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观察

2013-07-25管玉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4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心肌梗死

管玉杰

(吉林省桦甸市中医院,吉林 桦甸 132400)

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观察

管玉杰

(吉林省桦甸市中医院,吉林 桦甸 132400)

目的 对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56例接受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28例。采用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症状控制时间、心脏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全面护理;静脉滴注;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该类疾病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急剧减少或突然中断,心肌处于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状态[1]。据临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的临床发病率在逐渐提高,且患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可以使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显著改善,减少心肌梗死的病变范围,而且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病死率明显降低[2]。本次研究对接受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全面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抽取56例接受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患者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0.4±1.5)岁;发病时间1~7h,平均发病时间(2.6±0.3)h;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患者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0.5±1.3)岁;发病时间1~8h,平均发病时间(2.4±0.5)h。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为:①静脉溶栓治疗前,保证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常规氧气吸入和心电监护;②要按照相关规定对药物进行配置,注意配伍禁忌,保证静脉通路时刻处于通常状态;③静脉溶栓治疗后,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防止出现胸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④根据患者性格特征实施心理干预;⑤根据机体实际营养状况对饮食结构进行合理搭配[3]。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心肌梗死症状控制时间、心脏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率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和体征均已得到彻底扭转,心电图表现完全恢复正常状态,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且表现平稳;有效:症状表现已经明显好转,心电图表现有大幅度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显著改善且相对平稳;无效:症状表现没有好转,心电图表现无改善,或患者已经死亡[4]。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心肌梗死护理后有7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0例患者治疗无效,心肌梗死治疗有效率64.3%;观察组经全面护理后有11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5例患者治疗有效,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心肌梗死治疗有效率92.8%。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治疗效果比较[n/(%)]

2.2 心肌梗死症状控制时间、心脏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9.24±1.26)h治疗后心肌梗死症状得到控制,经(5.63±1.05)d治疗后心脏功能复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3.25 ±2.07)d;观察组患者经(5.17±0.85)h治疗后心肌梗死症状得到控制,经(2.58±0.46)d治疗后心脏功能复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8.94±1.72)d。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症状控制时间、心脏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

有22例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该组满意度为78.6%;有27例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该组满意度为96.4%。有6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有1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症状控制时间、心脏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3 体 会

尿激酶可以使纤维酶原直接转化为纤溶酶,不具有任何抗原性,更不会产生任何过敏反应,可以使冠状动脉内血栓迅速溶解,对已经梗死的血管进行再通。在没有心脏介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下,只要保证适应证的选择合适,并对病情的临床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并发症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同时也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费用减少,成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5]。

[1]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究协作组.重组葡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多中心临床实验[J].中华心血病杂志,2009,35(8):69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29(9):713-714.

[3] 王素萍,汪贵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0(11):1026-1027.

[4] 高燕.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5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4(17):71-72.

[5] 杨青坡,肖新瑜.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重组链激酶的溶栓与救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0):67-68.

R473.5

B

1671-8194(2013)24-0325-02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康复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