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拯救中国乡村文明
——首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侧记

2013-08-01张蕊整理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明农村教育

本刊记者 张蕊整理

拯救中国乡村文明
——首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侧记

本刊记者 张蕊整理

首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现场

在北京,近来有两个声音不绝于耳。首先,是北京的冷,媒体称是近30年来,最冷的冬天。其次,是北京的PM2.5污染值,这一度成为近段时间,在微博这一公共领域中的“狂欢”。

首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选在这个时间的北京召开,很有意义。一边是不断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一边是快速消亡的乡村文明。

2013年1月12、13日,首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会议中心召开。众多专家学者就“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而古村培田的守护人吴美熙,则用自己22年守护培田古村的故事,呼吁对乡村的社会帮助。

共建诗意乡村与田园城市的中国

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51.3%。这标志着当代中国从农耕经济主导的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历史性拐点。对于这个历史性拐点,一方面,对中国百年之久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期盼给予了极大鼓舞,因为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当我们展望未来城市化的图景,面对快速消亡的乡村文明,却感到阵痛和担忧。因为在中国乡村快速消亡的背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载体的消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的动摇。在历史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城市社会倾斜中,中国是否一定要走以乡村文明消亡为代价的城市化之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如果说在文明形态上判处乡村文明死刑,夺取乡村文明生的希望,但至少我们坚信,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乡村有足够生命力来应对危机的挑战。只要给予中国乡村文明足够的时间,她所具有的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一旦启动,也许会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

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主持论坛,并发表《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

但是从2000年开始的撤点并校,对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乡村是致命的一击。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撤点并校使维系乡村文明的乡村文化传承系统遭到了摧残性破坏。但对于教育服从于工业化、城市化而言,却有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撤点并校从根上切断了落后乡村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让孩子进城,成为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大人进城的一个诱饵。

西方发达国家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是否消失的问题,不会触动西方文明传承的中断问题。相反,当代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的命运问题,则涉及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问题。中国乡村文明不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仅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

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庆幸和自豪。因为中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样性的乡村文明,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最稀缺的文化遗产。

从文化与历史看:我们有中华民族历史活化石的少数民族的村寨文明,我们有承担着中国民族兴盛衰微、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农耕乡村文明,我们还有负载着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的游牧乡村文明。

从产业类型看:我们有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我们还相信,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乡村还会成为现代新兴产业乡村,如画家乡村、禅修乡村、总部乡村、太阳能乡村、学者乡村、高校乡村、科学家乡村、养老乡村等。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想象力,面对中国高度多元化的乡村,都相形见绌。

从自然环境看:我们的美丽乡村更是缤纷多彩,在丘陵地带的有“诗意乡村”,在濒海、滨江的有“渔歌乡村”,坐落在平原上的有“田园乡村”,位于高原的是“天堂乡村”,隐藏在深山中的是“桃源乡村”。即使人走房空的废墟乡村,也魅力十足,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立在自然博物馆中的“古老乡村”,因为她的历史一定会比美国悠久,可能与法国同龄。

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的乡村文明充满了希望,不仅因为中国的乡村文明接到了时代太阳之阳气而复生,还因为今天中国乡村文明建设是站在西方文明的肩膀上的前行。100年前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只能在火车的轮子上进行,美国的现代化也只是在高速公路和飞机上完成。而当代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一开始就是在“三高一新”的高位上进行。即中国有自有技术的高铁,正在酝酿中的移动多媒体高集中信息技术、以及已经遍布中国的高速公路,再加上高度机动性、低排放的新能源。这种集工业文明遗产与生态文明新资源为一体的集成技术,将把中国带入突破空间限制和地域限制的人类文明贡献的地球村时代。这个新时代技术,不仅为诗意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也是在18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所追求的在西方没有实现的、也无法实现的田园城市建设将成为可能。

在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构成的新天地时空中,在诗意乡村与田园城市提供的多元世界中,不是让我们与西方比谁飞得更高,而是谁飞得更自由、更幸福。

(选自张孝德《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

杨东平:有农村,就应该有农村教育

非常高兴参加首届乡村文明论坛,在新一轮城镇化即将展开的时刻进行这个重大命题的讨论,21世纪研究院不久以前对中国的农村教育和后撤点并校做了调研,我今天就这两个主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个是对近十年农村后撤点并校的情况,还有对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设想和一些认识。

大家都知道今天中国农村教育面临一个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个大变革可以用三个概括,第一个就是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小学生人数从最高峰1997年1.4亿下降到去年是9000万,减少1/3左右,减少了60%。还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中国,第三位人群就是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去年我们的统计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超过51%。

第三,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就是指学校撤并的幅度除以学生减少的幅度,现在这个指数是13,就是学校撤并的幅度是学生减少幅度13倍。这大大不合理,这是全国不同省市一个平均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撤并指数在全国平均保持是3左右,但是去年2011年这个撤并指数达到不可思议的数字是41,在全国范围内小学生人数减少基本停滞以后,学校撤并还是有很大问题所以出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问题。

这里面撤并最多是教学点,在边疆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这些教学点撤并数超过80%,这些地方也是最严重的地方。大规模撤点并校一个是因为城镇化造成的人口流动,一个是农民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此外是政府管理的因素,还有撤乡并村,把学校集中到县城、乡镇,从而迫使农民租房上学,买房上学,还建立教育园区非常明显,全部集中到县城,几千人的初中,通过这个方法来拉动城市化这些因素是非教育的因素。

这些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边缘化群体,就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今天中国是一个流动的农村,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基本的评价,就是回顾撤点并校的政策,可以说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受到损害,使学生免费免试入学,这样的机制基本被破坏了,要花更多的钱,走更远的路,还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并没有达成,城乡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还有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是否达成了有待深入研究。

由于上学远、上学贵、基础条件太差是影响学业成就的负面因素,所以寄宿制学校无论是身高、体重还是成绩都比走读学生差。

坚决禁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这个问题凸现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这新的目标已经提出了,就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务,在城市和农村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在城市主要是提供流动状态下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建立常住人口为基准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在大规模流动人口背景下出现的。在农村就是需要对农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做出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

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有关于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关于未来农村的人口有不同的预测,总之一个基本判断是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不可能没有农村人口,所以只要有农村、有农民,必然就应该有农村教育,而且在新的视野中,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定位,这是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价值,我们今天认识到中国的农业升级和转型,关键因素就是整体能力的提升。

我们还要认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取消农村教育,同样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不应该等同于城市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在今天我们看,后撤点并校的教育问题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上一轮政策造成的突出问题,包括改善寄宿制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建设好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师的补充、稳定和提高质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就农村“后撤点并校”问题发表主题讲话

我们要确认当前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价值,要坚持公平优先而不是强调的教育优先,要关注在现代化过程中被甩下来后20%的弱势群体,要坚持就近入学、就近入园的选择,要对学校做不同的区别和规划。然后要循序渐进,反对一刀切和一步到位。要认识未来农村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在乡和镇中心学校以下出现教学点,这个集中形式会比较明显,现在基本的模式是高中在县城,初中以下的学校还是尽可能在乡和镇。

学校小规模看起来是大趋势,现在乡镇中心小学的人口也是不断的减少,小规模化和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就是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农村教育的混合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成人教育,跟城市高度分化的专业化学校不太一样。还有乡村教师的身份的多样化,要允许本土化的乡村教师,包括民办教育,这一系列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也要改变城市化的分科教学的师资力量,综合化地权衡教师。还要走向村校合作,回归社区,回归生活。

我们真正的挑战是建设适合农村教育的环境,应当满足三种不同的需求,包括升学,进城务工,还有乡村发展的,应该是创造生活教育的价值。

我们今天特别提出陶行知,他认为要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一是要省钱,二是要省时间,三是要通俗,我们今天做的全都是反的,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家常便饭的教育,而不是打造出豪华学校和重点学校,反对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不需要的少爷教育、小姐教育。这有一些现实的案例。

湖北省建立了新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报酬机制,对于到边远地区任教乡村教师实行高薪,年薪3.5万,比普通教师高一万。山西柳林县实验学校一所学校致富一个农村,一个学习化的村庄,今天他的村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学校的经验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采取一种村校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梁漱溟的教育,同时把这个学校变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场所,也就是说白天是给小孩子上学,下午和晚上就是村里面进行科技教育,扫盲教育和文化娱乐这样的中心,使这个学校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中心。在90年代主要是普及科技知识,养猪、养鸡这种。现在要为新农村文明发展,怎么减肥、美容、育儿等新的内容,这对乡村学校赋予了新的价值。提供适合农村孩子需要的教育,他们的目标是为18岁做准备,当这个孩子离开高中的时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把缺乏良好习惯和行为粗野的农村孩子培养成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素质。

除了学校教育以外,我们还有社会教育的途径,立人图书馆是致力于在县和镇对一些高中毕业的落榜生培养一个乡村建设的精英,改变乡村和县城的文化气质。梁漱溟乡村建设学院也在开辟农村的社区教育这一套新模式。

路在我们的脚下,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培田古村的古建筑和孩子们

培田小学:留下古老村落的文明传统

论坛上,有一位老人的讲话,显得有些特别。兴许是怕听众看不到自己,他站在讲台的一侧。身形有些佝偻,但语气却诙谐、有力。

这位老人,名叫吴美熙,曾经是培田小学的校长,现任培田村古民居研究所会长。所任会长,职在保护和推广培田古村落文明。发言伊始,他便称:“我每一年接待几十批的60多个国家的游客。”

吴美熙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培田人,从1987年至今,他便日复一日,为保护和开放培田,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媒体称其为“土教授”,因为对于培田,他了解之深,哪怕是一面墙,在他眼里,也是世上堪称完美的建筑之一。从空斗墙的构建到功用,可以衍生至当下地震多发的现实环境。

在他的话语中,除得知培田的历史外,还能感受到这个花甲老人对培田的爱。他向论坛的宾客打趣道:“我们的生活比你们过得舒服多了,住的房子是梁柱框架结构,五级六级地震不担心,吃的菜都是自己养的猪、种的菜,吃的饭不用担心什么农药,山清水秀,空气新鲜。”

过去22年,听过他讲解的人,都称其“风趣且不失哲理”。对于每一位来培田的客人,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记者游客,他都孜孜不倦地、一遍又一遍地说起这个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他这里,都是这个村落留给培田人的财富。

历史上的培田,远不如同在福建的边陲要地长汀闻名。培田,原名“赖屋”,培田吴氏三世祖迁居于此后,才更名为培田,此后的几百年,吴氏居此,绵延后生,至今,仍保留着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座跨街石牌坊、4处庵庙道观和一条千米古街——“秀才街”。据载,古代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结队地通过这条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被人称为“秀才街”。

同不少村落一般,近年来,培田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了,留下老幼妇孺,闲逸安然,倒也不显萧条。只一些留在建筑中的活历史,纪录着过去这里“以兴养立教为己任”的农耕文明。如极具代表的“九厅十八井”,记录着官家房屋之恢弘,及徽派建筑的细致。

依据吴氏族谱的记载,培田第一所学堂叫“石头丘草堂”,创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为吴氏七世祖出资兴建。之后村中吴姓族人相继仿效,以“房”为单位争相设塾立馆,自此开培田兴教办学之风。

明清两代培田有书院9个:肖泉公书馆、十倍山学堂、白学堂、义屋学堂、伴山公馆、岩子前学堂、清宁寨学堂、南山书院、紫阳书院。除了兴建书院之外,一些族人还将住家辟为私塾。此外,村中还有家塾五处,童蒙、蒙馆九所,以及接近专业教育的“锄经别墅”、 “修竹楼”和妇女学馆“容膝居”等。其中,“容膝居”,取自《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教女红、杂艺,也兼授婚育知识。在容膝居天井照壁上,书有“可谈风月”四个大字。这或也启发多数人反思,封建社会之“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外,也不乏如此生动的教育,足见历史上的乡村教育中,多元开放的原则。

在培田,南山书院极富盛名。

南山书院的前身即为石头丘草堂,清中期后成为家族书院,称“南山书院”。同治年间,南山书院便已闻名遐迩,培田则“义塾有名师,宾榻有上客,水轩竹院有鸿儒”。书院位于北面的一个小山坳内,与村子以林相隔,除招收本族子弟外,周边有钱人家也赶来入读,学费为一年四五担谷子。

据统计,由此步入仕途的国学生、贡生、秀才、举人、武进士等有120多人,其中达至五品与三品衔的有9人,“距汀城郭岁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的美誉,实至名归。除此之外,南山书院还为培田村培养了一批优质的乡土教师。

在培田村吴氏家族的不同支派中,均有专门用于文教与科举事业的族产。例如,十七世南村公派下五大房,在分家之计专门设立了“经蒙田”,每年共收田租稻谷三十担。南山书院每年的经费便是由南村公祠承担。

以兴养立教为己任,是古时中国乡村宗法制社会的一个典范。

1905年,新式教育进入中国,南山书院更名为“培田两等小学堂”,是长汀县第一所民办完全小学。课程则由四书五经改为语文、算术、公民、历史、音乐、图画等。原先村落中的各家私塾也逐渐归并到新式小学中来。1920年前后,由于学生数不断增加,原南山书院旧教室不敷使用,由吴氏宗族出资,在书院下操场另盖新校舍,1934年动工,1937年前后落成。

容膝居:古时用以教授女子女红、杂艺及婚育知识的场所

但在吴美熙看来,村小的真正衰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为改善办学条件,县教育局领导提出将几所村小合并到乡中心校。培田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自古都是人家长汀县到我们这里读书,哪有我们村的孩子跑到人家那里念书的?”为了保住村完小,村干部想尽办法,集资办学,使教学设施达到各项国家验收标准,因此欠下了不同程度的债务。

如今的培田小学,三个年级只有25个学生,共4位老师。现任校长无奈地说,这25个学生恐怕也保不住,不出三年学校就会关门大吉。他分析原因,其中提到教师轮换太频繁,而这又与待遇有关,比如同一个级别的教师,连城县比龙岩市每月工资少一千多。

村中一处民居挂着几个镜框,写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最美村镇”,可是,吴美熙却担心,培田小学会如其前身一般,成为史册的一页辉煌。

培田古村文明的守护与推广人——吴美熙老人

吴美熙:培田社区大学与乡土文明的推进

我今天的命题是一个八百年古村落文明,这八百年古村落是这样的美,美国、日本都找不到的,我们每一年接待几十批的60多个国家的游客。

培田在永兴,我们客家人第一次丧失家园,丧失故土,背井离乡到了永兴,通过八百年艰苦创业才把“培田古村落”保护起来,这是我们第一次得到土地,得到自己支配的财富。

我们的学校曾经有过培养238个秀才的非凡历史,过去我们的古街叫秀才街。后来连城县只有一所高中,全县100多名高中生,1963年的时候考了两名大学生,没有文化人的农村那个萧条景象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次机遇是改革开放,前20年跟我们中国乡村文明带来新生,培田村90年代初教育普及率达到99.5%,升入初中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2004年我们逐步统计的时候我们一村不到两千人口,但是大中专学历有498人,高中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600到700位。有一定文化都进城了,许多子女也被带到城里面去了。我调回去当校长的时候,我的学校13个班,19位老师,257个学生;现在140亩的校园,门可罗雀才27位老师,一个幼儿班,3、4、5、6年级11个学生。

爷爷奶奶一年花两万块钱到城里面租房子陪一个孙子读书,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底下,我们通过保护这一大片故居,保护它,开发它,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很多,讲起来也可能说得走调。

但是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讲实话,我也觉得在专家面前要讲一点实话好。

一个村改革开放是带来好处的,哪些好处呢?那就是一些人进了城,13个村当中,我们培田村占了进城人数的1/3。2006年到2012年,6年当中官员拿回来的钱做了20多个新村,已经有很多户搬进去住了,每一户占地110平方,楼底下有车库,楼上有健身房。如果下去看看,可以看到我们的生活比你们过得舒服多了,住的房子是梁柱框架结构,五级六级地震不担心,吃的菜都是自己养的猪、种的菜,吃的饭不用担心什么农药,山清水秀,空气新鲜。

再看看今年春节开小车回来有一百多户,但是这种开放也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文明危机。

80年代初,第一位农民到城市打工,一年赚了一万块钱,以后就一个带一个,一组带一组,现在全村600多人都出去了。钱有了,但是80座新房都是两老相对,满街看看都是搓麻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有道理,但是父母亲天天搓搓麻将就这么过日子,但是太清闲了,什么糖尿病、神经衰弱都出来了,这是经济文明,身体不文明。

一个村落,有知识的人才到城里面去了,留下来是老弱妇女,我们村换届选不出一个能写计划、能做总结和能做报告的村长书记,没有人,只有请政府上面派大学生来兼支部书记,来做村长助理。现在还出现了一个村民组长招标,1200开始,标到7000块钱你当村组长,当一个村主任有的花10万,有的花7万,最多花70万,你说中国农民到这样的村官算官吗,都到70多万了!

我有一个年轻学生说做清官一定要染黑了!先拿5万,100万买一个官做,没有官位怎么做清官,平民百姓能做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这个问题没有办法给解决。你说乡村文明到哪里找,要从文化教育、要从思想根本,培田的传统就是以德持家,以德治村,法制管理配套。所以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到我们那儿,赞叹我们的乡村廉政管理,文明的管理,才有了成功的村落。

杨东平院长、温铁军院长,很多志愿者来了,30多个大专院校,他们到农村做了哪些好事呢?三年来他们办起第一个客家的大学,办起了图书室,办起了电脑培训班,让那些五六十岁的老阿婆也会上网。大学志愿者走进课堂,把不能开设的课程开设了,尤其是把讨论式、切磋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引进课堂,彻底冲击了唯升学率为目标的陈旧教育方式,让我们教育得到了改革。这冲击了几千年科举制度到现在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管理目标。所以我说社区大学这种精神和做法是任何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应该是要肯定他们的成绩。

村民手书的纸质对联覆盖了明清古建筑上的石刻对联

三年来他们还支持我们城里办起了野生种养合作社,这是中国的橄榄油,降三高。

当然,我这一次来北京我是想为志愿者呼吁三点。第一他们是国家的精英,是未来的希望,应该给他们好的待遇,不能让他们到农村去把身体都搞坏了,所以要提高他们的补贴,享受政府那种下层挂职的助理、书记这种待遇。要给他们一些下乡补贴,让他们真正能够存在,扎根在农村,弥补我们农村几十年把人才向城市输送的亏空,城市反哺农村,我觉得应该从人才反哺农村,这才是根本,建设乡村文明这个人才到农村去,才有办法建成乡村的生态文明,没有人才建设不了。

希望有更多社区志愿者可以到农村去,这是主流,不可否定的主流。将来的希望在你们的身上。谢谢。

猜你喜欢

文明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