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座位选择调查分析

2013-08-13纪晓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座位教室

□文/纪晓斌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蚌埠)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各级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分析课堂教学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学习态度和效果等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座位存在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有研究显示,不同授课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座位分布呈现不同状况,而学生在课堂所处位置的不同,对学生的情绪、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授课状态、课堂纪律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座位选择值得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此次调查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以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从某高校大一到大三3个年级中选取6个班(其中文科和理科专业各3个班)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总共发放420份,其中60份不符合问卷要求,收回有效份数为360份,其中男生168人,女生192人,共360人,同时结合对部分学生与授课教师进行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影响大学生座位选择的因素和座位选择中传递的信号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促进座位价值的更好实现,从而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课堂选择座位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学生因素、制度因素等。(表 1)

(一)教学教师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到授课教师和课程性质影响较大的学生分别占66.9%和65.4%,因此授课教师和课程的属性是学生进行座位选择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学教师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能动因素,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座位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上课情绪和学习态度,也从侧面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问题。受欢迎的教师的课堂往往出勤率较高,教室常常是座无虚席且学生多倾向于接近教师的座位,这对于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课程科目性质对学生也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认识,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失衡。调查表明,随着学校各类课程的开展,学生在不同性质的课堂上选择也不同,专业课上选择中前排座位的同学明显多于公共课和选修课,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构筑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表1 影响大学生课堂选择座位的因素分析(单位:%)

(二)环境因素。教室环境也是影响座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信息,因而教室环境势必对学生和教师造成影响。从学生角度看,座位的光线情况、洁净度、座椅的舒适度、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好坏等是学生选择时重点关注的环境因素。不同座位的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感知效果存在明显差异,长期处于后、边排的学生容易造成视力下降或斜视等生理问题;从教师角度看,教室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上课情绪和状态,从而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传统课堂“秧田式”的座位排列造成了教室的“前排优势效应”,即教师在授课时目光习惯落于中前排,与中前排学生交流密切,学生处于教师的无形监督下,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处于教师视觉“盲区”的学生则很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难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为此,学校应不定期地检查教室设备并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充分地利用好教室资源,改进教室座位布局,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三)学生因素。72.1%的学生表示性格对于座位的选择影响较大,观察中发现,性格孤僻、离群的学生偏爱靠后和角落的位置,对座位的选择存在一定的“惯性”,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接近80%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兴趣的影响,学生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积极性不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选择座位时更偏向于选择后排和边排的位置,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大学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过程,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而且在大学相对自由的氛围下,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也有所降低,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同学散漫的学习态度。国外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对于那些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强烈自信心的学生更喜欢坐前排,更有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倾向于前排的学生成功率往往比较高。

(四)制度因素。大学课堂的教学管理相对于高中时期比较自由,对于成绩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很多同学抱着考前突击的心态,对于课程的重视不够,平时上课更多的是选择那些远离教师视线的座位,影响了学习质量。座位的选择是学生传递的一种信号,体现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坐在教室中前排的学生成绩要比后面和两边的学生好,这说明座位的不同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过程,是影响和制约座位价值实现的因素。此外,目前高校获知和反馈学生感受的方法相当有限,主要是采取学期结束后让学生打分,并在下学期反馈给授课教师的期末评分制,这种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评分信息也存在部分失真的可能。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学生的座位选择中投射出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我们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以及相关的监督措施来改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授课风格、个人魅力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方面,应致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总结授课经验,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本身,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框架,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与丰富灵活的授课方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采取流动教学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听课效果。平时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帮助。在课堂上出现前排座位长期闲置等情况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大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正确认识各门课程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做好准备;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学校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和制度经验技术,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将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与学生评价挂钩,注重评价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在信息反馈机制上,努力拓宽学生信息的反馈渠道,更多、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课堂管理上,加强对考勤和课堂纪律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无故缺课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考试评价制度上,学校在对学生实行终极考试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学习环境的改善。在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学生对座位选择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上课状态,因此改善教室环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学校应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教室座位进行科学化布局,如保持前排座位和后排座位与黑板的合适距离、合理安排座位数量等;在教室的设备和卫生管理方面,定期检修教室的照明和多媒体等设备,定期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养成学生爱护教室环境的习惯,营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1] 宋秋前,丁佩君.座位与学生课堂学习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l 994.4.

[2] 闫江涛.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座位价值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5.4.

[3] 汪斯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室座位排列方式的探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座位教室
换座位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