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皖江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研究

2013-08-04任峥峥

铁道标准设计 2013年5期
关键词:线网皖江城际

任峥峥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

1 概述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km2,户籍人口为3 092万人[1]。安徽省皖江位居长三角西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是新欧亚大陆桥与长江黄金水道的结合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随着皖江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皖江地区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然而安徽皖江综合交通网的建设与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存在较大薄弱环节;皖江城际交通结构单一,旅客出行可选择交通方式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旅客出行需求,主要交通走廊运输需求与运输能力之间矛盾日益突出[3]。借鉴国内外重要经济区域的发展经验,选择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便捷的轨道交通是解决城际间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4]。从整体上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5]。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各城市间互补功能的必然选择[6]。

2 皖江城镇带空间布局特征

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带三极两星”[7]。如图1所示,形成以沿长江一线为城镇密集发展带,以合肥为“带动极”、以芜马巢为“集聚极”和以安池铜为“增长极”的三极,以滁州、宣城为两星的网络化、开放化的“132”联动发展的规划区城镇空间结构,以一带为主轴线,三极为顶点,两星为节点,促进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区联动发展,构建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图1 皖江地区城镇空间规划

3 轨道线网布局规划

3.1 规划原则

皖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应遵循协同发展原则、空间结构优化原则、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原则、交通一体化原则、生态与环境保护原则[8-9]。

(1)区域协同发展原则:支持皖江城市带总体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皖江城市联动发展;同时加强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区的协作与发展,体现皖江城市带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2)空间结构优化原则:巩固合肥、芜湖、安庆作为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强合肥经济圈、芜马经济圈各主要城市间的联系,促进皖江空间结构的优化。

(3)经济圈同城化发展原则:在促进皖江城市带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合肥经济圈、芜马经济圈城镇功能整合,形成城市带和经济圈区内产业集群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交通公交化、景区系统化的同城化发展态势。

(4)交通一体化原则:加强皖江城市带城际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等网络的有机衔接,以及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及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方便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

(5)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土地资源,坚持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

3.2 规划方法

安徽省皖江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为参考,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镇体系布局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城际交通发展经验,规划方法以“点、线、面”要素分析法为主,将安徽皖江城市带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分为主骨架城际线和都市圈城际线两个层次层级进行规划。从而,逐步确定线网方案[10-13]。

3.2.1 皖江地区空间节点分析

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区域性中心城市芜湖、安庆作为皖江城市带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三极,应以其作为城际线网规划最为重要的节点,构建皖江城市带整个线网的一级节点。

马鞍山市、滁州市、铜陵市、池州市、宣城市、巢湖市、六安市、江北集中区、江南集中区等地区性中心城市和特别政策区,是构筑区域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构建皖江城市带整个线网的二级节点。

在皖江城市带内,分析出线网的一、二级节点后,考虑线网的完整及合理性、覆盖率、人员的出行方便及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在保证一、二级节点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三级节点的位置,线路尽可能覆盖和串联该类节点。主要节点划分如图2所示。

图2 主要节点划分示意

3.2.2 城镇发展带(轴)分布特征

根据相关规划,皖江地区将形成2个城镇发展带和6个城镇发展轴,如图3所示,串联城市带和城镇轴将形成城际轨道交通的8条主骨架线。

图3 城镇发展带(轴)分布示意

“两带”为沿江城市带和淮合芜宣城市带,沿江城市带串联了一、二级节点中的马鞍山、芜湖、江南集中区、铜陵、池州、安庆;淮合芜宣城市带串联了一、二级节点中淮南、合肥、江北集中区、芜湖、宣城。

“六轴”:以合肥为中心的放射状“骨架”发展轴,是指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3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2条;南京—滁州—蚌埠发展轴。

3.2.3 交通走廊分析

从研究年度区域城镇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格局演变来看,大的通道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即主要存在以下交通走廊。如图4所示,分别为淮南—合肥—江北集中区—芜湖—宣城(阜合杭)、合肥—庐江—桐城—安庆(合九)、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六安—合肥—滁州—南京(沪汉蓉)、南京—滁州—蚌埠(宁滁蚌)5条交通走廊。

图4 主要交通走廊及其城际客流密度分布示意

在主要的交通走廊上布局城际轨道交通线,建立交通走廊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皖江交通走廊分布与其城镇发展轴线一致,可根据交通走廊交通需求发展的需要,适时构筑城际轨道交通线[12]。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区域空间节点及空间轴线分布特征,形成“一心、五射、三贯通”的主骨架线网形态。如图5所示,以合肥为中心形成5条放射城际线,3条省际贯通线,有力地支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格局,对于支撑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快速形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2.4 都市圈城际线网布局

在皖江地区城际轨道主骨架线网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合肥经济圈、芜马经济圈的规划以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规划,针对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在都市圈城镇发展轴的基础上,布设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通勤线网,支持都市圈的形成与拓展,实现都市圈次中心城市、重要城镇与中心城市0.5~1 h通勤联系。在都市区层面,规划6条都市区线。

3.2.5 安徽皖江城镇群规划方案设想

图5 主骨架线网基本形态示意

根据皖江地区主骨架城际和都市圈城际网的布局,规划线网方案主要突出合肥这个核心地位,增强合肥经济圈、芜马经济圈的辐射功能,加强各组团间的联络,适应城市空间结构整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高强度的用地开发模式。将皖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所明确的线网主要节点和所要联接区域作为规划基础,如图6 所示,最后形成“1、5、3、6”的线网格局:“一心、五射、三贯通、六都市区线”,规划线路14条,安徽境内规模为1 781 km。

图6 皖江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推荐方案

“一心”:以合肥为中心。

“五射”:以合肥为中心形成5条放射城际线,分别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城际、合肥—安庆—九江城际、合肥—滁州—南京城际、合肥—芜湖—芜宣机场—宣城—宁国城际、合肥—淮南—蚌埠城际。

“三贯通”:省际贯通线,分别为沿江省际贯通线:池州—九江城际(与宁安城际贯通)、旅游省际贯通线:天柱山—安庆—池州—九华山—黄山—金华城际、皖东省际贯通线:南京—滁州—蚌埠城际。

“六都市区线”:分别为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城际、芜湖—当涂—马鞍山城际、天长—来安—滁州城际;南京—天长城际、泾县—宣城—高淳(南京)城际、巢湖—含山—和县—马鞍山—禄口机场—镇江—扬州城际。

4 结论

本文根据安徽省皖江地区“一带三极两星”的网络性城镇化空间格局,采用了“点、线、面”要素分析法,逐步形成“1、5、3、6”的安徽皖江地区线网格局:“一心、五射、三贯通、六都市区线”,规划线路14条。从而实现解决皖江地区各城镇之间旅客的快速出行需求,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其研究对于城市群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我国全面建设城际轨道交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Z].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

[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皖江城市带城际轨道交通规划[Z].武汉: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2.

[4]王兴海,陶志祥.江苏沿江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29(2):261-265.

[5]魏立华,丛艳国.城际快速列车对大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分析——以京津唐大都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6):834-837.

[6]严季.经济结构变化对公路货物运输周转变化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1,25(4):429-433.

[7]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Z].合肥:安徽省人民政府,2011.

[8]黎三平.闽江口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方案初探[J].交通科技,2011(3):54-56.

[9]吴家友.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探讨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7(2):130-132.

[10]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93-96.

[11]顾保南,叶霞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8-61.

[12]赵长江.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研究[J].区域交通,2008(6):40-43.

[13]马振海.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铁道标准设计,2005(10):28-30.

猜你喜欢

线网皖江城际
城际列车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杭州与绍兴城轨线网自动售检票系统换乘方案
新型线网城轨乘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轨道交通COCC线网信号系统设计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站布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