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烈士钱敏、李霁夫妇

2013-08-08范学贵昆山市箫林路江南明珠苑119栋2单元407室江苏昆山215337

档案与建设 2013年9期

范学贵(昆山市箫林路江南明珠苑119栋2单元407室,江苏昆山,215337)

钱敏与李霁入朝前合影

6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1953年4月,21岁的志愿军女文工队员李霁遭敌机轰炸,被气浪冲击倒地,头部撞到石头上,造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牺性。她24岁的丈夫、志愿军炮团二营副教导员钱敏在战地前线指挥所开会,遭敌机轰炸,指挥所塌陷而牺牲。

新四军老兵、原金坛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早林写了一本回忆录——《难忘的岁月》。书中讲到他在抗美援朝时与钱敏夫妇有一面之缘,他耳闻目睹了他俩牺牲的全过程。

对于钱敏,笔者曾有两次在文章中提过他,一次是他大哥钱辉讲家史,另一次是叶春荣讲中安轮事件。两次都只讲钱敏在朝鲜牺牲,详情都没交代清楚,我也无法交代清楚。读张兄此文后,又引起我再写一下钱敏事迹的冲动。经过一番调查,对钱敏生平又增添了几分了解。

(一)

钱敏,1929年12月10日(农历冬月初十)出生于金坛县指前镇社头孙家村一个地方大户人家,父亲钱震宇手下有帮会徒弟百来号人。抗战开始,钱震宇组织地方民众抗日,任金坛县西南区抗敌自卫委员会主任。新四军东进来到此地,他接受新四军领导。抗战胜利时任金坛县城防副司令,离休前任金坛县政协副主席。

钱敏,又叫钱明生,兄弟三人。老大钱年生,又名辉,新四军老战士,金坛市统计局局长,1985年离休,享受正处级待遇。老二钱洪生,又名逸民,新四军老战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军六十九师政委,2002年在镇江因病去世。钱敏还有个同父异母妹妹,叫柳青,嫁在西岗。

钱敏儿时读书很聪明。在西岗自醒中学求学时他比钱洪生低一级,后自醒中学停办,转入在张桥的金坛县中,他跳了一级,与钱洪生同班了。抗战期间,金坛县城沦陷,县中临时迁到张桥。

1944年冬,钱敏母亲因病谢世。日伪军获悉后,推测溧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钱震宇一定会回家奔丧,因而派120多名日伪军前来包围孙家村,捉拿钱震宇。钱敏与两个哥哥躲到白塔桥,逃过一劫。钱震宇早有所料,忍痛割爱,放弃与妻见上最后一面的机会。敌人扑空,夺走家中全部秋收入仓的粮食,又掀去全部瓦房屋顶,抢走所有值钱的东西,连前来奔丧的亲戚朋友身上都收刮了一遍,扫兴而归。母亲暴尸堂屋,惨不忍睹。

钱年生作为长子,在家料理完丧事之后,留在家中照料老祖母。钱敏与钱洪生二人一道去了浙江长兴山区,协助父亲组织发动群众抗日。1945年1月,钱敏到苏浙公学学习后,被派往安徽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征粮员。他一人到山区工作,突遇山洪爆发,被洪水冲出里把路远,才挣脫险境。同年3月,调溧阳县工作。

钱震宇(1904-1984)

抗战胜利后,钱洪生在金坛城区当了一个镇﹙当年城区划为弘化、供极、朝阳、丹阳四个镇﹚的副指导员。新四军北撤时,钱敏乘中安轮过江时不幸沉船落水,在刺骨的风浪中搏斗,为减轻负重,他脱去全身衣服在滔滔江水中搏击,直到天明才被泰兴地方船民救上岸。忽见幸免于难的同乡同学叶春荣,他俩热泪盈眶。钱年生逃亡上海,接父亲来信赴苏北,安排在苏晥边区政府工作。钱洪生北撤后编入华野四纵队。钱敏北撤后,1945年11月入党,1946年2月调雪峰大学四大队学习,1947年2月调三野俘虏营任干事,7月、10月各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2月调野战军政治部归队营任副指导员。1948年,调三野四纵第十四师任连指导员,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3月调六十七师,准备参加渡江战役。在三年半的岁月里,从苏北打到山东,从山东打到苏中,南征北战,弟兄三人1949年3月才在清江﹙今江苏淮安﹚见了一次面。渡江南下前在泰州前线又见到一次。解放上海后,南下浙江追歼国民党部队时,钱敏坐在炮车上,途经一座被炸桥梁,因桥梁严重受损而翻入河中。

1949年3月兄弟仨清江市见面合影。右起:钱明生﹙敏﹚,钱年生﹙辉﹚,钱洪生﹙逸民﹚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钱年生任上海市外贸局驻南京办事处主任,钱洪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国内留守处主任。

钱敏与张早林奉命调常熟参加师里整编,不久炮团成立。团里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时,钱敏与张早林同坐一条凳子上,交谈中张方知对方叫钱敏,是二营副教导员。会议结束后,张调师部医院当外科军医。

1952年7月1日,部队移驻太仓,钱敏结婚。爱人李霁,1932年3月生,学历师范三年级,1949年9月和一批进步青年在嘉善县入伍(家人后搬迁入上海市山阴路恒威里23号),在二百团文工队当兵,1950年11月加入共青团,历任文工队班长、教导大队副排长、师部排级文化教员。

(二)

1952年7月15日,上级号召部队官兵参加抗美援朝,钱敏和李霁这对新婚夫妇一起打报告申请参加志愿军,很快上级就批准了。

师部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紧急动员,要求做好入朝参战准备。钱敏想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此时给南京的年生大哥写封信,想在部队赴朝途经南京时兄弟俩再见一面,谁知信到大哥公司时,大哥出差去了上海,待大哥回到单位拆开信一看,钱敏所属部队已过了南京。妻子李霁调回师文工队同时入朝了。

1952年9月1日,部队到达鸭绿江边,安东(今辽宁丹东市)已燃起了战火,市里到处弹痕累累。通往朝鲜的铁路大桥已被美军炸断,经修理只能通汽车,江两边都有部队守望,高射炮昂首对住天空。当晚敌机窜入市区丢下两枚炸弹,遭我高炮射击而逃跑了。

部队到安东,排以下干部每天早晨都进行拉练,全副武装爬山。东北天气此刻已进入初冬季节,同志们出去后一身汗,归来时湿了的衬衣穿在身上就冰冰凉的,很不舒服。

9月3日,进行“五爱”“六防”教育。“五爱”是爱荣誉、爱护朝鲜一草一木、爱同志、爱身体、爱物资;“六防”是防空、防特、防事故、防病、防冻、防逃亡。5日,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师政委陈烙痕作入朝参战动员报告,师长刘春山作关于入朝行军部署任务报告。6日,进行入朝宣誓。张早林将这具有收藏价值、富有时代感的誓词一直压在箱底,保存完好。

张早林

张早林与战友抢救受伤战士

我们向祖国向人民向毛主席庄严宣誓:我们坚决响应祖国人民和伟大领袖的号召,自愿走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我们是人民的战士,为人民利益而战,是我们的光荣职责,我们不怕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要发扬艰苦奋斗、勇敢顽强的优良传统,沉重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强盗。我们严格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要虚心学习,团结一致,为保卫祖国和朝鲜人民坚决斗争到底,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孙家村钱氏老宅

1952年9月6日,为适应新的战斗环境需要,部队还强化朝鲜语训练。7日下午,部队分八路纵队,在安东人民夹道欢送下,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歌,高举抗美援朝的大旗,跨过鸭绿江大桥,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朝鲜国土。太阳落在山的后面,余辉中只见四周断壁残垣,敌机轰炸扫射后的村庄农舍间,不少农民倒在血泊之中。急行军连续24天,行程500多公里,30日到达元山以南的坪里,接替二十军五十九师防务。此时的元山县城已见不到一座完好的房子,钱敏和全营同志都在山林露宿,朝鲜此时气温下降到零下七八度。有一天,行军涉水20多次,棉衣、棉鞋都湿透了,冷风一吹都结成冰筒,大家冻得话都懒得讲,一坐下就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此时,张早林带领丁字山前线手术组,深入最前沿239.1高地,奋战10个月,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生效为止。

关于李霁和她爱人钱敏牺牲的情景,张早林在《难忘的岁月》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1953年 4月 20日,我师二百团接替了二○一团防务。二百团卫生队队长王林率王日森、干事羔萍来到我们阵地,请我介绍情况。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中,我二百团官兵与数倍于我军的敌军反复争夺前沿阵地,部队伤亡很大,我们手术组连续抢救五天五夜。

我的战友一营医助谭友林整个身体被炮弹炸飞,只留下一条腿送了下来……第三天上午,我的战友二营医助王强右大腿被炮弹炸伤,弹片卡在股骨上……4月5日上午,我正在做手术,苏醒室的同志来告诉我,李霁负伤,在苏醒室抢救。我做完手术下了手术台,来到苏醒室,才知道4日李霁与其他三名文工队员(共二男二女)奉命到二百团深入前线连队开展慰问演出。刚到团指挥所报到,天色已晚,其中有一女同志要方便,另一女同志打着手电找个隐蔽的地方,敌四架轰炸机见到光亮,投下重磅炸弹轰炸。一人当场牺牲,李霁受气浪冲击滚到山下,头部撞在石头上受重伤,用担架送来,经检查重度昏迷,心跳微弱,不省人事。我向医护人员要求全力抢救。打电话到二营找钱副教导员,他说现在离总攻只有几个小时,等他部署好就来。我在电话里朝他发了一通火,但也理解他两难处境。李霁于4月6日凌晨两点钟牺性。同志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将她的遗体埋在239.1高地南山坡上。李霁时龄21岁。

4月22日,炮团指挥员和军部一位参谋来前线炮营开会,炮团军医李君培也参加作战会议。会议是下午进行的,中途李君培走出坑道寻找香烟吸,突然敌机对坑道所在山头进行狂轰滥炸,把坑道炸塌,坑道出口被堵。参加会议的19名指挥员全部埋在坑道内。开始,里面还向外打电话呼救,炮营战士全部投入抢救。由于整个丁字山山头被炸塌,一直扒到晚也没扒开。再从外向里打电话,里面已无人接听了。在场首长命令:无论是死是活一定要扒出来!直到深夜被堵坑道口才扒开,里面19人全部牺牲。我带着手术组抢救时,发现钱敏也在其中。后事根据上级1952年有关规定,副营以上干部送回祖国安葬。钱敏时龄24岁。

1953年8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六十七师政治部干部科,寄来对钱敏和李霁两位烈士生前的评价:

钱敏,1.对工作积极负责,业务较熟练,刻苦耐劳,以身作则,完成任务,作风干脆;2.进取性强,学习积极,接受新事物快;3.能服从组织分配,安心工作,约束自己;4.斗争性较强,有意见能大胆提出,对自已缺点能揭发。

李霁,1.工作积极负责肯干,吃苦耐劳,以身作则;2.学习认真,思想进步,尤其对业务学习﹙手风琴﹚学习进步较快;3.文教工作能完成任务,基本上称职。

1954年1月,钱敏的灵柩运回祖国,葬在安东市花字街烈士陵园。

(三)

2012年12月2日,笔者侄女婿任文辉驾着他的私车带笔者来到孙家村钱氏故居,征集钱敏、李霁遗像。走进这座清末民初建筑,眼前一亮。两进六间,中间天井,花台上一丈多高的黄杨木难得一见,生机盎然的百年天竹难得一见。摆在一旁的那些石墩、石臼都显示着房屋主人当年的社会地位和家族气派。这里出了一门父子四位抗日志士。走进室內,只见钱敏和李霁年青夫妇的遗像端正地放在镜框内,下方密密麻麻写着《烈士遗容 史跡略历》。

房屋的主人钱辉告诉笔者:这近两千字的文稿是家父钱震宇在“文革”后,拿着弟弟明生所在部队寄来资料整理书写而成的。家父一生坎坷,抗战时不幸被捕,营救出狱。北撤后组织上派他南下寻找已经失去联系的茅山留守处,被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又营救出来。在国统区的江南,他与组织联系不上,就自己组织武工队进行地下斗争,迎接大军南下。建国后历次运动中挨整,特别是“文革”那场浩劫,父亲在肉体上、精神上受的磨难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此刻一场灾难已经过去,父亲看到了曙光,拿着这记录历史事实的片片薄纸,沉重的心境追忆着小儿子明生的点点滴滴。明生15岁失去母爱,参加抗日,离开父亲后直至抗战胜利才到这衣胞之地逗留一下。1949年家乡解放,他只回来与父亲见面两小时又旋即归队,从此就再也没见过。李霁虽已做了小儿媳,可从未见过一面。就这样夫妻双双和家父永别了。这残酷的事实,对一个古稀老人来说,是多么地伤心!老父老泪纵横讲了一句:“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世界和平,明生儿,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