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鼠视神经炎视同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2013-07-17周欢粉魏世辉李晓明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轴突脱髓鞘神经炎

周欢粉,魏世辉,李晓明

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etic demyelinated optic neuritis,IDON)是视神经常见的一种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可导致急性视力下降。视神经炎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髓鞘脱失。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与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相比,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磁共振成像和病理方面极其相似,并且EAE中VEP的潜伏期延长,类似多发性硬化 (ml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1,2]。 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EAE模型来研究MS和ON,但制作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建立MOG35-55多肽诱发的ON小鼠模型,为下一步广泛开展IDON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实验用C57BL/6(H-2b)小鼠50只,雌雄不限,8~10周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饲养于室温24℃的环境中,维持光/暗12 h循环交替,并给予充足的食料和洁净饮水。饲养2~7 d,用于实验。

1.1.2 主要试剂 鼠源 MOG35-55多肽 (MEVGWYRSPFSRVVHLYRNGK):北京赛百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合成,采用反高校液相色谱仪(C18柱)分离纯化,纯度在95%以上;完全弗氏佐剂(CFA)购自美国Sigma公司;百日咳菌苗和结核杆菌冻干粉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只、EAE模型组40只。全部实验小鼠取右眼为实验对象。

1.2.2 实验性视神经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评分 将 300 μg MOG35-55溶于 200 μl PBS液,再与200 μl CFA混合,添加结合杆菌使其终浓度为2 mg/ml,用电子搅拌棒冰浴下搅拌5~10 min达到充分乳化(判断方法:将1滴乳剂滴入水中,如不散开漂在水面则为乳化完全;如立即散开,则未乳化充分)。以上操作尽量在避光、低温、无菌条件下进行。EAE模型组双侧腹壁分四点皮下注射混合乳剂,对照组直接将 200 μl PBS液和 200 μl CFA充分乳化后分双侧腹壁分4个点皮下注射。两组均于免疫前24 h和免疫后24 h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00 μl百日咳菌液(含活菌 2×109个)。 每天由观察者记录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直至免疫后的30 d。

神经功能评分标准:0分:无临床症状;1分:尾部张力降低或轻度步态笨拙;2分:尾部无张力或中度步态异常,双后肢无力,被动翻身后可以恢复;3分:双后肢瘫痪,被动翻身后不能恢复,但给予刺激后可以挪动;4分:双后肢瘫痪,前肢瘫痪或肌力减弱伴尿便失禁;5分:濒死状态或死亡。

1.2.3 光镜下病理形态学 在免疫后第7、14、20、30天,对照组取2只小鼠、EAE模型组10只小鼠用4%多聚甲醛溶液经心脏灌注,钝性分类视神经,暴露视交叉,在视交叉处及球后0.5 mm处剪断视神经。对视神经采用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轴突银染,分别评估炎性细胞浸润、髓鞘脱失和轴突的病理改变。

1.2.4 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 对照组和EAE模型组分别于免疫后第7、14、20、30天做完电生理检查后,各随机选取1只眼,1%戊苯巴比妥0.15 ml/只腹腔麻醉后,取出视神经,用于透射电镜的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数据进行正态检验后,对各独立样本的均数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MOG35-55免疫小鼠模型建立、体重变化和神经功能评分 本实验用C57BL/6小鼠,以MOG35-55多肽为抗原制备MS和ON的动物模型,该模型为慢性进行型MS的模型。除在免疫后的第7天处死的10只小鼠外,其余EAE模型组30只小鼠全部发病,免疫后第2天起及随后的1周时间内小鼠体重轻度下降,此间没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评分均为0分;实验小鼠在免疫后的第10天陆续发病,平均发病时间为(14.1±1.48)d。第20天时,小鼠的平均临床评分达到高峰。以后小鼠的临床症状有轻微的降低,但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患病小鼠表现为精神萎靡、体重下降、尾无力、松弛、下垂,后肢或四肢麻痹、大小便失禁,个别小鼠表现为共济失调。对照组无一发病。

2.2 视神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2.2.1 光镜观察 EAE模型组用于研究发病率的20只小鼠(40眼)其中有23眼视神经 LFB染色示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雌性小鼠12眼,雄性小鼠11眼,两组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小鼠视神经纵切面HE染色可见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染色均匀,无炎性细胞浸润。LFB染色见髓鞘被染成均匀的蓝色,排列致密整齐。视神经横切面Bielsehowsky轴突银染显示轴突被染成黑色,背景呈黄棕色。CON小鼠直至免疫后的第30天视神经病理未发生明显改变。EAE模型组在免疫后的第7天,小鼠视神经HE染色和 Bielsehowsky轴突银染与对照组对比均无明显改变;LFB染色可见髓鞘排列紊乱,失去明显条索结构,但无髓鞘脱失。在免疫后的第14天,视神经纵切面 HE染色见中度炎性细胞浸润。LFB染色示病灶处不规则片状髓鞘脱失,髓鞘脱失严重,边界欠清晰。Bielsehowsky轴突银染可见视神经轴突组织溶解,轴突疏松减少。在免疫后的第20天,EAE模型组视神经HE染色和免疫后的第14天无明显区别,LFB染色可见大范围髓鞘脱失,边界清晰。Bielsehowsky轴突银染可见视神经轴突结构紊乱,疏松减少,空泡化明显。在免疫后的第30天,视神经HE染色炎性细胞数目相对减少,LFB染色可见脱失的再生薄层髓鞘,染色较浅。Bielsehowsky轴突银染仍可见严重的轴突组织溶解减少,间质空泡化。

2.2.2 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改变 在透射电镜下分别观察对照组组、EAE模型组在免疫后的第7、14、20、30天各1只VEP改变眼的视神经超微结构。电镜所见:对照组C57BL/6小鼠视神经超微结构(图1A):正常视神经纤维较细,神经轴索为排列整齐的板层髓鞘所包绕,髓鞘完整、密度均匀;轴索内可见大量的微丝及呈长椭圆形的少量线粒体。免疫后的第7天大部分有髓纤维结构正常,髓鞘呈板层状排列,包裹中央的轴突,轴索完整,细胞器正常;少数髓鞘层状结构排列疏松或断裂,与轴突间有间隙形成,线粒体轻度水肿(图1B)。免疫后的第14天,髓鞘分层明显,呈洋葱皮样改变,轴突轴膜与髓鞘间有间隙形成,可见不同程度的髓鞘板层状分离、变薄、脱失。轴索水肿,电子密度低,个别轴索内线粒体明显肿胀,嵴短而少或溶解(图1C)。免疫后的第20天,脱髓鞘的神经纤维增多,轴突与髓鞘间间隙增大,轴索内微丝溶解较明显而呈空泡状,微管消失(图1D)。免疫后的第7天,轴突变性、水肿逐渐减轻,轴索周围髓鞘脱失出现重建的薄层髓鞘,表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迁移到脱髓鞘区进行髓鞘重建(图 1E)。

3 讨 论

视神经炎的动物模型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髓鞘抗原免疫诱导的EAE 模型[3]、病毒诱导的脱髓鞘模型[4,5]和抗体诱导的脱髓鞘模型[6]。由于EAE模型与人类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在病理、MRI和VEP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常用来作为MS和ON的实验模型。当前,国内外主要通过髓鞘蛋白诱发建立EAE模型,即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MOG)、髓鞘碱性蛋白(MBP)和髓鞘蛋白脂蛋白(PLP)。由于MOG存在于髓鞘膜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最外层,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在视神经髓鞘上的含量比CNS和脊髓都要多,且已经发现唯有针对MOG的抗体能够在体内和体外造成脱髓鞘[7,8],许多证据证明MOG和抗MOG抗体在ON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工合成的MOG35-55多肽片段代表其免疫显性区域[9],用于视神经炎小鼠模型的建立,效果更明显。此研究就是用MOG35-55多肽作为唯一的免疫原。

本实验用MOG35-55诱发C57BL/6小鼠制备的EAE模型,具有慢性进行性特点。EAE实验组小鼠突出表现为活动性降低、进食减少、体重减轻和皮毛不光滑。同时,小鼠出现了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以尾无力下垂、双后肢瘫痪多见,四肢瘫痪或单肢瘫痪的较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病理分析:EAE组用于研究发病率的20只小鼠(40眼)其中有23眼视神经LFB染色示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VEP检查结果发生明显改变时处死小鼠,取5个不同切面视神经进行LFB染色,笔者以此抗原建立的视神经炎小鼠模型以眼计算发病率为57.5%(病理诊断)。一方面,Sbao等[9]应用MOG多肽诱导C57BL/6小鼠的发病率为70%,比笔者建立的视神经炎模型发病率略高,经分析笔者认为这主要与抗原的纯度以及百日咳菌素的活性有关,造成的发病率差异不会对实验模型的建立产生实质影响。另一方面,Bettelli等[1]在MOG-TCR特异的转基因小鼠成功建立单症状的视神经炎模型,虽然无脑部和脊髓的脱髓鞘改变,比较方便研究视神经炎,但费用昂贵,难于大范围开展普及研究。而使用MOG35-55多肽诱导C57BL/6小鼠诱发的EAE模型,也是一类国际上公认、较成熟的、较理想的EAE模型。国内虽然早已用此模型用于研究MS,但尚无建立此模型用于视神经炎的研究。目前国内对视神经的临床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病因机制的基础研究较少。笔者建立的小鼠模型易复制,发病率高,经济适用,而且普及应用的前景比较乐观,便于对ON以及ON与MS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和笔者的研究初衷是一致的。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点,视神经脱髓鞘后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这主要与本文模型的病理改变呈现节段性和局灶性,以及各动物的发病情况各不相同有关。同时,在光镜下,还发现:在免疫后的第7天,LFB染色可见髓鞘排列紊乱,但无明显脱髓鞘表现,电镜下观察到髓鞘断裂分层,与轴突分离,可见轻度的线粒体肿胀。这个问题,已有文献给予过报道,即以MOG或MOG特异T细胞免疫C57BL/6小鼠的视神经病变主要为炎症反应和髓鞘脱失[1],这与笔者这次小鼠模型的建立取得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实验中观察到EAE组小鼠视神经呈现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和轴索的损害,很可能是视神经炎视力下降的病理基础,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笔者这次视神经炎小鼠模型,初步模拟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各项指标也基本符合建模标准和有关要求。

[1]Estelle Bettelli,Maria Pagany,Howard L,et al.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specific T Cell receptor transgenic mice develop spontaneous autoimmune optic neuritis[J].J Exp Med,2003,197(9):1073-1081.

[2]Raff MC.Glial cell diversification in the rat optic nerve[J].Science,1989,243(12):1450.

[3]Smith CH.Optic neuritis.In:Miller NR,N ewman NJ,Biousse V,et al.eds.Walsh and Hoyt Clinical Neuro-ophthalmology[M].6th eds.Baltimore:Lippincott William s&Wilkins,2005.293-326.

[4]Optic Neuritis Study Group.The 5-year risk of MS after optic neuritis.Exerience of the optic neuritis treatment trial[J].Neurology,1997,49(12):1404-1413.

[5]Beck RW,Trobe JD,Moke PS,et al.High-and low-risk profi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with in 10 years after optic neuritis:experience of the optic neuritis treatment trial[J].Arch Ophthalmol,2003,21(9):944-949.

[6]Foroozan R,Buono LM,Savino PJ,et al.Acute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J].Curr Opin Ophthalmol,2002,13(4):375-380.

[7]Bhatti MT,Schm itt NJ,Beatty RL.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current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management[J].Optometry,2005,76(5):526-535.

[8]Tsoi Veda L,Hill Kenneth E BS,Carlson Noel G,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evidence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nitrotyrosine in a case of clinically isolated optic neuritis[J].Neuro-ophthalmology,2006,26(2):87-94.

[9]Sbao H,Huang ZG,Sun SL,et al.Myelin/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specific T-cells induce severe optic neuritis in the C57bl/6 mice[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11):4060-4065.

猜你喜欢

轴突脱髓鞘神经炎
视神经炎的悖论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激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疗效观察
有些疾病会“化妆”成脱髓鞘
3例颅内脱髓鞘假瘤的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cAMP-Epac 转导通路对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