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加坡公民教育课程的分轨制度

2013-08-14陈效飞

关键词:新加坡公民轨道

傅 敏,陈效飞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兰州 甘肃730070)

教育社会学家梅耶(W.J.Meyer)认为,教育是一套分配体系,它控制并促进着个人和知识的等级分层,规定着哪些人属于这一等级,具备一定的知识,也限定了哪些人可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1]。新加坡教育体系的分轨制度就是国家制定的一套分配体系,它由政府法律规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新加坡教育的分轨制度

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精英选拔制度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表现对学生实行分轨。根据学生在全国小学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s,PSLE)中的成绩表现,选出成绩靠前的约10%的精英学生进入综合项目(Integrated Programne,缩称IP)轨道学习——由全国11所最优中学提供的6年学习课程,IP学校的学生可以免于参加全国高考,直接进入初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这些最优秀的中学在既定的框架内可以自由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因此在IP轨道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种课程和学习项目,甚至还可以受到高等教育阶段才提供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锻炼。

除IP轨道提供的精英教育以外,余下的中学提供一定难度的4-5年的快捷和普通学术课程(Express Course & Normal Academic Course,E/NA)以及4年的普通技术课程(Normal Technical Course,NT),可以称为E/NA轨道中学和NT轨道中学。新加坡教育部2012年的统计数据[2]表明,约有75%的学生在E/NA中学学习一系列的科学和人文科目,主要有物理、历史和数学等,学生毕业要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文凭(GCE)一般水平全国考试,决定学生是进入职业技术学院还是进入大学初等学院深造。在新加坡有约15%的学业最差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NT)。这些学生不参加全国GCE考试,4年中学学习结束后直接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接受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不像IP和E/NA轨道的学生,其所学习的科目比较狭窄,学术性也不强,一般包括像食品和营养、计算机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二、公民教育课程的分轨制度

新加坡公民教育主要通过社会研究课实施。对所有中学生而言,社会研究课是一门必修的综合课程,包括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科学。因IP、E/NA和NT三种轨道的要求不同,在课程内容、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社会研究课的深度和范围均不同。

教育部对于E/NA和NT的社会研究课程控制很严格。包括决定全国课程框架、起草和出版教科书和相关辅导用书,开发所需要的评价体系。这两种轨道的学校教师不允许在教学中偏离规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而IP特权学校的教师有充分的自由开发自己的社会研究课程。IP学校的学生们不需要使用同样的全国教科书,也无须参加全国社会科考试,允许学生有深度地探讨不同的学习主题。表1说明了不同轨道的社会研究课的课时、评价方式和教科书运用的情况。IP社会研究课与E/NA和NT相比学术性更高,难度更大,要求更严。为增加批判性思维的强度,要求IP学校的学生完成独立性探究和社会行动任务,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深度探索,解决社会和政治方面的研究课题。对E/NA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中学高年级阶段集中完成2-3年的课程以参加全国性的升学考试,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考。而对于NT职业方向的中学生,则仅仅要求他们在中学最初2年完成社会研究课的学习,因为社会科并没有列入全国考试计划,因此几乎所有的NT学校社会课的地位最低,学生在社会课上花费的时间最少。

表1 新加坡社会研究课程的分轨

三、社会研究课程的三种不同轨道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社会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2012)[3-4]和胡丽琴(Li-Ching Ho)的研究[5],三种轨道的社会研究课程内容总体上都包含国家管理、种族宗教问题、国际关系处理三个主要模块,但在课程目标上,三种轨道却存在着较明显的不同:如NT和E/NA强调诸如责任和忠诚等良好个性的养成,而IP更关注政治素养和民主能力的培养以及领袖意识的养成。在课程教学方法上,NT教师采用说教和叙事的方式;E/NA教师除了说教,还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IP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辩论和主题研究的方式进行。下文选取新加坡公民教育中的三个核心主题,并分别在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上,比较他们在不同轨道中的异同。

(一)公民权利与义务

课程内容上,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在E/NA和NT轨道的课程大纲或课本中没有清楚的表述,E/NA和NT轨道的社会研究课讲授的首要内容即社会凝聚力和经济发展,两者皆强调诸如新加坡公共住房、经济、国防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没有教授公民参与政治和民主生活的重要性,也没有讲怎样发挥公民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上,NT轨道侧重教师的说教,E/NA学校常利用人口和公共卫生保健政策等案例研究教授学生关于政府结构的意义、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政府作为。课程目标上,两种轨道的社会研究课强调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信、负责、正直和审慎等重要的价值观。

与E/NA和NT相比,IP学校在课程内容上特别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在课程教学上,该轨道社会课程还提供给学生深度探讨民主过程的机会,比如机关相互制衡论、社会契约论、权利如何分配等,特别强调批判性分析,要求学生阅读和讨论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抵抗》等经典作品,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讨论何谓政府、何谓被统治阶层及两者间的关系。教师并不严格地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可以就多种议题展开自由辩论,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冲突情境和案例供学生分析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澄清他们对公民和公民角色问题的认识,还可以就民主过程和民主实现的难题展开批判性的评论。尽管IP轨道中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关于民主和公民权的批判性的分析自由,但在课程目的上,这些天之骄子同样被要求遵守“国家集体利益凌驾于一切”的原则,要求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会适应和妥协。这一点和E/NA普通中学提倡的学生须将“和谐、公共事务和社会团结放在首要位置”的观点,NT技术学校里的“社会平稳、种族和谐、相互依赖”的核心观念一致。

(二)公民知识与行动

正如华盛顿大学教授帕克(C.W.Parker)所强调的那样,民主的公民需要“民主的知识和民主的行动”,这两个维度在实践上不可分割。民主的学校必须灌输民主的知识,给年轻公民提供实践民主的机会[6]。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并非如此简单。教育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E/NA轨道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社会公民参与民主社会的价值,并要求学生了解批判分析和反思的知识。NT轨道无意发展“行动的”公民以及批判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将精力集中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公民,要求学生具有国家自豪感、忠诚和奉献精神,尤其强调政府和领袖作为政治决策主导者和社会价值观仲裁者的作用。实际上两种轨道的社会研究课时较短,只能采取说教的方式,案例教学都很难施行,学生无法对公共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探究,至于批判性反思只是知识的获得,没有技能性的培养。帕克所谓民主公民的培养很难在普通中学实现。

为了达到有道德的、见多识广的“行动者”的课程目标,IP特权学校在社会研究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参与社会辩护和公民行动,使学生知道公民行动不仅是个人性的问题,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由于无须受到高考的牵绊,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探究国家政策可能会引发的社会分裂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批判地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教学上,IP轨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政府对社会不同机构的管理方式,对影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大事件允许进行“参与式”的调查研究,在行动中体验公民民主知识、培养民主意识、掌握民主技能,成为帕克强调的一个合格的民主知识和实践的统一者。

(三)公民与政府政策

在课程内容上,E/NA和NT轨道中的社会研究特别注重讲授政府结构和政策的知识,不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事件总是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学上,E/NA轨道中的学生鲜有参与有意义问题的探究和真实思考的机会。如新加坡教育部2007年出版的《社会研究3》提供了一项政策背景:“总理认为,国家可以允许女研究生生育更多的孩子,因为她们的下一代将会成为更有学识的优秀管理者……这一‘研究生妈妈计划’引发了国民的愤慨和全民大讨论。终于这一方案在施行一年后搁浅。”[5]对应的课程大纲规定,教师无须向E/NA学生提及这项政策背后潜藏的歧视和非正义,而仅仅让学生知道这项政策被搁浅的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公众的支持,不允许学生批评现有的政治和领袖的表现,只需要发展他们对国家的赤子情怀和对政府的绝对服从。NT轨道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像住房和教育这样的国内事务,培养他们对将来成为技工、机械师或蓝领工作的爱好。教学方法上,学生仅仅要求记忆政府发布的官方政策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不要求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展开批评和讨论。

IP轨道要求学生在课程内容和目标上,不仅要学会政府与政策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认识政策与自己个人利益、兴趣间的关系,意识到将来承担领袖的重任。方法上,要求对不同政治事件包括现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纲领,展开批判性评价,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公民社会管理的多重模式,以此为将来成为政坛领袖做准备。

四、对新加坡公民教育课程分轨制度的评价

新加坡教育资源按学生表现划级分轨,不同成绩的学生被安置到不同的学校,为将来成为不同的公民而努力。有学者批评分流过早或分流标准太单一,可能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新加坡基于成绩的选拔标准有着内在的主观性,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迈克纳米(J.S.McNamee)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按照学业进行评价,精英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能确保绝对的客观性[8]。实际上,决定学生学业表现和成功的因素因人而异,社会出身、家庭、语言、文化和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就证实了在IP学校学习的家庭超半数父母为大学本科教育程度,而非精英学校的学生家长只有13%为大学本科水平[8]。将学生的成败完全归咎于个人的能力和动机水平,这样并不能使国家逃脱承担教育不公的责任。布迪厄认为,将同样社会背景和学术能力的学生分割在相同的空间里,“这一选择性的封闭所产生的效应造就了一个具有极高的同质性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同质性又通过同窗学友之间持续而漫长的接触所引起的彼此间的社会化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9]。新加坡教育选拔性分轨可能会造成人才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面对对分轨教育的质疑,新加坡政府有着自己的理性分析。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社会就是一种金字塔层级体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认为,精英阶层要有国际视野,其使命在于促使新加坡的高效运转;现任总理李显龙也一直奉行着“精英要比普通人承担更多责任”的信念。新加坡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一党为主的政党体制和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10]。领导人的精英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能得以严格执行。教育部也强调,新加坡人力资源有限,为了对资源实现最优化地配置,学生被纳入不同的能力分组,这种教育分层的做法可以实现学生最大的潜力,将精英学生对国家的贡献发挥到最大化[2]。他们非常信奉公民教育的金字塔制度:最上层是IP社会研究课程,培养面向世界的精英领袖,作为未来的国家元首,他们要求能批判地分析和解释社会事件,以影响和改变社会;中间层是E/NA社会研究课程,培养面向全国的中间阶层,要求掌握管理和全球化等重要概念,为未来服务和管理地方作准备,无须更多的自由和技能对公共事件进行质疑和探究;最低层是NT社会课程,培养面向底层的地方平民,仅仅关注当地的公共政策事务,要求成为顺从和忠诚的地方建设者。

评价公民教育课程的公平性要结合该国的实际情况,对新加坡公民教育课程的批判应建立在该国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的了解基础上。坚持“平等统一”的传统的教育公平研究视角,按照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传统教育公平模式,新加坡分轨实施社会研究课程的制度严重违背了“公平”原则。而若考虑到新加坡的历史现实状况,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作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本国的自然资源却十分匮乏,如何保证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取得应有的主动权,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历届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教育分轨凭借其特有的竞争和选拔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最大化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达到“人力强国”的目标。不同轨道中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国家预定的公民培养目标。不同轨道社会课教学采用的探究、案例和说教的方法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允许不同的学习步骤,尊重个人的愿望和权利,避免了在许多国家出现的公民教育实施效率低下的问题。新加坡的教育分轨是一种社会流动的阶梯,保证每一个人以能力为基础,都有同样的机会向社会高层流动。

五、结语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分轨内在缘由比较单纯,它是新加坡精英统治和等级政治体制下的产物。经国家元首的公开认可和教育部的官方提倡,又加上新加坡本身固有的特殊国情,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分轨制度已合法化,成为国家的内在特质,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会一直延续下去。

[1]W.J.Meyer.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as An Institu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1).

[2]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2012[J/OL].(2012-05-10)[2012-11-20]http://www.moe.gov.sg/education/education-statistics-digest/files/esd-2012.pdf.

[3]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Combined Humanities Ordinary Level Social Studies Syllabus(Syllabus2192)[J/OL].(2012-03-10)[2012-11-25]http://freedownloadb.com/pdf/2192-1-social-studies-singapore-examinations-and-assessment-7703262.html.

[4]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5)Social Studies Syllabus(Lower Secondary Normal(Technical))[J/OL].(2012-06-24)[2012-11-26]http://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humanities/files/social-studies-lowersecondary-normal-technical.

[5]Li-Ching Ho.Sorting Citizens: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ingapor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2(3).

[6]Parker.C.W.Knowing and Doing in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M]//Levstik L.S.and Tyson C.A.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8:68-70.

[7]McNamee J.S.&Miller,K.R.The Meritocracy Myth[M].Lanham: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9:244.

[8]Chang R.Parents’Background the Edge for Students at Top Schools[N].The Straits Times,2011-01-25(1).

[9]P.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李路曲.新加坡政治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猜你喜欢

新加坡公民轨道
论公民美育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基于单纯形法的TLE轨道确定
CryoSat提升轨道高度与ICESat-2同步运行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