,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讨伐黄洞蛮的黄少度、黄昌瓘二部,战争持续两年,“自是邕、容两道杀伤疾疫死者十八以上”[6]6330。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广州,因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军中发生疫病,“是岁自春及夏,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5]5392。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进入江西,军中又出现疫病,“是岁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5]708。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军阀孙儒进攻杨行密,“行密战不利,谋出奔”。但就在此时,孙儒营中疫病流行,“军适大疫”,连孙儒也“病痁”[6]5468。杨行密乘机发动反攻,大败孙儒。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的军队大举进攻太原,“会大雨,汴兵粮乏,士疟疠,遂解”[6]6164。

3.南方多于北方。就唐代的这31次疫病来说,全部或部分发生在南方的有20次,主要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潮湿,极利于疫病的滋生、蔓延与传播。《隋书·地理志下》指出:“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这在唐人的诗文中也多有反映,如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张说的《端州别高六戬》:“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韩愈的《县斋读书(在阳山作)》:“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也指出:“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尤其是北方人到南方,水土不服,极易沾染瘴疫。

(二)唐代疫病的影响

1.导致人口大量死亡。这也是疫病最为直接的后果。如唐中宗景龙元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6]957。《全唐文》卷三四九独孤及在《吊道殣文》曾描述唐代宗广德二年三吴地区大疫的惨状:“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饥荒和疫病的共同影响,人口锐减,“开元、天宝间天下户千万,至德后残于大兵,饥疫相仍,十耗其九……户不二百万”[6]4797。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太半”。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春,“淮南疫,死者十三四”[6]957。

2.导致人口的迁徙与流动。疫病的爆发,尤其是疫病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恐惧性影响,致使疫病发生地居民成群结队地逃离疫区,形成一股股的流民潮。《新唐书·王仲舒传》载,在唐宪宗元和初年,王仲舒任婺州刺史,“州疫旱,人徙死几空”。《新唐书·李翱传》: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为庐州刺史,“时州旱,遂疫,逋捐系路,亡籍口四万”。这四万户并非全部死亡,大部分是逃离庐州的。唐宣宗在《赈恤江淮百姓德音》中提到:“近者江淮数道,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疾疠,流亡转徙,十室九空。”[7]853

3.疫病在军队中的传播与蔓延,造成士兵因病减员,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影响到战争的进程与结局。上文提到,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李宓率七万大军讨伐南诏,就是因为所率军队来自北方,沾染瘴气,造成全军覆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裴行立讨伐黄洞蛮的黄少度、黄昌瓘二部之所以失败,也主要是因为“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8]。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广州,因军中发生大疫,不得不于次年撤回北方。对此,《旧唐书·黄巢传》载曰:“是岁自春及夏,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众劝请北归,以图大利。巢不得已,广明元年,北踰五岭,犯湖、湘、江、浙,进逼广陵。”唐昭宗天复元年,朱全忠的军队进攻太原,也因军中发生疫病而功败垂成。

三、唐朝政府应对疫灾的措施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唐代政府的救灾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实施效果也较为显著”[9]。尤其是在抗击疫灾方面,唐王朝的统治者能够及时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尽可能轻疫灾所造成的危害。

(一)宣传、普及防疫治疫知识

疫病发生前后,唐朝官府经常向百姓宣传、普及有关卫生、防疫、治疫的知识,提高百姓防疫自救的能力。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天宝五年(746年)八月又敕,“朕所撰广济方,宜令郡县长官,选其切要者,录于大版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仍委采访使勾当,无令脱错”[10]1805。贞元十二年(796年),唐德宗也“亲制《贞元广利方》五卷颁于州府”[10]1806。并敕文曰:“遂阅方书,求其简要,并以曾经试用,累验其功。及取单方,务于速效。当使疾无不差、药必易求,不假远召医工,可以立救人命。因加纂集,以便讨寻,类例相从,勒成五卷,名曰《贞元集要广利方》,宜付所司,即颁下州府,闾阎之内,咸使闻知。”[11]545将治疗疫病和其他疾病的医方在各地张榜公布,供人抄录,还专门派人进行校对,以免出错。其用意就是为了让百姓都能了解有关的医药知识,在有疫病或其他疾病时进行自我救助。一旦出现疫情,就可对症照方用药。

(二)遣医施药

在疫情发生时,唐朝政府的首要措施就是向疫区派遣官员和医疗人员,巡视疫情,免费发放抗疫药物,医治病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在关中、河东发生疫情后,派“医赍药疗之”。贞观十五年(641年)三月,“襄城、宫、泽州疾疫,遣医就疗”。贞观十七年(643年)六月,“潭、濠、庐三州疾疫,遣医疗焉”。贞观二十二年(649年)九月,“邠州大疫,诏医疗之”[12]1777。大和六年(832年),唐文宗下《拯恤疾疫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7]757。

(三)处理尸体

尸体是病毒和细菌借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载体。处理好尸体,是切断传染源、防止疫病蔓延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在疫病中死去的病人,唐王朝及时给以掩埋或赈济棺木。唐高宗永淳元年六月,关中发生疾疫后,“死者枕藉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瘗”[5]110。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下《令葬埋暴骨诏》:

闻江左百姓之间,或家遭疾疫,因此致死,皆弃之中野,无复安葬,情理都阙,一至于斯,习以为常,乃成其弊。自今已后,宜委郡县长吏,严加诫约,俾其知禁,勿使更然。其先未葬者,即勒本家收葬。如或无亲族,及行客身亡者,仰所在村邻,共相埋瘗,无令暴露,庶协礼经,诸道有此同者,亦宜准此。[11]546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诏:“民疫死不能葬者为瘗之”[6]168。大和六年,唐文宗下诏要求:“其遭灾疫之家,一门尽殁者,官给凶器”[5]545。

(四)发廪蠲赋

即开仓放粮,减免赋税,以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减轻灾民的负担。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夏,“山东、河北二十余州旱,饥馑疾疫死者数千计,遣使赈恤之”[5]144。唐文宗大和六年,“杭州八县灾疫,赈米七万石”[5]545。同年,唐文宗在《拯恤疾疫诏》中还规定:“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与本户税钱三分中减一分;死一半已上者,与减一半本户税。”“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劝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亦具数闻奏。”[7]757唐武宗开成五年(840年),“河北、河南、淮南、浙东、福建蝗疫州,除其徭”[6]240。大中六年(852年),唐宣宗在《赈恤江淮百姓德音》要求:“今年合征两税钱物,量百姓疾疫处,各委逐州准分数于上供留州留使三色钱内均摊放免。”[7]853

总之,由于疫病的频繁发生及其严重后果,唐朝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防治疫病,救助疫病患者。虽然由于历史条件和医疗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效果还有较大的局限性,但这种与疫病积极抗争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1]邓拓.邓拓文集: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0.

[2]邓铁涛.中国防疫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43.

[3]阎守城.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5.

[4]么振华.唐朝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J].人文杂志,2005(3).

[5]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39.

[9]李帮儒.论唐代救灾机制[J].农业考古,2008(6).

[10]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宋敏求,编.洪丕谟等点校.唐大诏令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1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77.

猜你喜欢

贞元死者疫病
敦煌写本P.2522的性质及《贞元十道录》逸文问题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ORGANIZED GIVING
贞元时期韦应物纪行诗创作刍议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讹传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