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及临床分析

2013-07-25赵志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4期
关键词:胆碱酯酶胆汁酸白蛋白

赵志强

(广西田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田阳县 533600)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及临床分析

赵志强

(广西田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田阳县 533600)

目的 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进行检验,其结果对于肝硬化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本院接受治疗的45名肝硬化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同时,我院对45例肝功能正常的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对两组参照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对比检验的方法要求患者在早晨进行空腹静脉血的采集,并对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以及血清胆汁情况进行检测,并对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的相关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以及血清胆汁酸的具体数值表现为(2316±879)U/L,(30.7±6.1)g/L,(2.7±0.8)mmol/L,(47.3±37.5)μmol/L;而对照组中健康体检者血液检测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以及血清胆汁酸的具体数值表现为(8568±933)U/L,(42.9±2.4)g/L,(4.9±1.0)mmol/L,(5.1±2.1)μmol/L,以上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血液进行检测,使用对比实验可以了解到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确定肝硬化用药以及治疗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肝硬化;肝功能;检测;对比

肝病一直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肝硬化成为近年来一种常见病。肝硬化是由于不同慢性、弥漫性肝病引起的,会使肝脏细胞产生病变和坏死,并且致使肝脏纤维增生,形成肝脏部位的再生结节假小叶,使肝脏的正常功能遭到破坏[1]。肝炎肝硬化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对于肝硬化的诊疗需要从肝功能的检测方面进行考虑,分析肝硬化的致病机制,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正确用药,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现将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本院接受治疗的45名肝硬化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名,女性患者28名,患者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6.3岁。所有入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都是通过B超,CT对肝部受损情况进行检测,确诊患有肝硬化,并且符合2000年修订的中华医学会关于肝病学分会制定的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对参与检验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级,可以将患者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其中ChildA级患者17例,ChildB级别患者14名,ChildC级别患者14名。另外,我院采用参与体检的健康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31名,女性12名,体检者身体状况基本健康,并且肝脏以及心脑血管无明显异常[2]。

1.2 肝功能检测指标

肝功能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肝硬化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以及血清胆汁酸的具体数值。

1.3 肝功能检测方法

我院要求参与检测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在早晨保持空腹状态,采集患者静脉血5mL,并且使用Abbott Architrct 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数据提取[3],并且分析血液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以及血清胆汁酸的具体数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肝硬化患者与肝功能正常患者常用指标对比

通过表1中对本院45例肝硬化患者与45例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肝硬化患者总胆汁酸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4],此外患者血清成分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功能指数差异

2.2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2。

表2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比较

对参与检验的4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别就患者血液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以及血清胆汁酸的具体含量情况进行参数分析,各级别患者肝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分组患者进行肝功能比较,可以发现childC>childB>childA,肝硬化患者的分级指数呈负相关,总胆汁酸测定水平呈正相关[5]。

3 讨 论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的情况能够通过血液表现出来,在人体血浆内,60%以上的成分都来自肝脏,通过本院对45名肝硬化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并且与45名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液进行对比,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总量都低于在健康体检者,只有总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患者肝脏检测主要是对血液指标进行检测,血清中的相关成分参数对肝硬化程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间接表现出肝功能受损情况,为肝硬化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指标。

[1] 张亮.细胞因子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3):98-99.

[2] 张腾.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肝硬化1例[J].肝脏,2012, 17(9):688-688.

[3] 方程,李波,魏永刚,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肝物理学指标与肝功能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8,14(8):519-521.

[4] 赖力英,杨旭,龚国忠,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肝功能评估时的部分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6):799-803.

[5] 焦秀娟,姜慧卿,彭勋,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3):230-232.

R657.3+1

B

1671-8194(2013)24-0119-02

猜你喜欢

胆碱酯酶胆汁酸白蛋白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胆碱酯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基于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绞股蓝总皂苷降脂作用的机制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