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球赛事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以北京中网十周年为例

2013-07-19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网网球赛公开赛

陈 龙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网球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从最初1968年网球比赛进入公开赛时代,我国的网球比赛就和各种机构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共同成长。1980年,中国首次在广州举办了万宝路网球精英赛;1988年10月在北京又举办了第二次万宝路网球精英赛,这是中国网球发展的萌芽期。之后,随着网球在中国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举办了喜力网球公开赛、大师杯等重要赛事。1993年,中国首次网球公开赛在北京举行,这项中国网球的顶级赛事,对后来中国网球发展和比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中国网球公开赛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已在世界网坛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每年的10月都会吸引大量的世界顶尖网球选手来京参赛。这不仅为我国优秀网球选手提供了一个和世界顶尖网球选手交流和过招的机会,也成为能够全面反映我国网球水平的最佳舞台,是了解中国网球现状的一面镜子。本文以北京中网10周年为例,对中国网球赛事体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深层的探讨,希望能为中网的健康发展和赛事体系的完善提供帮助。

1 中国网球赛事情况概述

1.1 北京中网发展历程及现状

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劳力士大师杯赛和广州网球公开赛被称为中国网球三大赛事。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有着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说其有天时之利是因为自2009年升级为WTA皇冠赛后,中网的赛期定在了每年10月的第一周。这样一来,中网绝大部分比赛日都处于公众假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外赛事中绝无仅有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对于网球观赛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国来说,这种天时上的便利更显得尤其重要;地利是因为北京本身作为中国的首都,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游客们不仅可以现场观看比赛,而且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还可以在北京旅游,可谓一举两得。人和是因为中网作为国内唯一男女比赛同期进行的赛事,不仅能吸引到像德约科维奇、费德勒、纳达尔等大牌球员,更重要的是有人气火爆的李娜助阵,这切切实实地印证了大牌球员的号召力,即体育明星的影响力。纵观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从时间、级别、赞助商、积分、奖金、明星球员等方面见证其逐步做大的过程(见表1)。

表1可以看出,中网2004—2008年间赞助商、冠军积分、奖金数额和明星球员上变化都不大,虽然2005年列入ATP和WTA的二级巡回赛事,但比赛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最吸引人的比赛奖金只有110万美元;从2009年中网赛事一举成为WAT皇冠赛和ATP500积分赛后,中网迎来了转折点,成为仅次于四大满贯和九站1000赛事的十站500赛事之一,女子赛则成为仅次于四大满贯的钻石皇冠赛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比赛奖金达到650万美元,赞助商也纷纷加入进来达到39个,世界排名前20的优秀球员参赛明显比2008年之前增多,这些说明了中网的赛事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成熟与壮大。尤其是今年的2013年中网,即中网10周年的时候,场面更是火爆,除了因伤休阵的穆雷未能参赛,世界各级网球好手都云集在此,为世界球迷奉上了一场美妙的视觉享受和丰盛的“营养大餐”,比赛奖金更是达到了男子2 315 250美元和女子5 185 625美元,最终德约科维奇和小威廉姆斯摘得桂冠,确立了他们在当今网坛的地位。

表1 北京中网10年发展历程数据分析表

然而,与历史悠久的四大满贯相比,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的中网还是很年轻。职业网球赛事犹如一座金字塔,数量庞大的低级别赛事是撑起整个赛事体系的基石。正如ATP国际区执行副总裁艾莉森·李表示:“中国需要更合理的赛事结构,你们有很多高级别的赛事,但缺少中小级别的赛事,那些拥有良好赛事结构的国家,像西班牙和法国,他们总会涌现出优秀球员,比如男子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就有10位法国人。”也就是说,中国网球低级别赛事依旧缺乏,赛事体系仍不尽合理,因而难以吸收商业元素,生存和发展问题当然也就会受到限制,目前这些凸显出来的问题已经到了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的时候。

1.2 上海大师杯和广州网球公开赛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中国国际化信息中心,有着其雄厚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资源。网球落户在上海并成为国际网球赛事,是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职业体育相结合的产物,而事实上,上海大师杯在过去也确实为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上海网球大师杯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可以为:1998—2001年举办四届喜力公开赛;2002年、2005—2008年举办了上海大师杯;2009年上海大师赛成为永久性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喜力公开赛的举办是上海网球萌芽的标志点,曾出现了像张德培这样的世界级球星,同时对于主办方和赞助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喜力公开赛作为ATP巡回赛国际系列赛事之一,全世界仅有41站,级别虽不高,但它对于中国和世界网坛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赛事本身;如2002年上海大师杯的成功谢幕就曾一度掀起中国网球热潮,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申办举办权的强烈反响,最后上海抓住机遇并且落实行动,最终一举拿下大师赛举办权;2009年开始至今,上海网球大师赛正式成为ATP大师赛系列巡回赛的一站,即ATP1000。ATP1000大师赛是ATP(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巡回赛中级别最高的赛事,规模仅次于四大满贯。由此可见,网球大师杯的成功举办对于上海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广州网球公开赛作为中国女子网球赛事,是WTA年度职业女子网球巡回赛其中的一站三级赛事,是广州所举办的规模最大、职业水平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网球盛事,然而与大师杯和中网相比,不论在奖金数额还是赛事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可以这样说,广网是中国网球赛事走向世界的基石,它同样为赛事筹办经验的积累和优秀选手储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本质意义已超越这项赛事本身。

2 中网网球赛事存在的问题

2.1 赛事体系的结构断层和失衡

近几年,中国网球所取得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网球的不断崛起与迅速发展,尤其是女子网球。然而中国网球与世界网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中国男子网球。正如中国女网教练蒋宏伟分析说:“按照他们的世界排名,在ATP舞台上,他们的水平只能算作准职业选手,至少与国际舞台水平选手较量无疑以卵击石。”中国网球之所以缺乏优秀的种子选手和后备人才,与中国网球赛事体系的缺陷直接相关。ATP国际区副总裁艾莉森表示:“更希望在中国推动ATP挑战赛的发展,现在中国的顶尖赛事越来越多,但也需要更多的ATP挑战赛去培养年轻人,只有这样合理的赛事结构才能为网球带来良性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网球暴露出来的赛事结构断层和失衡问题已经达到不言而喻的地步,中国男子网球水准要跟上国际的脚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2 赛事体系的不对称与职业化矛盾

如今的职业网球赛事遍布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赛事的举办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竞赛杠杆为球员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网球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或许因为其特殊的体制,球员参赛需自己买单,如果比赛不能拿到名次和积分来获取奖金,球员的生存问题就受到影响,这对于培养世界级的优秀网球运动员无疑会产生负面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网球赛事整体竞技水平偏低,赛事赞助与组织规范化欠缺、媒介传播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就成为我国职业网球赛事突出的发展弊病。从最基层的本土赛事不足到球员赞助商的层次不齐,无一而外的表现出了中国职业网球赛事发展的不对称性。

3 中国网球赛事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3.1 建立系统、成熟的职业化市场运作理念

网球职业化的理念包括职业化的训练思想、职业化的训练操作理念、职业化的教练员一体化队伍建设理念、职业化的网球市场运作理念和职业化的培养管理理念等。一个较高水平的赛事与球员的竞技水平直接挂钩,并且涉及到赛事质量的最终高级与低下。如今中国网球赛事总体上还存在着赛事体系不系统、市场化运作理念还不成熟,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训练理念直接关系到赛事职业化的发展。以北京中网为例,十年来,中网历经了赛事体系不完善、球员参赛人数少、比赛奖金额少、赞助商缺少等特点,最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在2013年终于突破历史新高,使它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网球赛事。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各方面有着其特殊性,这就要求中国体育必须走中国式的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职业网球的竞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其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不能总是一味的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坚持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即认识中不断加大实践、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认识。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网球赛事才能更加系统与成熟。

3.2 提高网球教练员职业素养和赛事组织者的综合管理能力

教练的职业素养包括训练手段方法、科学研究能力、管理与策划能力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当今中国网球教练员普遍基本功不过硬,很多都是由队员退役下来再从事网球教练的指导工作,至少与国外优秀的网球管理者的经验相比差距还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子竞技水平落后、女子“单飞”的职业体育现象。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网球在培养队员的职业化道路中,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基层与职业化脱节,没有形成衔接,忽略了“连锁反应”的效应。要知道,教练员的综合职业素养会直接决定了赛事水平的高下,因此,提高网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迫切而必要。

诚然,赛事组织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中网和上海大师杯的成功显然就得益于赛事主办方和策划者高度的管理能力,但这并不可喜,因为ATP500和ATP1000积分赛的承担者并不完全由中国人掌控,国外人士也参与了进去。事实上,中国的管理理念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可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自身赛事管理能力的提升仍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4 结语

中网网球赛事应始终坚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应在加强赛事管理层的组织能力,强化教练员职业化群体,完善市场职业化运作理念,学习大满贯赛事经验,汲取世界先进性技术等方面下大力气。只有付出不懈努力,中国网球分开赛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除大满贯之外的“世界第五大赛事”,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影响力,塑造泱泱大国的整体体育形象。

[1]李静.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4):84~85.

[2]中国网球赛事结构性“奇观”人才断层已在所难免[EB/OL].体坛周报,http://sports.titan24.com/tennis/2010-04-21/69350.html.

[3]中国网球需优化赛事结构”[EB/OL].东方早报,http://money.163.com/13/1010/10/9AQM44VJ00253B0H.html.

[4]周玉成.职业网球赛事结构与国家女子网球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5):193 ~194.

[5]Paul Angel.The greatest talent of tennis[J].ITF coaching issue,2009(5).

[6]于文谦,戴红磊.我国职业网球赛事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3):13 ~14.

[7]刘保华,蒋争争,张勋,朱庆刚,魏广鹏.中国特色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SWO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7):48~5.

猜你喜欢

中网网球赛公开赛
网球赛
英媒:穆雷恐伤退中网
中国网球公开赛科研文献综述的研究
中网嘉年华,球迷自己的节日
与中网一起骄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