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中的译评与译写对比例析

2013-07-17张永中

关键词:雅各译者原文

张永中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1.引言

科学的翻译研究可分为全译和变译两大研究范畴,译评与译写属于变译方法体系中的两种翻译变体,这两种翻译变体在翻译实践和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当前高校的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在翻译技巧上的讲授还未涉及这两种变译的方法,而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又常常不自觉地用到这两种翻译方法,因此很有必要分析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期在今后的翻译教材编写中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2.译评概述与译评方法

译评就是把原文翻译完后,对译文作出评论,这里译的内容只涉及单个语篇,是自成体系的单个文本。译评的“译”既可指全译,也可指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在内的变译,实践中,以后者为多。这种变译方法主要用于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作品。

黄忠廉(2002)认为译评时有三种方法可遵循:1)边译边评;2)先译后评;3)边述边评,再总评。边译边评适合对译文条分缕析,分别作出对应的评析,使评论具体,有的放矢;先译后评能给人以整体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边转述边评论,再总评,相对前两种方法而言较少见。下面是一篇关于翻译著作介绍性论文的部分段落摘录:

第一部分(1~3章)翻译研究的创作转向:新领域的探索

第1章是全书的基调篇。作者Nikolaou认为:在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面临着一个创作转向,这是翻译研究尚未涉足的新领域。作者从“自我翻译”(self-translation)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与创作的关系。所谓“自我翻译”,指的是文学翻译往往是一种自传性质的行为。我们能从译者传递的原作作者声音中追寻到译者的声音及所处的环境。翻译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写作过程或重写过程,其间,“译者的个性及主体性在写作中也被‘翻译’,正是译者这种隐含的‘自我翻译’促成了原文及译文中的创造性,在原文与译文两者之间留下文学空间”(P20)。Scott在第2章不仅强调了对原语的解读,还强调了解读时译者所产生的想象世界,特别是文本激发的潜在“阅读空间”(spaces of reading)。读者和译者的想像思维在此碰撞。这些空间根植于创造性阅读的经验之中,就像文本的虚拟世界一样,形形色色:有社会空间、情态空间、几何空间等。这些空间提供了“译者想像之地、原文展示之舞台,成为文本中各类虚拟世界汇聚的场所,例如文本在读者/译者头脑中激发的虚拟空间、读者/译者大脑阅读原文时的原生态空间、译文读者的空间等”(P33)。第3章是Boase-Beier对理论是如何使译者更富创造性的看法。她首先介绍了她与Michael Holman 1999年的一个观点:原文对翻译构成的限制其实能促进翻译的创造性,因为其限制对译者产生激励作用。理论则通过比较微妙的方式来促进翻译的创造性:为译者提供对客观世界新的看法、改变译者的观点、开拓视野等。她以关联理论为例来说明该理论是什么方式帮助译者更善于选择,从而激发翻译的创新,并指出翻译研究也出现认知转向。

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就是,翻译的认知过程与原创写作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 (王心洁,2007)

这部分书评是先译后评,以缩译为主,以评论为辅。段1是原作目录中第一部分所列标题的全译,段2是典型的缩译,高度概括书中1-3章的内容,中间嵌入了摘译,如“自我翻译”(self-translation)、“阅读空间”(spaces of reading)属于摘词组译。下面两句:“译者的个性及主体性在写作中也被‘翻译’,正是译者这种隐含的‘自我翻译’促成了原文及译文中的创造性,在原文与译文两者之间留下文学空间”和“译者想像之地、原文展示之舞台,成为文本中各类虚拟世界汇聚的场所,例如文本在读者/译者头脑中激发的虚拟空间、读者/译者大脑阅读原文时的原生态空间、译文读者的空间等”属于摘译句子。摘译出来用直接引语来说明话语的重要性和引证性。段3是对上面译述内容的评论。

3.译写概述与译写方法

译写是翻译+添写的变译方法。译写中的“译”可指对原文的全译或变译,然后在译文的基础上添写与译文相关的信息。译写中的“写”不仅可以指对原文的评论,还可以指与译文相关的信息拓展,译写包含译评,比译评再创作成分多。

译写是先对原文信息进行全译或变译,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摘译、编译、缩译等变通方法。是采用单个变通方法还是多个变通方法,需要译者根据特定读者的潜在阅读要求以及译者对原文材料的总体把握度来决定,然后在译文的基础上,添加或拓展些相关信息或对译文信息进行相关的评价。这些由译者根据潜在读者阅读兴趣、审美取向等添写出的内容能使译文内容更全面,可读性更强,使原文更丰满,弥补原文在另一个文化语境中面对译语读者所缺失的相关信息,或通过针对相关译文添写句、段甚至篇的评论,使译文内容更易被读者理解、译文功能价值或意义更符合译语文化语境或更易得到读者的认同。黄忠廉(2002)认为译写有五种方法可供遵循:1)以译为主,以写辅;2)以译为辅,以写主;3)先译后写;4)先写后译;5)边译边写。

下面一篇文章是对法国诗人雅各岱诗歌的译介,限于篇幅,在不影响全文结构的情况下,省略中间的一些段落转录如下:

(1)菲力浦·雅各岱(Philippe Jaccottet,1925-)是当代著名的瑞士法语诗人、翻译家。生于瑞士沃州。少年时代就喜爱诗歌,16岁时结识了同乡瑞士著名诗人居斯塔夫·鲁,后者成了他文学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在鲁的指引下,他开始阅读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荷尔德林和奥地利著名作家里尔克、穆西尔等人的作品。在洛桑大学文学系读书时便开始从事翻译和诗歌创作。1944年起在埃德蒙·雅卢办的诗刊上发表诗作,20岁时出版他的处女诗集《安魂歌》。21岁时在瑞士洛桑默尔莫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部译作(美国作家托马斯·马恩的)《葬身威尼斯》。1946年秋至1952年,作为瑞士洛桑默尔莫出版社撰稿人派驻巴黎,其间经常参加巴黎文学社团的活动,在新法兰西杂志社认识了弗朗西斯·蓬日、伊夫·博纳弗瓦、安德烈·迪·布歇和雅克·杜班等法国诗人,并与他们建立了友谊。1953年,雅各岱与瑞士画家安娜一玛丽·哈思莱结婚并从此在法国德龙省的格里昂定居。同年出版他的第一部重要诗集《仓鸦集》。

(2)……

(3)……

(4)……

(5)……

(6)下面选译他的诗六首,与读者共赏。冬季的月亮

要想进入黑暗

请带上这镜子,里面

冰火已经灭熄:

到了黑夜的中心,

你只能看见镜子里

母山羊的洗礼 (冯光荣,2005,段前序号为笔者所加)

从这篇译写来看,译者开门见山,从段(1)~段(6)都属于写的内容,精要介绍了雅各岱的生平、发表诗集和从事翻译活动以及作品获奖情况,最后介绍了雅各岱诗歌的特点和价值,这些信息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后面译者翻译的雅各岱的诗歌。段(6)以后的六首诗歌的翻译属于全译。从文章的结构看,属于先写后译的方式,从篇幅来看,写的内容多,译的内容相对较少,即以写为主,以译为辅。

当然,先译后写的方式也很常见,冯光荣(2005)在另一篇文章中就是大量运用先译后写的方法来介绍法国诗人雅各岱的诗歌。如:

我走在

新鲜的木炭果园里

在木炭果树荫下

嘴上啃一块火红的木炭

这首诗也没有标题,诗意也耐人寻味。从表层看,诗中惟一的动词“走”(marche)用直陈式现在时,表明这是主体漫步者的直接体验:树荫下鲜红的木炭果令人垂涎,漫步者经不住诱惑,在犹豫一番之后终于摘下一个来品尝。诗中第三句和第四句间的空白表示一种时空间隔,这种时空间隔体现了把空旷留给他人的东方式的含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既暗示漫步者的“犹豫”,也为下一句埋下了伏笔。从深层看,可以这样联想:红色象征爱情,木炭果(braise)是阴性名词,象征女性,引伸为主体漫步者在林间邂逅的丽人;浓密的树叶象征温馨的庇荫,漫步者经不住诱惑,在犹豫一番之后终于偷食了禁果。

可以看出,此例是先译后写的译写。译者在翻译雅各岱的诗歌后,马上对诗歌的语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方便译文读者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这部分译写是译的部分比写的部分少,是典型译少写多。写的多寡取决于译者挖掘所译内容的深浅。通过作者的写,读者才能更好地欣赏诗歌的内涵。

4.译评与译写的异同

现在的译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当原作者的传话筒、做原作者的奴仆,而要在翻译中积极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让译者的主体性不再隐藏在文本之后。译者亮出自己对原文的观点和价值观,积极为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上和价值判断上作出引导,如上面两例中译者的评论和译者对诗歌分析所写的语句都是在向读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对原文价值的判断。因此译评和译写在翻译实践中出现很多。

译评和译写都有“译”的成分,两者的“译”都即可指全译,也可指变译文(如,摘译、编译、缩译等),在方法上都可1)边译边评(写);2)先译后评(写);3)边译边评(写),再总评(写)。而译评中的“评”只对原文内容和观点的价值判断,给译文读者展现译者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当然,译者的“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这需要译文读者自己甄别。译写中的“写”的篇幅往往要大于“评”的篇幅,“写”的内容除了可以涵盖“评”的内容外,还可以是一切与原文有关的信息、背景等内容。“写”的目的是提供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没有的内容,方便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

5.结语

译评与译写作为变译体系中的两种翻译变体形态,在翻译实践中常见。它们各有特点,即相同也不同,译写包涵译评,充分了解和熟悉它们的异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能更好地运用这两种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好地为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这对原文跨越时空在译语语境中有效传播有特殊的功效。因此今后的翻译教材的编写应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方法,以普及它们的翻译方法,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1]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冯光荣.没有形象的诗——雅各岱的《短歌集》评析[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5,(1).

[3]冯光荣.雅各岱诗歌译介[J].法国研究,2005,(2).

[4]王心洁.翻译与创造性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雅各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