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16个新调整、新规定、新的举措(下)

2013-08-13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庄德志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物理测量内容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庄德志

讷河市孔国中心学校 汪顺平

(接上期)

15.新课标对行为动词的界定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一把刻度尺,教师学好、用好这把尺子对今后学生中考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新课标对行为动词的界定一览表:

类型 水平 行为动词举例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 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认识 认识理解 解释、理解、计算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 独立操作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经历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认同 关心、关注、有……意识内化 养成

●对行为动词的内涵的解读:

(一)认知性目标:新课标把认知性目标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水平。

1.了解:指对知识的再认或回忆;在具体问题中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知道”认知水平的基本特征是指学生能通过回忆提取所学的知识,其特征的核心是指学生对知识的重现。其中主要形式是指学生能通过回忆的方式复述所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复述物理课中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以及做过的物理实验和所经历过的分析过程等。能把物理规律直接应用于已学过的熟悉情境中,其解决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回忆。因此,直接、简单地应用公式,也属于“知道”的认知行为。下列情形均属于知道范畴,因此均属于“了解”水平。

◇知识再认:通过回忆,能复述已学过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方法,能复述已做过的物理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使用科学术语:知道并能使用相关的科学术语、符号和单位。

◇描述基本特征:能简要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列举实例:能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实例,支持相关物理知识的内容。

◇直接应用公式:在熟悉的情境中直接应用物理规律进行有关计算。

2.认识: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行为动词有:认识。

3.理解:指对知识的含义有深入的认识,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在具体问题中利用知识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包括:解释、理解、计算,应用是指能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下列情形均属于“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独立列举实例,以说明物理概念、规律、方法等物理知识,支持相关物理知识的内容。

◇识别本质特征:对不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关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分类、排序、配对等过程体现对该本质特征的识别。

◇图形、图像表示:用几何图形、物理图像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正确提取物理图像中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的重要信息,建立物理公式、物理图像、物理情境之间的正确联系。

◇联系新情境:把物理知识及研究方法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在新的实践情景中辨析出具体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要求。

◇解释现象: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原理、法则等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定量求解: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公式求解新情景下有关问题的答案。

◇分析推理:找出问题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或因果关系,根据物理事实和条件,运用物理知识对问题进行逻辑演绎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作出正确判断。

(二)技能性目标:就是指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会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用独立操作水平评价技能性目标要求。

独立操作指会独立使用常备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会记录实验数据,会测量物理实验中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行为动词包括: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三)体验性目标:是指能建立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能表达对问题认识的态度并做出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经历、认同、内化水平评价体验性目标要求。

1.经历:参与某项具体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正确完成观察、操作、调查、记录、阅读、分析、概括、演绎、交流等一种或某几种学习任务过程。行为动词包括: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

3.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行为动词:养成。

1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修订解决了许多教学实践问题,为广大物理教师理清了思路,少走了弯路。

(一)调整了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有三条,其中第三条(总第十条)的标题就是“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规划纲要》指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他条目中予以重视。

2.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条。

图书馆建设特色库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价值,满足用户需求。在特色库建成后,图书馆应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宣传推广,向用户介绍数据库情况,使用户尽早了解数据库内容,主动为用户提供特色库培训与讲座,演示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提高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技能[5]。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1.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2.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

3.明确了对科学探究的知识要求。

?

4.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

说明:

(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

(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

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增加了以下内容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问题:《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

说明: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问题: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

说明:

不能这样认为。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

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目的。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

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

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

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能力目标课内的探究 课外的探究●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分要素。●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课题内容 ●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课题提出 ●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定。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探究能力的形成●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

《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发现问题: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与论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

(1)1996年以前: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

(2)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

(3)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考核”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这一用词。

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

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

(5)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

《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出实施建议。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优化。

(6)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

2.《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

(1)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

●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

●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

●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猜你喜欢

物理测量内容
只因是物理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处处留心皆物理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主要内容
测量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