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饱和与非饱和膨胀岩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013-08-13李川疆何建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原状非饱和抗剪

李川疆,何建新,刘 亮

(新疆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0 前 言

膨胀岩是一种遇水膨胀、软化,失水收缩、硬化的特殊类型的软岩[1]。由于其含有大量的亲水性矿物,当含水率变化时有较大的体积变化,同时,反复的胀缩变形导致膨胀岩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裂隙,裂隙的存在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加之膨胀岩中含有较多的钙结核和软弱夹层,从而大大降低了岩体的强度[2]。工程实践证明,膨胀岩的强度较一般黏性土更为复杂,表现为变动性[3]。因此,膨胀岩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与选取有较大难度。

关于膨胀岩边坡强度指标的研究,许多工程实例表明通常膨胀岩峰值抗剪强度相当高,但从膨胀岩边坡失稳后反算出的抗剪强度却往往较低。对此许多学者建议采用现场大型原位直剪来推求其抗剪强度指标,但是,现场大型原位直剪历时长、耗资高。相对于分散工程对每个点进行原位测试不太可能,由此,本文取新疆某工程的膨胀岩渠段桩号为82+500处的膨胀岩原状样与室内重塑样进行试验,找出原状样与重塑样之间的关系。

1 材料及试验方法

1.1 膨胀岩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土工试验规程》[4]SL237-1999相关试验方法和地质人员对现场勘察情况,对典型膨胀岩层进行了物理性质指标测定,主要包括颗粒分析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天然含水率及天然密度及比重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膨胀岩物理性质指标汇总表

从物理性质指标成果可以看出,膨胀岩粘性含量较高,小于0.005 mm颗粒含量在50%以上,根据《土工试验规程》[4](SL237-1999)分类,属高液限粘土。天然含水率较高,因此具有高液限、低塑限的特点。膨胀力为131 kPa,无荷载膨胀率为9.4%,自由膨胀率59.2%,属中等膨胀岩土。

1.2 试样制备

对于原状样,去除膨胀岩表面的风化层,露出新鲜的岩体,分别采用现场钻芯取样、室内环刀取样制备三种尺寸的试样,分别为Φ 148 mm×150 mm的中型直剪试样,Φ 61.8 mm×20 mm的普通直剪试样,以及Φ 39.1 mm×80 mm的三轴试样。直剪试样分别制备10~15个,三轴试样制备5个。

对于重塑样,制备两种尺寸的试样,采用击实制样。尺寸为Φ 61.8 mm×20 mm的普通直剪试样,以及尺寸为Φ 39.1 mm×80 mm的三轴试样。控制干密度为1.57 g/cm3,含水率为25.4%,试样按《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4]的试样进行制备。

1.3 试验方法

膨胀岩抗剪强度指标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试验:

方法1:采用中型直接剪切试验仪,样筒尺寸为Φ 148 mm×200 mm,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入直剪仪样筒内,为保证正应力均匀传递,可将试样顶部与底部铺设一层1 cm~2 cm厚的细砂层,顶部安装加压盖、垂直力传感器(最大量程30 kN)。实验方法采用快剪 ,垂直压力为100 kPa、200 kPa、300 kPa、400 kPa,剪切速率为 1.0 mm/min,使试样在 5 min~8 min内剪破,采用水平力传感器(最大量程30 kN)量测水平力。

方法2:采用常规应变控制式直剪仪,试样采用环刀制备,试验方法采用快剪,垂直压力为100 kPa、200 kPa、300 kPa、400 kPa,剪切速率为 0.8 mm/min,使试样在3 min~5 min内剪破,采用量力环量测水平力。

方法3:采用三轴压缩试验,试样尺寸为Φ 39.1 mm×80 mm,进行固结不排水(CU)剪,固结过程的稳定标准是变形不大于0.005 mm/h,且历时不小于24 h,剪切速率为0.8 mm/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膨胀岩原状样与重塑样的强度参数结果对比及分析

通过图1、图2可见膨胀岩在天然非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较大,且相对于饱和状态强度指标比较离散,在浸水饱和状态下,试样抗剪强度明显下降,尤其是粘聚力几乎为零,表现出无粘性土的滑坡特征。原状样由于其裂隙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间距、倾角及连通情况等情况千差万别,加之在浸水和失水环境下多有不同程度的胀缩变形[5],因此,相对于重塑样数据较为离散。原状样非饱和状态下的中型直剪与小型直剪的强度指标相比,小型直剪的强度指标大于中型直剪,且小型直剪的数据更为离散。中型直剪由于尺寸较大,更能反映真实岩体的节理、裂隙特征,而小型直剪往往测得的是完整岩块的抗剪强度指标,未考虑节理、裂隙及其空间组合特征对强度的影响[6]。由表2可以看出,膨胀岩在饱和状态下的原状样与重塑样的强度指标粘聚力相差较大,而内摩擦角相差较小,而且数据离散程度比非饱和状态时要小。

图1 膨胀岩天然状态直剪抗剪强度线

直剪试验预定剪切面的抗剪强度与土体的实际应力状态差别较大。且直剪试验还存在着试验过程中试样有效面积逐渐减小,主应力方向变化,剪切面上应力分布不均以及预定剪切面未必是试样最弱面等特点。对于直剪试验由于不能反映真实的剪面,因此,土抗剪强度易受土中裂隙倾斜面与施加的剪切应力方向的影响[7]。饱和状态下,三轴试验所得的粘聚力均比直剪试验要小,三轴试验可以更好地反映裂隙对强度的影响。因而更具有参考价值。

图2 膨胀岩饱和状态直剪抗剪强度线

表2 膨胀岩抗剪强度指标汇总表

许多实例表明,膨胀岩边坡往往在雨季发生破坏,这说明采用膨胀土的饱和强度尚不能保证膨胀土坡的稳定,而非饱和膨胀岩的强度要远高于其饱和强度,用非饱和膨胀岩强度进行设计与计算是偏于危险的。因此,工程设计中往往取最危险状态,则膨胀土强度应取饱和状态下裂隙充分发展后的强度。

2.2 膨胀岩残余强度与裂隙强度分析

制备尺寸为Φ 61.8 mm×20 mm的普通小型直剪试样,控制干密度为 1.57 g/cm3,含水率为25.4%,共7组试样,每组试样制备5个。试样饱和按《土工试验规程》[4]SL237-1999的进行抽真空饱和,其中1组进行残余强度的研究,将试样放入饱和器进行抽气饱和,然后将饱和试样装入剪切容器,剪切速率为0.8 mm/min,待剪切完成后,启动反向开关,以0.2 mm/min的反推速率将剪切盒退回原位,然后开始第2次剪切,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最后2次剪切时测力计读数接近为止,本试验5个试样均进行了5次剪切。其它6组进行干湿循环对强度指标影响的研究,由在20℃的恒温烘箱烘烤12 h后抽真空饱和(饱和度达95%以上)为一次循环。试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图3 试样强度指标与反复剪切次数的变化关系

图4 试样强度指标与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

通过图3可见试样的残余强度指标随着反复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尤其是在第一次破坏后,强度指标减少量最大,而后减少量逐渐减小,最后趋于稳定[8]。通过图4可见试样的裂隙强度指标随着反复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对粘聚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内摩擦角变化不大。取第5次反复剪切、干湿循环的强度指标分别为残余强度及裂隙充分饱和强度,结果见表3。

表3 膨胀岩残余强度、裂隙强度指标汇总表

在进行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时,有学者指出,应采用膨胀土的残余强度[9]。残余强度是土体在破坏之后的强度,而裂隙发展后的强度是由于裂隙引起的,二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在进行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土体并未发生破坏,对整个边坡土体采用残余强度从机制上是难以解释的;而根据膨胀土存在裂隙的实际情况,因而采用裂隙充分发展的饱和强度是更合理的[10]。通过表3可以看出,残余强度与裂隙充分饱和强度相差不大。裂隙开展的强度也可看作是土体在受到一定破坏后强度的下降,残余强度与裂隙开展的强度在这一点上具有共性,这也是残余强度在数值上接近于裂隙充分发展的强度的原因。

3 结 论

本文通过不同的试验方法对膨胀岩的原状样和重塑样在非饱和状态下以及饱和状态下的强度指标进行研究。并对膨胀岩在饱和状态下的裂隙强度,和残余强度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膨胀岩的原状样在非饱和状态下的直剪试验,抗剪强度指标易受试样尺寸的影响,随着试样尺寸的增大更能反映岩体的强度,而不是岩块自身的强度。研究发现小型直剪的摩擦角 φ值比中型直剪试验大,而粘聚力c值变化不大。

(2)三轴试验所得到的强度小于直剪试验,这说明三轴试验可以更好地反映裂隙对强度的影响。

(3)膨胀岩在非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较大,但是在浸水饱和状态下,试样抗剪强度明显下降,尤其是粘聚力几乎为零,表现出无粘性土的性质。因此,用非饱和膨胀岩强度进行设计与计算将是偏于危险的。工程设计中往往取最危险状态,则膨胀岩强度应取饱和状态下裂隙充分发展后的强度是合理的。

(4)在充分饱和状态下,膨胀岩的残余强度与裂隙充分饱和强度相差不大。残余强度与裂隙充分饱和强度,虽然,二者在概念上是不同,但是在数值上相近。

以上结论,是特定地区、特定类型的膨胀岩进行试验研究而得出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膨胀岩是否具有相同的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

[1]廖世文.膨胀土与铁路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2]张家发,刘晓明,焦赳赳.膨胀土渠坡兼有排水功能的双层结构防护方案[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26(11):37-41.

[3]包承钢.岩土工程研究文集[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S].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5]邹志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潞王坟试验段膨胀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26(11):85-88.

[6]范秋雁.膨胀岩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刘特洪.工程建设中膨胀土问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9]左巍然,杨和平,刘 平.确定膨胀土残余强度的试验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7,23(1):23-27.

[10]徐 彬,殷宗泽,刘述丽.膨胀土强度影响因素与规律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32(1):44-50.

猜你喜欢

原状非饱和抗剪
基于细观结构的原状黄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重现「皇太子之宫」 毓庆宫原状陈设复原记
配合比对三合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强度的试验研究
非饱和土基坑刚性挡墙抗倾覆设计与参数分析
槽和黏层油对沥青混合料层间抗剪性能的影响
PVA-ECC抗剪加固带悬臂RC梁承载力计算研究
非饱和地基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钢-混凝土组合梁开孔板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