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013-08-13次柏龄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秧田意识精神

□次柏龄

(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039)

1 合作、合作精神的内涵

何谓合作?《辞海》中是这样讲的,合作就是共同创作或共同经营一事。而现在,合作是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彼此经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团结共进的联合行动。在合作过程中,目的的一致性是个人或群体合作的基础、前提;协调是合作的关键。然而,是否能处理和协调好这各种各样的关系,又要受到个体的知识、能力、品德、修养等多种因素的限定和制约。

所谓“合作精神”,常常是指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愿望,还得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较强的合作能力。它的形成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总体说来,是个体在自我活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交往以及相应的教育而建构起来的。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意义

合作精神向来为有识之士所推崇。在知识不断发展、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合作精神更显示出它的巨大魅力。大力弘扬合作精神,对青少年进行合作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社会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他们各尽其职,各司其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一个人可以包揽社会运转中的每一个环节,他们势必要将自己的效力与其他个体相结合,并且在不断磨合后,找到最合理的方式,持续地为社会的前进努力。人类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合作可以创造财富,合作可以创造奇迹。只有当人们具有了合作的精神,人类才战胜一次次灾难,走到今天,走向美好。

2.2 合作是做人的需要

合作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最优秀的品德之一,它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识倾向,然而却又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倾向。在知识和能力均具备的情况下,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合作精神的标志。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一般来说都会具有良好的品德,善于理解别人、容纳别人,目光远大、心胸宽广、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不嫉妒、不自私、不猜疑、不损人利己,并且还言而有信、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被他人接受和容纳。一个人如果是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特点,那他就具备了合作所应有的优秀品质。

2.3 合作精神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已不能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生硬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生动活泼、自由宽松的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愉快合作的学习模式。

3 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途径的分析

3.1 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们知道,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会受自我意识支配的,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合作,也是因为各自具有合作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说具有希望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倾向。意识倾向是人的意识与行为的追求指向,它具体表现为需求、目的、愿望、理想等等,而这些需求、目的、愿望、理想又必定会受到人的认知、需要、情感等其他因素的限定和制约。所以,要让学生的行为具有合作的精神,就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

3.1.1 先要从形式上给学生提供一种合作的氛围

(1)座位编排中注意形成合作氛围。传统的教室,学生两人同桌,面向同一方向——讲台。不利于多人合作学习,这也是目前合作学习应用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实施合作学习,就要改变学生座位的编排方法。

沃勒所研究的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的格局,即学生作为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讲台的“秧田式”空间形态(如图1所示)。这就说明,学生座位的不同,会影响其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变化、参与意识。我们要探讨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空间构成。现有一种称作“马蹄组合型”课堂空间构成(如图2所示),即6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以横成行,竖成列分布,而小组内6位成员以“马蹄型”分布。将它与“秧田式”比较,可看出,主要区别就在于“成分空间”与“总体空间”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秧田式”的空间结构中,“成分空间”都是封闭性极强的学生个体“私有化小空间”,“总体空间”则是教师权力控制下的伞状形空间。而对于“马蹄组合型”的空间构成,“成分空间”既包含有属于学生个体的私有空间,而且也有属于学生小群体的公有空间,并且前一种空间的封闭性大大减弱;“整体空间”则成为教师弹性控制下的多元空间。这样比较来看,“秧田型”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比较系统地讲解知识和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然而“马蹄组合型”空间构成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相互顺畅交往。提供一种合理的空间,从形式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需要合作。交往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才会有可能进一步形成。

图1 “秧田式”课堂空间构成

图2 “马蹄组合型”课堂空间构成

(2)同辈团体间建立起其乐融融、互帮互学的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小组中体会到快乐,愿意参与小组活动,愿意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在本小组当中得到归属感。这需要通过一些小组的具体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要增强小组的竞争力,必须让小组同学人人都能动脑、动手、动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3.1.2 教师作为学生学校活动中的引导者、监督者,在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

教育就是教育者以提供基本模式为手段,来塑造和改变受教育者行为的一种活动。由于教育者是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方法来为受教育者提供榜样,这样就避免了受教育者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只有学生产生了合作的强烈意识,并认为只有与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才是最有效、最完整的。这样才能让合作真正成为可能。但只有合作意识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任务的,因为合作也需要技巧和熟练程度,它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不应该仅局限在课内,要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

3.2 能力的培养

3.2.1 学校中合作能力的培养

(1)课内培养。主要采用“合作式”学习模式。所谓“合作式”学习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实际的需要,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索、研究某一个问题,然后再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展现给其他小组,而他们本部分的学习成绩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计算。从本质上说,这种方法从属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它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期望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这种方法有着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有助于小组成员做到互勉、互助、友爱。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全体学生的合作能力,主要是借助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合作,逐步提高每位学生的合作能力。而对于不同年级阶段、不同学科、不同老师和学生,如何在课堂内开展培养合作能力的活动,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倾向。

(2)课外培养。加强集体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游戏、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工厂农村劳动等校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情感沟通,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及良好的意识品质。经常采用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结意识,促进交往的重要途径。

3.2.2 社会、家庭中合作能力的培养

(1)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坚持正面教育,即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上美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快乐,以及由快乐合作带来的工作高效率,如在家庭、社会中,呈现出人人重视合作,崇尚合作精神的氛围。

(2)家庭、社会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学生接受、加工和系统化社会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社会的各种信息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自觉地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念、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宝忠.家庭教育学[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3]梁开斌.浅谈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报,1999.

[4]陈秀芳.创造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5]钟 建.重视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

[6]张守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J].黑龙江教育,1998(1).

猜你喜欢

秧田意识精神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感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