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风中的张充和

2013-07-07唐吉慧

检察风云 2013年4期
关键词:张充手抄昆曲

文·图/唐吉慧

晚风中的张充和

文·图/唐吉慧

手抄昆曲谱

缘由昆曲,锦堂老师和张充和是老朋友,那天电话里他夸她字写得好,还夸我有眼光,认得出张充和字里那一个个甜甜的昆剧女主角:“几世休来的福气,你年纪轻轻,艳福可不浅。”老先生“揶揄”我。“成天看《牡丹亭》《长生殿》,竟着迷了女主人公。只听杜丽娘娇滴滴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就够动人心魄了。”我跟他打趣。其实他和老太太的字一样好,我都倾心,像晚风中的杨柳,宁静舒畅,还带着些亲昧,看久了,是为文化失落的精神添上了一丝体贴。“上海出版了《张充和手抄昆曲谱》,改天给您寄一套来吧?”他在电话一头笑笑说,好。

《张充和手抄昆曲谱》出版,一函十册,《长生殿》《牡丹亭》《思凡》《折柳杨关》……

六百年传下来的好戏都有了。我迫不及待,立时找出版社的朋友相帮购回一套,慢慢翻、慢慢读、慢慢品,本就优雅的昆曲,在张充和一笔一画的小字工楷下,越加迷人了。

在出版社假上海古籍书店做的首发式上,出版社用了我刻的一枚印章“春色如许”做纪念印。那天下午2点,我赶赴现场,开心地为一本本曲谱盖印。陈子善老师是嘉宾之一,他坦言自己并不对昆曲存多少兴趣,真正吸引他的是昆曲的文词,和老太太那一笔漂亮的毛笔字。老太太那一笔漂亮的毛笔字其实我更喜欢,我迷她的字很多年了。这次手抄曲谱原件影印,不失闺秀腕底风华,依然是民国传来的声声笛韵。

张充和是安徽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能书能画,能写诗词能唱昆曲,老师是著名的沈尹默。老太太久居美国,曾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学人们将她誉为中国“最后的闺秀”,今年100岁了。天申奶奶和张充和也是老朋友,2004年张充和回国办书画展,途经上海就住在天申奶奶家里。那几天,众多曲友几乎天天在她家唱曲子,家里热闹的俨然堂会。而后的几年,天申奶奶多次劝张充和回国,“落叶总要归根的,我们做个伴,你就住在我家里。”张充和终究放不下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康州。天申奶奶今年83岁高龄,常对自己的身体无法历经长途的颠簸去美国看看这位时常惦记的“四阿姨”而无可奈何:这两位善良的老太太这辈子或恐再难一见。天申奶奶有一幅张充和写给她的昆曲《牡丹亭》唱词,我曾在我的散文集《旧时月色》里用来做过插图。奶奶知道我喜欢张充和的字,两年前替我专程写信向她求过,可惜老太太一直未有回音,我就再不奢望了。

前些日子,锦堂老师赠我一幅张充和书法,让我惊喜万分。尺幅不大,气韵不小,一个个小小的工楷毛笔字写在洁白的宣纸上,我看晕了,分明是杜丽娘、杨贵妃、陈妙常跑到了她的字里。作品录了两首诗,《八十一年访汉思充和两兄》和《赠罗锦堂唱曲》。汉思是张充和的先生傅汉思,著名的汉学家,锦堂老师赞他虽为德国人,而言行举止与中国传统读书人无异,“乃为一真正汉学家”。

张充和书法山水

张充和题凤凰沈从文墓

锦堂老师

锦堂老师,全名罗锦堂,1929年生于甘肃陇西,新中国成立前夕,辗转求学去往台湾,成了上世纪60年代初台湾的第一位文学博士,于中国古典文学甚有研究,为元曲专家,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现存元人杂剧本事考》。当年的博士学位评定委员会主考是胡适,委员有梁实秋、台静农、苏雪林等前辈,各个有学问,各个有建树,锦堂老师苦苦熬过三个小时的问答才换来几位前辈的笑容,他说那是他这一生遭遇的最艰难的考试。因为对曲学的研究,70年代末他开始与昆曲泰斗俞振飞通信,《上海戏剧》杂志刊登过他们的往来书信,缘由杂志认为古老的昆曲居然在美国有人关心,更因为锦堂老师是夏威夷大学的教授,引为奇迹。今年我编俞振飞书信选,他寄来六封俞老书信复印件,当我问及原件可在时,老人家颇无奈,因久居海外,晚辈中已无人懂得中文,除了俞老书信,另有其他与国内往来书信,大多由晚辈当废纸扔了,这复印件还是侥幸留下的。锦堂老师当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对记者说,自己会到国外继续深造研究,决心献身中国文学,并希望将世界汉学研究中心建立在中国,因为他认为当时的汉学研究中心在法国和日本,实在是我们的耻辱。数十年过去,我想汉学中心或许依然不在中国而在国外吧,就如同我是个上海人却从未登过东方明珠,而来上海旅游的朋友们定要到东方明珠上看一看黄浦江一样,自己家的东西往往忽略不特别在意了。锦堂老师在香港教过书,在日本做过教授,数十年去了不少国家,最后在热烈的夏威夷退休,不知如今他会否还记得曾经的憧憬、曾经的宏愿。

我是由天申奶奶作介与锦堂老师相识的,电话与书信让我们成了忘年交。我第一次见到他作品是在天申奶奶家的麻将间。那台自动麻将桌周围挂满了字画和照片,张充和的楷书,天申奶奶与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的戏装照,昆曲传字辈倪传钺的山水,和一幅锦堂老师的条幅。条幅是朱砂研磨后用甲骨文写得正文,与左边两排行草落款交织在一起宛如流霞青云,镶在红木镜框里古典得很。老人家后来陆续赠与我同样形式的两个条幅,一幅是1996年的旧作《落梅风》:“尘凡事今谢绝,别长安来归田野。才扫尽自家门外雪,载美酒去观风月。”一幅是今年为我新婚特地寄来的祝福。我细细观赏,不禁从他的甲骨文中打量出了“彦堂董作宾”几字,从他的行草书里琢磨出了张大千。我觉得过意不去,罗师母病重住院,他自己84岁的身子骨亲自侍奉左右,几次信上他写“内子尚在病中,家中杂乱,无法静下心写甲骨文,稍待数日即可奉上”。我在回他的信上劝他不必着急,一切停当再写无妨。就在我婚期前两天,收到邮政快件:“近来内子多病,不断跑医院,匆忙中乱涂甲骨文一幅,老眼昏花,不甚理想,但亦无可奈何,也只为贺喜,不计其他”。半个月后,我治了一枚印章,“罗云霖”。我在信中说,这印神气皆足,只愿他和师母身体都安好。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张充手抄昆曲
Pros and Cons of the Internet
张充和欲扔进纸篓的《仕女图》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爱情,是你窗外的风景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张充和:一株完美的梅花,真乃古色今香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