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树枝干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3-07-09舒晓玲李颖华张华何楠王坤宇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防治方法症状

舒晓玲 李颖华 张华 何楠 王坤宇

摘 要:介绍了梨常见的梨树火疫病、梨树枝枯病、梨树灰色膏药病和梨煤污病等枝干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梨;枝干病害;症状;防治方法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加快,周口梨果发展较快,但危害梨树枝干的病害也呈多发趋势,主要有梨火疫病、枝枯病、黑色膏药病、干枯病、煤污病、腐烂病和干腐病等。现将它们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防治参考。

1 梨火疫病

1.1 症状 此病为梨树上最严重的毁灭性细菌类病害。可侵染梨等几乎所有蔷薇科植物,是我国最主要的检疫对象。叶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黑,后沿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下垂。花器染病,萎蔫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成水浸状。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斑,后变暗褐色并渗出黄色黏液,致病果变黑干枯。枝干染病,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渐由褐变黑。

1.2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枝干病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雨水和昆虫传播,通过蜜腺、自然孔口及伤口侵染。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易涝发病重;洋梨易染病,日本梨较抗病。

1.3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栽抗病品种;加强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旱浇涝排,壮树防病;合理修剪,尽可能减少伤口;发现病树上的病枝、病叶、病梢及病花等,带到园外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及时防治其他害虫。②药剂防治。梨树发芽前全树均匀喷布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000倍液等。10~15天1次,连防3~4次。

2 梨枝枯病

2.1 症状 主要为害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在衰弱的延长枝前端或结果枝上产生稍凹陷、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部生出黑色粒点状病菌孢子座。后期病皮龟裂脱落,重致露出木质部或枯死。

2.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部越冬。翌年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衰弱枝伤口侵入,引发枯枝病。

2.3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冬季修剪留桩宜短,清除病死枝;夏季及时清除并销毁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②药剂防治。发芽后枝干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硫悬浮剂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10~15天1次,连防2~3次。

3 梨灰色膏药病

3.1 症状 病部初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白色绵毛状菌膜,中央暗灰色,且不断向四周延伸,中央厚周围薄,颜色渐深形似膏药。后期呈紫黑色,干缩龟裂,逐渐剥落。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染病枝上越冬,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后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体内。树势弱、果园郁蔽、湿度大、介壳虫危害重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加强管理,合理密植,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修剪和负载,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②及时防治介壳虫。使用松脂合剂,冬季每500g原液加水4~5L,春季加水5~6L,夏季加水6~12L喷洒枝干;或其它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介壳虫。③药剂防治。刮除病部菌膜,刮后涂抹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石灰乳,或3~5°Be石硫合剂,或甲基硫菌灵悬与柴油(5:1)混合剂。刮掉的菌膜带出园外集中销毁。

4 梨煤污病

4.1 症状 果实染病,初生数个小黑斑,渐连成黑字灰色不规则、上覆黑灰色霉状物即菌丝体的大病斑。新梢及叶染病,上也生黑灰色煤状物。病斑一般用手擦不掉。

4.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翌春湿、温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夏秋季多雨、树枝徒长、果园郁蔽发病重;树膛外围较内膛和下部发病轻。

4.3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冬春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销毁,消灭越冬菌源。合理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施肥壮树,提高抗病力,雨后排涝,降低果园湿度。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45%噻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000倍液等。10~15天1次,连防2~3次。(收稿:2013-05-14)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预防心肌缺血临床症状早知道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