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阈下甘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2013-07-26侯宗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甘肃红色文化

侯宗辉,张 仁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 兰州 730050)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近些年传播发展势头迅猛,正在成为文化领域内一支独特绚丽的风景。新时期,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文化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共识。本文拟以甘肃省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个案研究,希冀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全国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一、甘肃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

(一)红色文化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1.红色文化内涵与传播的时代意义。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形成、传承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学界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综合诸家论述,根据本文写作视角,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创造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包含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层面奋发进取的状态。具体言之,红色文化既有革命根据地、战争遗址、文物、文献、文艺作品、革命人物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实体类的文化资源,也有像革命年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险精神、抗震救灾等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对当今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红色文化集中反映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群体对革命真理的追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结晶。“红色文化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精神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系到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培养。”[1]因此,重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研究,“在文化建设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2]。

2.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特征。甘肃是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的省份,无数革命先辈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历史遗迹。若从物质实体而言,遗留至今的主要红色文化资源就有陕甘宁边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庆阳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岷县三十里铺“岷州会议”遗址;打开红军北上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决定红军长征去向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决定长征落脚点的通渭榜罗镇会议遗址;红军长征胜利实现大会师的会宁;静宁“界石铺会议”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古浪横梁山战役遗址;武威永丰战役遗址;临泽倪家营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肃南“红窝山会议”遗址;抗日战争期间,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等。还有《救亡日报》、《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和“刘巧儿”等文物和文艺作品。还有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迭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西路军古浪烈士陵园和战役纪念馆、高台烈士陵园以及南梁革命纪念馆等35个红色纪念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线”建设迁徙兴起的十六个工厂、四个科研单位和一个大专院校,引大入秦工程、雨水集流工程等。从精神文化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既有与全国一致的“根据地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也有甘肃地域特色的“南梁革命精神”、“红军会师精神”、“西路军精神”、“陇南抗震救灾精神”、“舟曲抗洪救灾精神”等等。

此外,在2012年4月份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甘肃省红色纪念馆陈展大纲评审会,有15个市、州、县的红色纪念馆大纲原则上通过评审,并计划于两年内在我省建成65个红色纪念馆,这既为甘肃深入挖掘、搜集红色资源,积极宣传红色资源构建了有效平台,也为甘肃提高红色资源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搭建了良好载体。毋庸置疑,这将为甘肃红色文化的宣传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所以,这些红色纪念馆也属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品级较高。在2011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修订版)》中,甘肃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通渭县榜罗镇革命遗址、古浪县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平凉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县两当兵变遗址、酒泉玉门油田、张掖艾黎纪念馆、舟曲泥石流灾害纪念设施等等名列其中。甘肃红色文化产生和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且在某些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和不可取代性,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3]。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现状

1.当代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对其传播和继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职责。传播是继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必要条件,只有借助与传播,才能使更多的人群了解、认知、接受红色文化,继而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内华语接受者,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的长远流传和发扬光大。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给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网络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

2.甘肃红色文化开发与网络传播现状述评。目前,和旅游相结合是甘肃省红色文化开发的主渠道。甘肃省的红色旅游已经成功打造出了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旧址、高台烈士陵园、“岷州会议”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等8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和58处红色革命圣迹旅游景点。红色文献的出版与红色影视剧的编排上映,是红色文化宣传的另一个重要方式。这方面,甘肃既有《红色两当》、《西路军》系列丛书、《陇东革命斗争史》、《邓宝珊将军传奇》、《西北辛亥革命事略》、《中国革命红军西路军文献》、《甘肃革命遗址遗迹要览》、《大爱无垠——提灯女神黎秀芳》、《陕甘边根据地研究》、《陇东革命根据地》等一批经典著作,又有《祁连山的回声》、《惊沙》、《西风烈》、《姐姐》、《少年战俘》等与西路军相联系的电影,也有像文献纪录片《红色南梁》、大型话剧《上南梁》、大型秦腔现代剧《红色热土》、景区节目《腊子口的回声》等剧本,还有像《红色南梁》、《血战河西》这样的系列连环画丛书,以及依靠旅游、举办红色运动会、红色文化艺术节,等等。然而,不难发现,这些以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主的宣传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难以形成广泛的互动和交流,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延续能力。

为了便于分析介绍,笔者按照网站类型,即根据网站主办者的身份类别进行分类,从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网站展开分析,重点分析各类网站在宣传甘肃红色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1)政府门户网站。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其下属的主管单位主办的网站。如人民网——甘肃视窗、新华网——甘肃频道、甘肃新闻网、中国甘肃网、每日甘肃网等。尤其是,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其地州市县主办的网站,是传播甘肃文化的重要阵地。其中影响力大、传播效果好的当属中国甘肃网和每日甘肃网。这两个网站都设有文化栏目,文化信息含量丰富,涉及甘肃红色文化的报道信息较多。

(2)专业网站。是指由社会团体、协会或个人主办的公益性网站。如甘肃党史研究网、甘肃文物网、嘉峪关长城网等。尽管这类网站主办者的身份各异,但其共同的宗旨都是弘扬自己独有或稀有的文化,其中也会有与当地红色文化有联系的史地、人文介绍和研究成果宣传。是读者了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比较权威的网络媒介,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网络交流和传播。

(3)娱乐休闲网站。是指将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再度生产编制加工成娱乐休闲形式的文化产品,借助网站展现在喜好者的面前。如敦煌旅游网、红色会宁、南梁红色旅游网等,有的是由当地旅游局主办;有的则属于旅行社的网站,为了突出本地文化资源,吸引游客而组织设计的网站内容。此类娱乐休闲网站上的传播比较广泛,有音乐、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这里面自然或多或少都有红色文化的影子。

(4)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指包括BBS/论坛、贴吧、组讨论、聊天室、公告栏、博客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网民可以在网络社区中自由平等地交流信息,能够最大化的聚集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和共同主题的言语。这里面有时候会出现参与主体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介绍,或者是参与者所知道的红色文化信息交流。尽管红色文化信息量分散,但形式自由,也是人们了解甘肃红色文化的一种渠道。

总而言之,受制于网络文化传播主体的身份特点、传播目的不同、传播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各异、文化内容更新迟缓等不利因素,当前甘肃红色文化发展的网络传播程度和网络快速增长的现实及其大众对网络文化的需求状况难以对称。据粗略调查,除了“红色会宁”、“南梁红色旅游网”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门传播当地红色文化的网站之外,其余的能在网络上查询到红色文化资源信息的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旅游局网站以及各个旅行社的宣传网站上。由于红色资源未能得到整合宣传,各自的传播视角和对象不同,因此,整体上呈现出红色文化传播网站数量少,网站红色文化内容单一、更新迟缓,旅游政令法规多,红色历史文化介绍与互动交流少的现象。这远远不能使人完全体会和感受到甘肃红色文化的厚重和绚烂。

二、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甘肃网络普及使用状况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深入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必须创造性地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工作,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动性和感染力。”[4]网络媒介理应是文化传媒工作者创造性开展文化传播方式上引起足够重视的一条思路。网络传播是后来居上的媒介新贵,主要有如下特征:

1.文化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在文化内容传播上是以每天或每周,乃至于每月才能有更新,电视、广播以每天或每小时更换内容,只有网络是以分或秒的速度在改变着世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点击和浏览相关内容,网络传播就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向任何有需求了解文化信息的人传播知识,可以瞬时到达,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接触文化的便捷性。

2.文化信息的海量性。网络传播突破了信息量的限制,科技支撑下的网络空间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文化信息内容全部包揽,可以毫不费力地摆脱广播、电视、书籍按固定时间顺序传播,节目内容有限,存储信息缺乏再现性的限制。网络则能很快通过相关链接,极为便利地对想了解的文化信息的背景材料、相关内容及后续深度报道通盘掌握。文化的接收者更省时、更自由和更自主,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

3.文化传播的多媒体化。网络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文本格式进行传播,这种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化传播,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系统,增强了人们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利用网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设有英烈名录、英雄事迹、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本馆介绍、新闻动态、馆长信箱等多个栏目。网络传播兼容并蓄的特点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4.文化传播的互动性。网络的文化传播可以进行直接双向交流,也就是文化信息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如网络上的各种贴吧、论坛、QQ、电子邮件及其他的交际网站,共同构建了一种双向的信息传输渠道,只要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地加入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浏览、发帖、聊天等种种方式,不受时间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和其他共同爱好者及时地进行交流。

(二)全国网络普及和使用现状

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传播、创作、消费等网络关注行为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中国的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都在不断攀升。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普及率达到39.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一举超过台式电脑3.80亿的网民数量,手机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手机价格越来越低,还会有更多的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网民转化。2011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是30.2%。我国各省份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域差距依旧十分突出。这里,依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选择东、中、西部个别省份的互联网的普及率状况列一简表,以便和甘肃省进行对比(见表1)。

2011年年底,甘肃省网络普及率位列全国31个省市中的倒数第五位,网民增速排名位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但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网络普及率上升的空间将会非常大。

表1 2011年我国部分省份网民规模及增速情况 单位:万人,%

网络使用率是文化从传播到生产、创作及消费过程转化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无论是网络即时通信、微博、博客、网络游戏等互联网的使用率都在持续增长。此处,依据《报告》特选取一些与文化发展联系比较密切的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列简表如下(见表2):

表2 2011.12—2012.6部分网络使用率状况 单位:万,%

社交网站 24423.6 47.6 25051.0 46.6 2.6论坛/bbs 14469.4 28.2 15586.0 29.0 7.7博客 31863.5 62.1 35331.3 65.7 10.9微博 24988.0 48.7 27364.5 50.9 9.5

由表2可知,互联网的使用率正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而当前,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来传播和展示丰富的红色文化,这必然为甘肃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动甘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建议

如上所述,在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日渐迅速提升的有利条件下,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不仅可以丰富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体系建设,又能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展示提供新的平台。此处,针对甘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重视数字化方式保护

相比其他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保护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尚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被隐匿或闲置,深藏闺中无人识。既要发掘一批如散落在民间的一些红色遗物、依旧被封存在档案馆里的红色文献资料、与小型革命战争有关的人物、地点的考索等红色资源,也要抢救收藏一些参与革命或社会建设初期的老军人与干部的日记或回忆录、一些受到自然灾害破损严重的红色遗址、个别因城乡规划建设需要搬迁或毁坏的红色文物等等。而在此搜集保护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数字化的保护措施,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的抢救保护。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也为红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奠定信息资源基础。

(二)创建“甘肃红色文化网”,强化红色网络阵地建设

传播红色文化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政府部门应在网络传播文化上发挥主导作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筹备创建“甘肃红色文化网”之类的专业网站,整体上强化甘肃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阵地。此举即可以视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举措,也为助推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平台。能够破解目前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支离破碎、宣传合力不足的困境。创建“甘肃红色文化网”,积极展开与“中国网络电视台红色旅游网络传播平台”、“红色旅游频道”合作,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宣传窗口,应用新媒体手段为世界提供一个了解甘肃、接触甘肃、体会甘肃文化的新视角。

(三)培养文化网络人才,加强科技对文化传播的支撑力

特定的传播手段需要特定的技术力量做后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才培养必须积极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发挥学科优势,有针对性的培育文化修养高,网络技术娴熟,传播理念先进的青年后备人才队伍。久而久之,必能消除文化研究与网络传播之间连接断档的弊端,充实红色文化内涵,完善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体系。

(四)探索网络红色文化进课堂模式,提升公民德育培育

在我国的网民中,青少年已占据了中国互联网使用人群的半壁江山。爱国主义的政治教育意义是红色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缘由,网络红色文化进课堂,可以借助视频、影视剧、名家的讲说等各种形式了解红色文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扩大红色文化的辐射面和教育面,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青少年群体更容易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网络授课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更多的各种类型的集体培训与深造学习都可以引入,鼓励以兴趣学习为主,使接受者变被动为主动,感悟红色精神带来的奋进动力。

[1]陈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2-3).

[2]王金华,古江波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2,(8)∶187.

[3]李荣珍.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和特点[N].甘肃日报,2012-10-24(10).

[4]王中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134.

猜你喜欢

甘肃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红色在哪里?
甘肃卷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