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7-1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商场现代化 2013年22期
关键词:农药茶叶出口

■李 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贸易进程不断加快,成果喜人。2012年,全国范围内收获了175万吨的茶产量,占据世界首位。不过,隐藏在骄人成绩背后的是频频发生的行业瓶颈问题,造成产业优化和行业发展的诸多障碍。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2012年,我国海关对茶叶出口项目作出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上半年出口格局脱离了价量齐增的良好趋势,15.3万吨的茶叶出口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4.89%,每吨的平均售价为3197美元,共获取了4.9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与201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增幅分别在13.41%和7.87%。出口市场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摩洛哥是历年来的茶叶主销市场,但在2012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削弱状态,摩洛哥作为我国茶叶的第一出口市场,出口比例竟然下降了20.74%之多,形成主要的出口低迷障碍;2010年,俄罗斯是我国茶叶的第三出口市场,2011年,出口比例下降了15.89%,2012年,继续降低17.80%,出口市场规模降为第六。出口类型方面也呈现出普遍下降的态势,仅有普洱茶停止下跌,恢复增长,其余茶类仍是令人不安的走低状态。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堪忧。

当面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必须面对以下几项挑战:其一,经济形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呈现失衡态势,货币压力剧增,欧元与美元不断贬值,拉低了市场创新发展的动力,直接阻碍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销售;其二,部分国家频频加大贸易壁垒的强度,再加上国际农残针对茶叶方面屡次提高标准,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形成严重制约,尤其是主要市场国家的农残检测程序,若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就会加大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其三,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茶叶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而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越来越严苛,以致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往日强盛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利润也将随之剧减,国内的茶农必将受到生产积极性方面的挫败,茶业企业也会对出口贸易形成怀疑心理;其四,科研机构参与较少,茶业企业没有树立起创新意识,并不重视研发新品种的重要性,技术的缺失也注定其不能迎合新时代的市场偏好,产品做不到适销对路,不符合国际消费需求和饮茶习惯。对此,我国茶业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推动出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增益,然而理应得到强化的茶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却受制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根据现状进行估计,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情况还将再创新低,比2012年更加不乐观,为了保证出口总值的增长,务必要使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实行生产上的创新,结合国际货币价值走向,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使经营风险得以大幅度降低。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问题

1.茶叶质量较差附加值较低

首先,茶叶出口在商品结构方面呈现出单一趋势,不仅品种得不到更新,质量更是逐年下降。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较为分散化,不具备精良齐全的加工设备,也没有适合产品精进的一流技术,缺少贴近国际标准的检验水平,大肆削减成本导致包装粗陋,这些都是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面对风险的抵抗力较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靠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缩减来投机取巧,有时甚至根本不对低价原材料的来历加以调查,也不做农药残留测试,这为茶叶成品的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其次,较低的科技含量拉低了产品附加值。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无法形成品牌,散装外销形式也只是为国外品牌提供发展基础。例如,英国自身并不是产茶国,但立顿品牌享誉国际。我国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较为初级,创新意识差、科技水品低,消费群体也没有太高的购买力,大部分企业只在低层次价格竞争中得一席之地。

2.安全卫生标准同国际有差距

我国茶类繁多,茶叶标准不一而足,行业标准多达140个,光是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就让人混乱不堪,更不用提几百个地方标准。标准体系混乱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过于老旧,标龄长又不更新,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厂家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并未重视卫生条件,不符合出口标准,尤其是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量往往大于国际平均标准,在国际市场中留下不良印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很大一部分茶树农药没有经过品种登记,即使是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特别是甲氰菊酯、扑虱灵和氰戊菊酯最容易超标。MRL标准制定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标准,欧盟、美国和国际食品委员会分别有28689项、7400项、2522项MRL标准,但中国仅有386项,连零头也不及。

3.出口对象集中引发贸易壁垒

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国家有着很强的集中性。就拿福建省来说,它作为一个茶产量非常高的省份,会将其中的很多茶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以及日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显示出极强的集中性。而集中性过高,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比方对相关出口国产生很高的依赖程度,贸易活动中的摩擦也逐渐攀升等等。还是以福建为例,其所产的乌龙茶是我国总产量的85.7%,而其出口量达到了福建总出口的八成,然而,这些茶叶的主要销售地都是日本。由于日本在进口方面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导致福建茶叶出口量锐减。这种壁垒主要针对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控成分设限。因为产茶活动多呈个体运营模式,导致相关农药技术无法充分普及,残留量也不能统一管控。此外,国内并未将茶叶方面的安全用药知识手段充分灌输给茶农,因为资金方面存在缺陷、保护组织不完善,再加上生产体制的落后性,导致很多茶园依然采取错误的农药技术进行生产。比方:农药混搭现象严重,随意性高,药不对症,治理延迟,量度和程序不规范等等,这些都导致有些茶叶被检测出了较高的农药残留。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研究

1.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

首先,研发全新的茶叶品种,对茶叶的生产运营进行规范。它要求尽量缩减新品上市的周期,深入发掘茶叶潜能,根据市场需要打造对应的产品文化,扩大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此外,还要着重打出本土的“名牌”产品,采取多元化手段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选择品质高、前景好的本土名牌产品,通过规范、标准的流水线进行生产,并采用一致性的营销模式,以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全面监控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程。以确保其品质及安全程度的一致性,达到均衡的国际市场供需状态。同时,随着茶品标准的上升,其自身品质也会不断变好,在国际领域里也更具优势。其次,打造出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现在,消费者在开展消费活动时,更为注重产品的品牌。市场中,知名品牌往往比普通品牌的价位要高出二到四成。这也意味着当前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很多地方的茶叶虽然名号响亮,但却没产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少顶尖原茶采用的是普通的生产方式,并被草草包装,批发销售。对此,政府必须大力扶植优秀的茶叶企业,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中打出品牌,并严惩假冒伪劣行为,为提供和谐、有利的社会氛围。而相关企业也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技术,增强品质,提高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在世界市场中做大做强。

2.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首先,立足于根源,对生产过程强化管理。着手于根源,切实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现阶段,我国从事茶叶生产的时候,主要的模式就是农户分散种植,其整个生产过程严重缺乏规范性,因此很难切实提高茶叶质量,存在着各种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迅速地找到合理的种植方式,注重基地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成龙头企业。其次,对种植茶叶的方式加以迅速地改进,在生产茶叶的时候,注重其无公害性。对科技投入加以重视,完善茶园管理,切实治理茶叶种植的具体环境,生产期间,务必要坚持国际上推行的统一标准,尽可能地采用无机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推行生物防治,对无公害生产加以广泛地推广。再次,要对毒害物质加强检测,不断地深化研究。发达国家,诸如日本,还有欧美地区规定了不少的农残限量指标,同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实施。现阶段,我国的不少农药尚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检测方法,难以获取部分农药标准品。所以,当前应对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有毒害物质加以严格的检测。最后,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坚持国家还有相关行业协会的引导,企业要致力于生产标准的提升,向国际标准靠拢,注重茶叶产品的无公害性,包装也要绿色化,积极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

3.增强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首先,当前,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因此可以对相应的权利加以充分地行使,积极利用成员优势,依据《TBT协议》,还有《SPS协议》所规定的透明度的基本原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组织成员的相应技术标准,以及评定程序加以及时地评议,同时要注重其建议的提出。此外,通过仲裁机制,如果国外没有按照WTO所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那么就可以针对技术壁垒进行申诉,尤其是在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通过了MRLS技术标准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申诉。此种做法有助于有效地应对国外所采取的相关技术壁垒手段,有助于维护我国利益。其次,我国需要从国际上所实施的茶叶贸易规程出发,确立起相应的“预测警告系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点,对于信息的收集还有管理,政府一定要构建起专门的渠道,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加以消化,从而确保能够对国外茶叶行业所出现的动态加以及时地发布,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相应的对策,打破壁垒的限制。第二点,政府要迅速地构建相应的数据库,成立信心中心,对于驻外经商机构,还有经贸研究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加以充分地发挥,对国外茶叶行业的动态加以及时地把握,了解我国茶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以此为依据,向对应的部门加以及时地反馈。第三点,针对受绿色壁垒限制,无法出口的现象,政府还要同企业加以积极地配合,对其原因加以明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四点,如果外贸易中发生了实例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特被是茶叶出口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出预警通知的情况。

四、结论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应该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茶叶出口企业两方面下手,政府对茶叶出口提高支持力度,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企业则快速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中国茶叶出口。

[1]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2)

[2]尹思璐,石佳祎.云南省茶叶出口竞争优势与其发展对策研究[J].西江月.2013(12)

[3]陈青兰.绍兴地区茶叶出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0)

猜你喜欢

农药茶叶出口
《茶叶通讯》简介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香喷喷的茶叶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