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一次儒家文化修身营

2013-08-01向静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君子儒家孔子

本刊记者_向静

体验一次儒家文化修身营

本刊记者_向静

尽管备受争议,但弘道基金发起的儒家文化修身营活动仍然持续办到了壬辰岁末,参加人数也由最初的十余人,增加到了30余人。是沉渣泛起,还是弘扬传统?本刊记者亲身体验了这次活动。

——编者按

2013年1月1日,新年刚至,学者余以为就在微博上发起邀请:1月19日至21日,弘道书院将于广州黄石小学主办儒家文化修身营,为期三天,学费为300元/人,在校生200元/人,包吃包住,经费不够部分由弘道基金补足。

此为弘道书院在壬辰年的第五次修身营活动,前四次分别在曲阜、北京和深圳举行,均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在网上引来众多非议、甚至谩骂。

因场地有限,修身营只招30名学员。为确定参与,记者提前10天发邮件索取报名表,并在报名表中附以长文对儒家文化的看法,三天后获得了资格。

18日下午,来自新疆、江西、四川、贵州、广东等地的学员们纷纷抵达广东,开始连续三天同吃同住、共同学习的儒学之旅。

30名学员中,约三分之二为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因为在校常参与国学诵读活动,他们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另外10名则职业迥异,商人、律师、教师、银行工作者等,他们或因在工作中遭遇困难,或因出于对儒学的兴趣,希望在儒家文化修身营中得到答案。

晨跑、诵读、学习礼仪、上课、“辅仁会”分享观点,学员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当当的。

弘道书院邀请了八名教授和儒者:袁忠群、何光顺、唐元平、吴宁、申自强、秋风、余以为和吴钩,为学员上专题课,开圆桌会议。

三天时间,通过教师讲授和圆桌讨论,学员充分感受到儒学的魅力,他们用古代人的智慧为自己释疑解惑,在离开之时,都纷纷表示要继续学习,并从自身做起,积极影响他人,弘扬传统文化。

2013年,儒家文化修身营计划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继续展开,在民间撒播道德重振的种子,在大地点燃文化复兴的火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壬辰广州儒家文化修身营学习流程:时间 1 9日 2 0日 2 1日8∶3 0—1 0∶1 5 学习“祭菜礼” 学习“成人礼”何光顺授课 何光顺授课申自强主讲 申自强主讲 《魏晋玄学里的名教与自然》1 0∶3 0—1 2∶0 0 秋风授课 圆桌会议 唐元平授课《修身合群做君子》 《法律儒家化之评述》1 4∶3 0—1 6∶1 5 吴钩授课 圆桌会议 学习“婚礼”《儒家与反专制》 申自强主讲1 6∶3 0—1 8∶0 0 袁忠群授课 吴宁授课 余以为授课《忠》 《宋代儒学运动和道统论》 《造字时代的男女关系》2 0∶0 0—2 2∶3 0 辅仁会 辅仁会

教师简介:

何光顺: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申自强:中华兴礼实践第一人,论语中道学创立人,26国学论语课堂主讲。

秋风:独立学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余以为:广东人文学会副秘书长,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唐元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2005年创办“鄱阳湖知行学园”,致力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袁忠群: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

吴宁:中山大学人文学系教师。

吴钩:历史研究者,认同儒家宪政主义。

礼仪实践

祭拜孔子——“祭菜礼”

祭品:芹、栗、枣、水果

祭仪:

1. 祭祀前,助祭位于案左侧肃立,主祭领参祭于走廊位肃立。

2. 赞“祭圣贤释菜礼开始”。

3. 赞“列队肃立”,“奏乐”,奏乐中助祭上祭品。

4. 赞“迎神”,主祭请让,并快步走上祭位,参祭鱼贯跟随走入课堂。

5. 主祭向孔子行三拜礼,读告文。

6. 主祭携参祭,分成五人一排,一同行三拜礼。

7. 所有参祭者礼毕,通赞唱“送神”,参祭唱:“尚飨”。

8. 赞“撤馔”,助祭从案上撤下祭品。

9. 赞“分食”,主祭分食红枣。

祭菜礼毕。

成人礼

儒家赞成“礼仪化成,行不言之教”,通过仪式,人自能明白成长之意。因此,男子18岁,要行冠礼;女子到16岁,要行髻礼。

筮日:定日期,一般选择成人者生日。

筮宾:父母要提前三日,登门邀请本地有威望的君子,作为正宾,参加成人礼。正宾要象征性的推辞,再三邀请后方可答应。

场地:古时在“家庙”之中进行,现在可选孔庙或者学校。

行礼程序:

一加礼,加“家”服。

父母脱下身上的衣服,为子女穿上。执事呈《孝经》,读“成年以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子女向父母行礼,父母回礼。

二加礼,脱家服,着祖先服。

秋风带领大家实践“释菜礼”

执事服侍穿上汉服后,呈《论语》,读“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向孔夫子画像行礼。

三加礼,加冠。

呈《论语》,读“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无咎,夫何忧何惧?’”。

礼四方、见父母、见同学、见长官。“礼四方毕,成四海之君子”。

行礼过程中,宾客要保持肃静,父母不需多言,子女经过庄严肃穆的礼节,自然明白成君子后,肩上所负重担,需“立身行道,扬名后世”。

成人礼毕。

婚礼

结婚礼节为十步:

婚礼第一:拜祖,新郎告知本姓祖先,“今日成婚……请祖先放心”,三拜后退。

婚礼第二:娶妻,这一步有候婿、拜进、呈礼、教女、托付、执手和娶回等程序。

学员重现成人礼

婚礼第三:献诗。

婚礼第四:读告文,“奉天之作,承地之合,顺父母之意,从新人之愿……告于天地,人神共知。”

婚礼第五:沃盥,新人出,盥手,诚敬其心。

婚礼第六: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婚礼第七:见父母,高堂在位,执事备茶,新人拜、称、奉。

婚礼第八:行夫妻礼。行称呼礼,互称“娘子”和“夫君”;行同牢礼,互相喂食;行合卺礼,各执一瓢,半饮后交换,饮尽;行结发礼,夫妇各剪青丝一缕,结而藏于盒中。

婚礼第九:再献诗。

婚礼第十:受福。

婚礼毕。

名师授课(选摘)

修身合群做君子

主讲人:秋风

儒家即君子养成之学。

何言于此?《论语》的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最后一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绝非巧合,因为孔子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君子。

君子是什么呢?

三代时期,是真正的君子文明时代。当时天下有成千上万个“家”,这个“家”是用契约建立的政治团体,“家”的领导人称作“君”。

但是,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天下只剩七个君。

孔子身处礼乐崩坏的时代,君子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想重建秩序,首先要重建领导层,于是,他重塑“君”的概念。

《白虎通义》中“君”的定义为:“君者,群也。”君子就是具有卓越合群能力的人。

社会是靠人组成,人与人之间的稳定联系,需要君子的合群能力。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要成君子,需要修身,修身涉及三个方面:德行、技艺、威仪。

汉儒郑玄注《周礼·司徒·师氏》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德行就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特征。儒家倡导入世,要将“德”见之于“行”,方能治国平天下。

技艺中,最重要的是“言语”技能,“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语对君子十分重要。在《左传》中,君子往往都是滔滔不绝,每讲均是长篇大论,言语能力十分了得。

威仪,就是礼仪,“君子之道有三,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君子要培养优美而得体的仪表,君子只有拥有“体面”的容貌,才能实现合群。

所以,儒家是君子养成之学,君子是合群之人,要通过训练德行、技艺、威仪来提高合群之能力,方能炼成君子。

儒家与反专制

主讲人:吴钩

首先有一个问题:儒家是专制的吗?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儒家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天下为公;二、选贤与能。前者是产权归属,后者为治理方法。

可以看出,古老的儒家实际上是与现代民主思想相通,所以后世之人一直在追寻“三代之治”。但秦代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大变,“王权专制”为主。

秦制有两个特点:绝对王权和严密的国家管制。严苛的刑罚制度,让人民完全失去了自治权利。

幸好有董仲舒,他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他引入“天”的存在,要求皇权必须服从“天”,建议汉武帝尊重道德和风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给予人民一定的自治权。

所以,儒家绝不赞成专制。

宋代是儒家的二次复兴。

宋儒强烈地想回到“三代”时期,且他们提出治理国家的政治理想——虚君共和。

朱熹认为,皇帝是当世的道德楷模,不应插手太多政事。主张皇帝“无为”,国家治理由宰相完成,由此皇帝和士大夫“共治”。

士大夫至少有十种方式来约束皇帝:天、誓约、条贯、道理、祖宗法、史官、共治政体、经筵、国是和公议。

“虚君实相”的政治体制,和今日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非常像,可以说宋朝是最接近儒家理想政体的时代。

但元朝让中国倒退了。

蒙古的大汗与臣子之间,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主仆关系,君臣绝不可能提“平等”,这种君尊臣卑的思想还大大影响了明朝和清朝。

当然,明朝也有大儒,如顾炎武提出“公共治理”观念,赞成地方自治和社会自治;黄宗羲认为君子的观点不一定对,应该在学校进行辩论,都是颇具民主的思想。

所以,纵观历史,儒家是专制的吗?不!儒家是真正的反专制!

主讲人:袁作群

提到“忠”,很多人都会想到“忠君”和“忠臣”,且直接联系到“忠臣(一臣)不事二主”,甚至是谬传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进一步得出“忠”是封建专制思想的体现,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对儒家的反感均来源于此。

但,这是对儒家的严重误解。在儒家典籍里找不到“忠君”一词,相反,儒家伦理是不讲忠君的,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强调的是对所有人忠。

《左传》中,“晏子不死君难”,晏子说:“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孔子对晏子“忠于社稷而非忠君”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孔子对“忠”的观点有两个层面:一、忠于道,即坚守真理与正义;二、忠于职守,即具有信托责任。前者为知,后者为行,“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也有两个层面:自然关系和契约关系。父子、母女等血缘关系,不能由自己决定,为自然关系;君臣关系,能够自由选择,为契约关系。

晨读《论语》的学员

自然关系是契约关系的基础,自然关系高于契约正义。因此,“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不存在,孝必须在忠之前,优先选择孝。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君受天命而治理国家,天命又源于民意,“道”即利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是对“君、民、臣”三者关系的了解。

忠于职守,则要忠于契约精神,“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便是如此。

法律儒家化之评述

主讲人:唐元平

陈寅恪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造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

此乃法律儒家化选题之由来。

法律儒家化开端于春秋决议。董仲舒曾为包庇养子的父亲辩护,“父为子隐”,符合儒家精义,不为罪。

法律儒家化深入的体现是“以经注律”,曹魏之后每有新朝,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其法制指导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是沿着汉朝确立的“德主刑辅”思想继续推进法律的儒家化,进一步引礼入律。

到隋唐时代,《唐律疏议》制定,“它完美地将儒家思想法律化,将法律制度儒家化,使法律制度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般地合二为一,从而使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独树一帜。自成一统。”这标志着中国法律儒家化完成。

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典型制度是“亲亲相隐”、“八议”和“十恶”。

所谓亲亲相隐,源于论语:“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只在其中矣。”中国历朝皆受影响,以孝治天下,不论是秦律、汉律还是唐律,甚至是《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皆有亲亲相隐的相关法例。

“八议”则是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类人,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

“十恶”则是十种危害封建统治的严重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惩治,并“特标篇目”,此十恶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十中有五与“孝”有关。

法律儒家化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符合道德伦理,值得今日法制借鉴。

正在讲课的唐元平老师

圆桌研讨会(摘录)

下文中“秋”和“何”分别为秋风和何光顺。

1. 基督教有值得儒家借鉴的地方吗?

何:基督教很重视仪式,如成人、结婚等,通过仪式化,基督教的精神能外化于人的举止中,方能形成谦恭有礼的社会。儒家也应该重视“礼”的推广,才能实现“化成之教”。

2. 经济学家追求的是如何利益最大化,而儒家追寻的是“仁义之道”,请问秋风老师您作为经济学出身,是如何解决内在冲突的呢?

秋:其实经济学和儒家的冲突并没有想象中的大。譬如说亚当·斯密也并不是一味提倡利益最大化的。在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前,我建议大家先读一下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感论》,在这本书里,亚当·斯密提出的“通情”,和儒家“仁”的概念其实是相通的。

何:先秦儒家是完全不排斥商人的,子贡就是商人,孔子仍认为他是君子。秦汉之后排斥商人的原因是商业会瓦解专制制度,所以统治阶级要反对商业。

3. 前段时间,社科院的蓝皮书出了一个数据,说中国社会信任度严重下滑,面对信任崩溃的情况,儒家应该怎么有所作为?宋朝的东京,商业发达,信任度却很高,和宋朝时儒家复兴有关吗?

秋:儒家的观点是人本善,这种预设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中国社会出现信任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系统被破坏,人互相假想为敌人。

何:为什么信任度低?因为现代人不诚信的代价太小,在古代,若是你不诚信会被开除出宗籍,代价是很大的。现代社会瓦解了社会自治单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设自治单元,才会让人重视价值和道德取向。

圆桌会议

4. 公德与私德的区别是什么?

秋:有人说,儒家注重私德,现代社会需要公德,因此儒家不适合现代社会。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我很赞成梁启超《新民说》的后三篇,他认为中国人本身是有美德的,只需将小团体内的私德进行扩充就行。“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这就是私德与公德的关系,私德是公德的基础。

5. 儒家对君子规定很多,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呢?

何:儒家对人性是有一定的宽容的,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好德如好色”。但是他提倡节欲,目标是把人的本性变得优雅而愉悦,“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秋:儒家并不禁欲,儒家提倡节欲。欲望不加节制,必然造成一些后果。通过节制,你的行为后果就变得确定而可控,行为也变得得体而适宜。而且,儒家还反对禁欲,《周易》中,“苦节不可贞”,就是如此。

6. 孔子才识过人,却还是要周游列国,惶惶不可终日,是不是儒家必须要求助于统治者才能实现理想?我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追求独立,不应该被权贵所影响。

秋:其实,孔子奔走各国时,彰显的正是他的独立人格。他并非不能获得荣华富贵,他只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何:君子为得位而造势,而非依附势。儒家倡导君子为自己“造”势,诸葛亮就是会为自己造势的聪明人。有什么水平造什么势,让统治者不得不来求助于自己。孟子和商鞅就是典型的“造势”与“依附势”的区别。

7. 儒家如此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儒家的评价体系能否容忍像“乔布斯”一样的异类呢?

何:儒家并非不能容忍“异类”。儒家的评价体系中,公德是主要的考察对象,在私德上,儒家完全能容忍其缺点,因为君子不是圣人。如管仲,孔子曾批评他“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但仍不妨碍孔子对管仲的肯定。

猜你喜欢

君子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