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2013-06-28洁,付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

郑 洁,付 有

(重庆邮电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重庆40006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以及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当前,微博这一新生事物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和使用,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日常行为、思想道德、学习风气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是网络环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当前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采取发放问卷和网络调查两种形式,对608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这些学生以重庆市内高校大学生为主,辅以市外18个省市和地区的大学生(见图1)。其中,男女比例为:男生264人,占43.4%;女生344人,占56.6%。所在年级的比例为:大一62人,占10.2%;大二164人,占27%;大三130人,占21.4%;大四252人,占41.5%。所学专业比例为:人文社科类202人,占33.2%;理工农医类196人,占32.2%;体育艺术类57人,占9.4%;其他专业153人,占25.2%。

参与此次调查的608名大学生中,有550人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主要集中于新浪和腾讯两大服务提供商),占参与调查人数的90.5%;只有58人没有使用微博,占9.5%。调查数据充分表明,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程度很高。

虽然大学生的微博使用程度很高,但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活跃程度并不是很高。一是从每天用于上微博的时间来看,花1小时以内的人数为454人,占74.67%;花1小时至3小时的占20.23%;花3小时至5小时的占3.13%;花5小时以上的占1.97%(见图2)。

图1 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示意图

图2 大学生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示意图

二是从平均每天发表微博条数看,平均每天发0~5条的为575人,占94.57%;5~10条的为25人,占4.11%;10~15条的为6人,占0.99%;15条以上的2人,占0.33%(见图3)。

图3 大学生平均每天发表的微博篇数示意图

三是从微博“粉丝”数量来看,微博“粉丝”在100人以内的为431人,占70.89%;100~300人的为121人,占19.9%;300~500人的为24人,占3.95%;500人以上的为32人,占5.26%(见图4)。

图4 大学生微博的“粉丝”拥有量示意图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向大学生呈现了一个无限大的世界,它贯穿于大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1]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平台,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也日渐全面和深远。

(一)微博加快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2]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学生社会化原本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然而微博的出现却使其呈现出“时空聚缩”现象,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了很大变化。微博平台创造了虚拟的场域、情境和人际交流,既可以使人与社会的互动在虚拟的场景中发生,又可以使人与虚拟的社会发生互动[3]。从本次调查来看,大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关注、转发、评论社会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比例较高,这说明微博能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也说明微博的出现加快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此外,本次调查还显示,在大学生微博所收听的用户中,知名学者的选择率最高,为62.99%;其次是媒体和娱乐明星,分别为60.69%和52.63%(见图5)。这表明,大学生社会化的“施化者”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二)微博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图5 大学生微博所收听的用户分布示意图

网络的出现构建了跨越地域的全球信息传媒,信息通过网络在全球自由而快速地传播,一切文明财富、发展资源都可以为人们所共享。而微博的出现更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以先进的技术向大学生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当代最新科技成果,为大学生迈向更高的发展境界创造了条件[4]。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微博平台上巨大的信息量,34.38%的大学生认为“完全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储备,有59.38%的大学生认为“有时可以”增长知识储备,仅有2.8%的大学生认为微博达不到这一点(见图6)。

图6 微博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示意图

(三)微博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作为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更为强烈的个性化要求,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他们在信息的获取上、在与虚拟社会的亲近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微博使大学生接受社会教化的“信息传导”方式与传统社会有所不同,“自我实现”的趋向得到强化。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信息的获取是在“被动”状态下进行的,主体的选择性极其微弱,家庭、学校、社会是极具权威性的施教者,大学生是“中弹即倒的靶子”;但在微博信息传播交流平台下,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发展,自我实现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本次调查显示,微博使大学生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社会的主动性都得到加强。有90.3%的大学生认为微博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助于其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有89.8%的大学生认为微博的双向关注不但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更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四)微博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

“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5]在微博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上,人们的社会接触面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随着网络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通过微博的信息传播交流,人们创造了一个既可以即时共享,又彼此相分离的虚拟交往环境,缓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因此,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为宽松、自由的社交环境,这种新型的社交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缓解人际冲突,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社会交往,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并形成独特的个性。调查显示,在知名学者、成功人士通过微博平台发表的言论对大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中,选择“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和“有一些激励作用”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16.61%和75.66%,二者之和为92.27%(见图7)。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利用微博可以更为广泛地了解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文化思潮。

图7 成功人士、知名学者等通过微博发表的言论对大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示意图

此外,微博还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学生通过微博“结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当社会责任。例如:在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一批大学生在微博的“链接”下纷纷奔赴灾区支援。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志愿者借助微博平台,分享着自己的志愿心得,也在社会上树立了志愿奉献的良好形象。这表明微博具有的原创性、快捷性、交互性的传播特性,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微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J·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部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6]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在给当代大学生成长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微博的信息传播冲击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7]。阿尔温·托夫勒则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8]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网络和微博会使得国际传播中已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强化,使西方文化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国界限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霸权和信息霸权,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模式的传播、竞争和较量中一直处于主动位置。“对于何时、为何、与何人交换何种信息,用户们能进行非中心化的、分散的、直接的控制。”[9]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微博传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造成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使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极度分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维系变得更加困难;通过网络和微博,西方文化及其内涵的道德观、价值观更容易让大学生受到吸引和主动接受,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二)微博的信息传播弱化了大学生的文明道德意识

微博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时空”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微博平台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其中一些极易诱惑和误导尚未完全确立自身价值标准的大学生,弱化他们原有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例如:微博上一些迎合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信息内容和大量反社会的言论,对于追求新奇的大学生而言,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官刺激,使他们降低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被多元的文化信息和价值体系弄得晕头转向。本次调查显示,在面对这些信息时,62.99%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对其原有的信任感和道德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有7.57%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信任感和道德感都可以忽略”,只有29.44%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未对其原有信任感和道德感产生负面影响”。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于微博上出现的各种信息辨别力有限,有42.43%的大学生认为“微博信息可信”,有25.33%的大学生“从不考虑其真实性问题”,有32.24%的大学生认为“不可信”(见图8)。微博既是信息资源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大学生频繁不加甄别地接触这些信息,必然会使得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弱化。

图8 大学生对微博上出现的各种信息的信任度示意图

(三)微博平台的海量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微博平台具有巨大的、无可比拟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量,使得信息传播与获取更加便利。微博提供的这种“信息快餐”在满足大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同时,也让不少大学生逐渐沉迷依赖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养成惰性思维和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的建议

结合以上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基本情况,以及微博对大学生群体的双重影响,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将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作为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的出发点

前文提到,微博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某些方面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或否认微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所具有的积极功能。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微博。可见,微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排遣生活矛盾的“出口”,对于这个“出口”,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决不能一味地围追堵截,相反,应当将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作为其引导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对于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起的微博潮,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和疏导,而不是反对和禁止。当然,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如果仅仅是消极或被动地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必须首先对微博加以重视和研究。只有高度重视、积极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信息动态,才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形态的制高点[10]。可以说,重视和深入研究微博,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高校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将微博自身作为积极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的重要手段

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仅仅从外部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入和利用微博,从大学生群体内部对其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

一是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借鉴“微博问政”,形成“微博问政”的教育管理机制。博客兴起后,许多政府官员先后开通了博客,实现了网络问政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微博问政又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时尚。高校也应该主动借鉴“微博问政”模式,努力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以形成“微博问政”的教育管理机制。

二是各级宣传或文化部门利用微博形式,在各个层次和范围内经常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也是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是建立教师微博,营造师生之间双向关注的互动关系。第一,由于缺少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交流习惯,部分高校中的师生关系显得有些冷漠。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甚至偏激。通过微博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失。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塑造、价值观引导的主力军,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成为这部分教师与时俱进的选择。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代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已经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也应该利用微博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这样既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而亲近,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情基础,又能够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学生共同关注实时性的社会舆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传统灌输模式向紧密联系实际、师生共同探究方式的转变[11]。

四是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设微博群,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以辅导员为核心,以学生会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力,建设一批微博信息员队伍[12]。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入进来。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彰显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又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展和丰富微博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和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构建环境。

(三)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作为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的目的

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监管。目前,对于微博的管理和监督还处于真空状态,对于大量不良信息还难以及时屏蔽和疏导,这就容易导致一定范围内的有害信息和消极文化在微博空间里的传播和辐射。因此,学校及其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对大学生的微博空间进行即时跟踪和监管,对于发送和传播不良或有害信息的行为要坚决查处。这样,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又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网络观。

二是弘扬网络道德,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优化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状况,就必须从思想上做起,必须将网络道德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建设中来,大力弘扬道德主旋律,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巨大声势[13]。

三是开设网络文化选修课。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学校的责任就不仅限于教会大学生如何上网,如何使用计算机,还在于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网络世界里,要引导学生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增强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世界的虚实真伪,不迷失方向。

四是利用大学生的自治组织,强化网络使用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近年来,高校的学生组织社团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而且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及教育者应当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和管理作用,以增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自律性。

[1]张华勤.论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功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1-53.

[2]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抗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2.

[3]胡悦,阳莉.微博手段差异对粉丝偶像选择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5-99.

[4]靳婕,吴满意.校园博客中的知识价值链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2-126.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7.

[6]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8.

[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8.

[8]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05.

[9]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9.

[10]赵振祥,刘毅.微博救助行动的舆论动员结构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12.

[11]林兰芬,李伟梁.博客圈:成人继续教育的网络新平台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37.

[12]王丹,伍安春.论辅导员博客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6-89.

[13]周刚.微博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9-92.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新大学生之歌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