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3-07-02葛明芬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3期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人员康复

葛明芬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卫生院,江苏 南通 226371)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葛明芬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卫生院,江苏 南通 226371)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全方位的护理观察;对照组仅采取日常常规护理,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了解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状况、致残数、恢复状况、复发率、生活自理情况等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大对脑梗死患者护理观察的力度,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对心理护理预后状况的理解,对预防脑梗死症状的复发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致残率,并且还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梗死;心理护理;生存质量

人体大脑相对于其他部位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这样以来,不仅会导致身体残疾,也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功能障碍,包括抑郁发生率为30%~70%,焦虑的发生率在5%~6%。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问题不仅可以增加精神的痛苦,但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这篇论文将通过观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各个方面的影响,来加深我们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了解以及深入理解。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是我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患者入选标准为:患者均通过CT检查符合脑血管疾病标准。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大概为15d左右,结果表明患者大脑意识是清晰的,并无严重的失语症。被选出并符合标准的患者为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41~78岁;缺血性患者有31例,出血性患者有19例。对照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6~81岁;缺血性卒有35例,出血性卒有15例。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观察结论数据测评工作将采用WHOQOL-BREF表和MESSS表得出相关结论数据。采用HADS评定患者情绪状态。并且必须使经过专业培训和具备资格的相关人员的专业认定。

1.2.2 心理护理观察

首先,通过心理专家的指导,心理护理组成立,小组成员包括实行心理护理工作的人员及监督心理护理工作质量的人员,该组成员必须持有心理学相关证书及有执行经验的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评估,了解并掌握患者心理,平时与患者多做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及对护理工作的建议,有助于心理护理工作高质量的开展。第二,心理支持,患者在早期的住院治疗,由心理护理人员热情接待,通过与患者亲切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心理状况,为制定详尽的心理护理体系提供依据,并提供与病情相关的健康知识辅导。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并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多给予患者关怀与耐心,并指导家属在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根据患者个体明显的认知错误,再加上语言交流和行为矫正方法,帮助患者识别、检查和认知失真校正,积极配合治疗。第四,放松疗法:让患者平卧于床进行闭目、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可尝试以音乐来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如让患者多听舒缓的钢琴曲,稳定情绪,减轻负面心理。第五,社会支持:中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家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主动帮助患者和家庭做详细的恢复计划、控制、指导患者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指导他们的行动,让患者感受到外界对其的关怀与爱。第六,每月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包括护理人员、患者、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活动内容包括中风知识介绍、经验交流、个别访谈等,通过互动的形式将患者、护理人员、家庭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关爱和支持和培训。

2 结 果

2.1 生存质量

见表1。

表1 两组WHOQOL-BREF评分数据表[(),分]

表1 两组WHOQOL-BREF评分数据表[(),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5188.0±11.889.6±8.0观察组4990.8±10.296.4±6. t -0.874.54 P值->0.05<0.01

2.2 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有着清晰的意识,其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会有严重的情绪反应,且均为负面情绪,如焦虑、怀疑、忧郁、自暴自弃、拒绝关心、失望等。而且脑梗死并发后有部分患者会伴有肢体残疾,由一个四肢活动自如的正常人突然变为一个肢体存有残疾的患者,患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患者往往会自怨自艾,埋怨自己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反而成为家庭的负担,因此,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仅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及单纯的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时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进行相关的心里护理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干预能通过语言及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逐渐重塑患者的积极心态,面对现实,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变化并适应变化,让患者主动配合各种治疗与护理工作,促进后期的康复工作。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其主动配合各项治疗措施,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让患者放弃治疗机会与治疗效果,错过最佳治疗机会,延缓疾病的康复。也就是说,心理康复较语言、肢体及其他功能恢复而言要率先完成的,因为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最大程度上配合相关的医学治疗,激发了患者对康复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整体的康复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同时,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可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表2 两组MESSS评分数据表[(),分]

表2 两组MESSS评分数据表[(),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517.3±6.13.1±4.2观察组498.9±7.01.8±2.8 t -1.212.54 P值 ->0.05<0.05

从心理学原理和相关理论指导上来讲,心理护理观察是有计划的、有次序的将患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的流程。当代医学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需要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患者的客观指标、主观情感和功能状态[2]。本研究显示,WHOQOL-BREF规模总计6个月后观察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价是评价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另一个指标,和生活质量是类似的结果,对比两组6个月后的数据,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是中风患者中最常见的两种心理障碍,会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在HADS治疗前的首次评估干预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作为治疗和时间的延长,两组抑郁和焦虑分数接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卒中后抑郁、焦虑程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调整患者的心态,使患者敢于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嘱完成治疗和康复计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努力将病残程度降低至最低[3,4]。另外,心理护理改善后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风患者的治疗应尽早和心理护理干预,这样不但能促进神经功能早日康复,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对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使用一定的心里护理干预措施有显著的临床效应,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及推广。

[1] 崔沐,韩纯洁.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4):356-358.

[2] 齐丽君.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X):269-290.

[3] 陈为花.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 2012,32(6):491-492.

[4] 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87-88.

R473.74

B

1671-8194(2013)23-0318-02

猜你喜欢

脑梗死护理人员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