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人才职业价值观制度建设

2013-07-02刘晓红吴轶伦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009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北京00875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管理权应用型价值观

■ 刘晓红 钟 珩 吴轶伦(、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北京 009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北京 00875)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职业价值观探索是基于目前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而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十年来,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著与调查报告相继面世,但从职业价值观角度探讨就业问题的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及其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加强价值观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走访、个别深度访问的方式来研究。在文献分析与访谈的基础上将职业价值观分为服务、奉献,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权,经济报酬,社会交际,稳定性等13个维度设计了《职业价值观测评》问卷,问卷题目的设置一部分来源于相关论文中对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特点及现状的描述,另一部分源于对大学生的深入访谈。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14份,收回率为92.2%。其中有效问卷为1004份,有效回收率为91.3%。性别分布:男生328人,占32.7%;女生673人,占67.3%。调研数据采用spss进行分析。

应用型本科人才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分析

数据分析得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分布见图1(其中4分为最低分,12分为最高分)。

(一)特点一:被试者对于职业更看中智力刺激、成就感和变异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职业价值观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智力刺激、成就感和变异性。

首先,智力刺激是大学生最看重的职业价值观,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工作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进行智力的操作,动脑思考,学习以及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可以看出,作为大学生来讲,他们储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渴望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因而对于智力刺激是他们非常认同的职业价值观。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喜欢学习以及探索新事物,从解决问题或获得新的知识中得到快乐。其次是成就感,工作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再次是比较看重工作的变异性,也就是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如包含不同类型的活动,要解决不同问题,工作地点常常变化,常常遇到新面孔。

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非常符合其个性特点,表现为大学生对自我或个人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与他们的个人价值取向是紧密联系的。当代的大学生比较追求自我,在工作中期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期待工作的自由度会更大一些。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在社会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况下,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二)特点二:人际关系、管理权和奉献上得分较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于人际关系、管理权和奉献维度的得分值相对较低,反映出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由上一代的集体主义逐渐向个人主义取向的变化,他们并不把与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看做是有价值的事情,也不强调追求和谐、自然的人际氛围。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工作的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能和各种人交往,他们自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已能够从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和满足。这也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今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上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展现自我,而不太在意其他人、集体的看法。

此外,他们对于管理权也不强调,并不十分期望能指挥或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性,比较关注自己个人的事情。这可能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90后大学生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第一代孩子,在4-2-1的家庭模式下,他们更多受到的家庭的呵护和宠爱甚至管理,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个人追求而不是管理。另外,在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也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管理的经验,对于管理权来说既不是他们熟悉也不是擅长的事情,也可能是大学生不太看重管理权的原因。

图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选择分布图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也可以解释大学生“对于工作的服务、奉献价值维度”的不看重。当代大学生对于工作的追求比较关注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成就、工作的变异性及舒适、休闲等因素,并不十分注重工作的价值能否直接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尽力。可以看出,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与60、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70年代的人经历了最艰苦的生活,对于国家、社会经历的各种变迁有更多的体会,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当代大学生就显得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

大学生在择业时候对于人际交往、管理权和服务奉献等价值观不看重,这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有关,现今社会中,他们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里,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这种主观上的不稳定性、不成熟性,以及客观上的诸多牵制因素,使得其职业价值观处于自我意识凸显,社会责任相对较弱的特点。

(三)特点三:被试者对于职业的选择较为舒适性、稳定性、经济报酬要求不高

从调查数据中显示,被试者在十三个纬度的比较中,对于职业的舒适性、稳定性、经济报酬要求不高。这与我们传统上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趋向工作的稳定性、经济报酬以及舒适度,缺乏刻苦、奋进的观念相矛盾。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这部分的要求不高,他们在竞争中更看中工作所带给自身的是否具有长远点发展,因而从调查数据中看出,大多数学生在现阶段并未奢望能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他们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希望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职业环境,但对这一点只是希望并不强求。其次对于工作的稳定性来讲,他们希望在工作中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为奖金,加工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但也不会为追求工作的稳定性而放弃自身更大的报复。再次,对于大学生来讲经济报酬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他们更看中工作中所显示的智力刺激、独立性和美感等职业特点。对于职业价值观中所测试的管理权纬度所显示,本科生在刚刚考虑进入工作岗位时还未考虑过多的对他人或某事物的管理支配权,从长期来看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经验积累后,能指挥或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

商业人才职业价值观制度建设对策

职业价值观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它支配着人的选择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明白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也为自认为正当的职业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通过访谈及调研,一方面发现被试人群中有许多大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有着模糊的认识,他们对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念上也有新的变化和趋势,总体上,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工作选择上关注和追求自我实现,更关注对自我或个人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对自我需要的尊重。相对而言,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的意识较为薄弱。对于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开展职业价值观认知教育。每个人由于其受教育的不同和所处环境的差异,在职业取向上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许多场合,每个人都要在一些得失中做出选择,而左右人们选择的往往是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例如,从事科研工作能获得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和社会地位等价值观,但不能满足经济报酬、社会交往、安逸舒适等价值观;成为一名白领可获得经济报酬、社会交往以及成就感,但可能无法实现独立性、安全感等价值观。没有一种职业能够完全满足一个人所重视的各种价值观,因而,了解自己各种价值观的权重排序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帮助自身了解职业的意义和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面临着就业形式的压力,大学生应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早期进行规划,大学的教育从以往的就业指导应重点转向职业规划教育。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中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同时面对着各种职业选择的困惑,在自我的职业规划中将现实的心理困惑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动力,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探索,为着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去努力积累,摆脱影响自己的一些消极因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未来职业的挑战。

加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适应性培养。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适应性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成长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此高校应加大职业价值观的良性引导,一方面通过不断灌输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不断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将自身的适应能力发挥更为出色。例如,以具体的职业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一个职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断加强学习和完善,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团体而存在。只要有人存在就必须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生活。其次,社会交往还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个人主义思潮强调自我实现而轻集体主义,因此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合作精神,以更好地塑造大学生健全良好的个性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大学生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的加强,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职业价值观特点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特别是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存在着一个怪圈: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我们对职业价值观中典型的十三个维度进行测试,也是在职业价值观特点上进行探索,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只有全面了解自身、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才能在在激烈的商业人才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发展之路。

1.余新丽,费毓芳.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2.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心理学报2005(5)

3.顾雪英.职业价值结构初探.心理学探新,2001(1)

4.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研究,1991(2)

猜你喜欢

管理权应用型价值观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医保管理权归属不宜“一刀切”
医保整合管理权归属应尽快明确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保管理权归属不宜“一刀切”
高校管理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