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地理课堂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2013-07-05江苏省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210015

地理教学 2013年1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210015) 李 彤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性质。 其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两个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作为创新能力重要思维基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高中教育阶段受限于时间及考试压力,不可能通过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或通过逻辑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分析

1. 高中阶段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开始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高中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更加鲜明,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加强,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能够尝试依据一定标准判断是非、追根溯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尚处在青春期,各种思想观念正处在形成阶段,还没有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判定是非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尚未定型,还充满着较强的主观性和个性。这种“个性”一方面反映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但同时也正是这种不成熟让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怀疑性、独立性和挑战性,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这种不成熟,必能让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阶段得到长足发展。因此,高中阶段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黄金时期。

2. 高中地理新课改强调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视,用大量篇幅清晰而明确地论述了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重要性以及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就明确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之后的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表述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中,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批判性思维,但内容中有关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力,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精神,以及在科学探究中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与假设等等,无不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之所在。

3. 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

(1)比较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需要批判性思维。

地理学习中需要比较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需要学生批判地看待问题。如在气候类型的教学中,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然而,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及加勒比海部分岛屿的东北部地区等一些非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也存在热带雨林气候,它们的成因无法用赤道低气压带来解释,而是受信风带和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在分析这些热带雨林气候特例时,就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意识看待气候问题,具备灵活的批判性思维精神,运用分析对比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去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2)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时需要批判性思维。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众多的地理要素中判断哪些要素具备相关性却需要学生使用批判的眼光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影响一个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纬度、地形、天气及大气洁净度等要素,用这些要素分析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小的地区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精神,运用分析对比和综合归纳的批判性思维技巧进行思考,进而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盆地地形。

(3)运用地理规律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建议时需要批判性思维。

地理学习中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地协调理论,要想真正达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能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如在分析众多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学生结合该城市的经济水平、资源现状、综合利用水平及其它优势等,提出针对该城市的具体发展思路。针对这种复杂而多变的实际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独立、思辨、探索的思维精神,综合运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精确表述、反思调控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加以解决问题。

(4)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具备质疑能力需要批判性思维

众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某种程度上,一切所谓的地理认知和规律都可能存在谬误。因此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适当的质疑精神,此种精神会引导学生对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更深刻、更清楚的理解。如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判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更多地强调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然而众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判断却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今天的全球变暖并不明显或是全球变暖只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正常反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不明显。可见,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地理事物的判断和规律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

二、高中生地理课堂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

想要达成结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必须首先了解现阶段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及表现特点,因此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基础及对象

为保证调查信度,本次研究采用两份问卷对高中学生地理课堂批判性思维现状进行调查。其一,利用已有的测验表《朗格批判性思维测验》从推理技能、分析技能、检验技能、统计技能、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技能等几个方面来测试被测试者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水平。其二,以罗清旭翻译的CCTDI(The California Critie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即《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 为基础,再结合高中学生具体情况及高中地理学科特点进行修改,编制了《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表》,利用此表调查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样本主要来源于本人工作所在区的两所高中,从两所学校高中三个年级的正取生中各选取两个有40名左右学生的计划内班级(正式录取班)作为样本。在样本中,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基本各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一,男女生性别比为116:124,基本接近1:1。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4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也为100%。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调查问卷原始数据的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并做分析如下:

表1 《朗格批判性思维测验》数据统计结果

表2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表》数据统计结果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对完全正确率较高题目的数据分析

①第2题完全正确率超过70%,反映出学生能够较好的从众多观点中寻找出有效信息,这种能力是学生解答高中阶段习题的常用思维方式,因而完全正确率较高。

②第9题完全正确率达到65%,反映出学生能够较好的从众多因素中找出不明确信息,这应和学生在高中阶段经常练习选择题有关。

③1、5两题回答完全正确率虽然没有超过60%,但均在45%以上。从这一数据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较好地区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众多因素中寻找出重要因素。

(2)对错误率较高题的数据分析

①第3题错误率达83.3%,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关注答案,对结果的反思明显不足。

②第4题错误率达72.5%,反映出学生在高中学习中虽然具有寻找答案的能力,但在众多的不确定“答案”中寻找正确答案的能力较差。

③第11题错误率达67.5%,反映出学生从复杂资料中寻找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存在缺陷。

④第6、7、10题的错误率均超过了30%,反映出学生缺乏判定结论真伪和探索事物的能力。

(3)第7、8两题都有近50%的学生回答为一般,体现出学生在鉴别、分析他人观点及纠正自我偏见方面尚有所欠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较差。

通过对数据分析中“完全符合”的选择率低于25%的选项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第5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17.1%,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达到46.6%。可见学生思维常常被限定在教材范围或教师讲解内容以内,对地理问题的引伸思考不足,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习惯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训练。

(2)第10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18.8%,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达到47%。可见学生在完成一个地理问题的解决后,自我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是否与标准答案吻合,但对问题的细节回顾和反思明显存在不足。反映出学生对地理问题缺乏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3)第13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24.2%,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达到43.7%。可见学生在自我表述观点及叙述问题时往往存在一定障碍。反映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缺少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自我观点的习惯。

(4)第14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13.3%,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达到51.7%。可见学生基本上都将教材、参考书籍及“标准答案”视作权威,不敢轻易怀疑。反映出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质疑精神不足。

(5)第17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25.4%,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也为25.4%。可见学生常常在地理课堂上缺乏自信。反映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主动性有所欠缺。

(6)第18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22.1%,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达到24.6%。可见学生在思考问题及做出决策过程中并不善于采纳更多的意见和看法。反映出学生看待、思考及解决地理问题的方式不够多样。

(7)第20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16.3%,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达到21.6%。可见学生除了必须学习的科目和知识外,对其它知识并不感兴趣。反映出学生地理思维的探索性不强。

综合两张调查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为,现阶段高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理论普遍具有较好的理解、分析、判断及归纳水平。但也正是因为长期的应试型教育,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信心,习惯性的盲从于教师、教材、“标准答案”,甚至是他人思维,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陌生的、与考试无关的知识领域也缺乏应有的探索精神。虽然只是针对高中地理学科进行了调查,但因为问卷内容带有一定的学科包容性,因此总体来看,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及能力总体较为欠缺,亟待提高。

三、阻碍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因素分析

1. 传统教学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忽视自我、强调统一与服从的特征对教育带来了较强的负面影响。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个性与创造,强调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整齐统一,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独立人格长期得不到发展。统一性的高中教育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受到抑制,形成缺乏创造性的从众思维定势。

2. 应试教育导向

高中教育面对着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为了获得期盼的高分、考上理想的大学,高中课堂教学一直以让学生掌握既定知识作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以“高效填塞”式的应试教育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高考指向、课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教授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真实性的质疑和探究能力,只能在教师的高压教学下盲目服从,进而被剥夺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师的职称评定、奖惩等往往与学生的升学率有所挂钩。同时,无论是社会、家长、学校或是学生自身,在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时往往也是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下,教师往往以提高学生成绩作为唯一努力方向,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4. 教师个人素质

目前的教育现状下,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对既有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也不会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目标。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向的、机械的、专制的发生着教学关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逐渐丧失,追问课程、质疑教材的能力也逐渐衰退,批判反思能力日益下降。长此以往,面对缺乏批判性思维素养的老师,学生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只好埋在心里,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当然也形不成批判性思维品质。

5. 学生自身心理

高中学生往往在思维上下意识的存在从众心理和害羞心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怕出错而遭到教师和同学的耻笑而不愿在思维上独树一帜,因害怕在课堂上成为其他同学甚至是教师的“对立面”,害怕成为“麻烦的制造者”,害怕在思维上“孤立无援”、“触犯众怒”而追求思维的“安全需要”,不愿表达自己的独立想法,甚至主动放弃批判性思维。

6.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社会习惯、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往往也着眼在培养孩子“听话”、“成绩优异”的范围内,“顺从”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孩子好坏的判断标准。家长们常常秉承封建思想中“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扼杀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也正是在这种扼杀中,孩子失去了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家庭土壤。

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经说过,“要获得真理并不是靠生吞活剥权威告诉我们的东西,而是要靠批判它们……它们必须是靠批判的思维来获得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话,不仅可以大大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更能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思维。

[1] 罗清旭. 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215-218.

[2] 罗清旭, 杨鑫辉.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3):47-50.

[3] [英]柯林伍德著, 何兆武, 张文杰译. 历史的观念[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86.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