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经鼻持续与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对比观察

2013-06-23何君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间歇气道通气

何君英

(湖南省桂阳县妇幼保健院,湖南 桂阳 4244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经鼻持续与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对比观察

何君英

(湖南省桂阳县妇幼保健院,湖南 桂阳 424400)

目的 分析比较临床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期内收治的 4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并随机分为 A、B两组,给予 A组患儿实施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给予 B 组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情况、氧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 A 组患儿治疗成功率为 82.61%,明显高于 B 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 63.64%(P < 0.05);经过治疗后 A 组患儿的动脉氧分压及氧合情况与 B 组患儿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 临床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儿肺部氧合情况、缩短治疗时间,且该种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萎陷,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该疾病是一种主要发病于早产儿的严重疾病,病死率极高。近年来伴随着新生儿呼吸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虽然使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大幅度降低,但这种机械性通气方式常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便需要对需要实施气管插管通气的新生儿实施非侵入性的无创伤性机械通气,尽可能的避免机械通气造成的损伤[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是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模式,它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基础上实施间歇正压通气的模式,已在国外应用多年。为深入研究上述两种呼吸支持模式的疗效区别,我院就近期内收治的4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了对比治疗,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间共计收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5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15例,患儿平均胎龄35.8周、平均体质量1.73kg、平均年龄17.8h、出生5min的Apgar平均评分为(8.72±1.29)分。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符合临床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出生后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气呻吟、三凹征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患儿两肺呈现为“白肺”表现;所有患儿均排除了先天畸形及感染。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23例患儿实施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给予B组22例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患儿实施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选用Drager Babylog 8000型呼吸机,为患儿采用鼻罩连接,调节吸气峰压至15~20cmH2O、呼吸末压至4~6cmH2O、吸入氧浓度则根据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调节至90%~95%、范围控制在0.25~0.6之间。B组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使用的呼吸机、连接方式及初调参数与A组相同,但吸气峰压不予调节。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根据血气分析进行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1.3 临床观察及疗效

观察记录A、B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及氧合指数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的时间及并发症产生情况,此外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成功率。成功标准: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撤除呼吸支持治疗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儿表示治疗成功,反之表示治疗失败。

表1 A、B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及氧合情况对比情况(χ—±s)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均数以(χ—±s)表示,检验方式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治疗后,A组患儿成功治疗19例,成功率为82.61%,B组患儿成功治疗14例,成功率为63.6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A组成功治疗的19例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为(54.12± 11.98)小时,相比B组14例成功治疗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71.31± 27.79)h,具有明显优势(P<0.05);A、B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A、B两组患儿治疗后在动脉氧分压及氧合情况方面比较,A组患儿具有明显优势(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不足而引起的进行性呼吸窘迫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因素,该疾病是临床儿科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患病患儿临床表现以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为主。以往该疾病的发生的主要对象为早产儿,但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剖宫产因素导致的足月儿及近足月儿的发病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升高[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虽然使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机械通气后所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声门下狭窄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导致患儿的预后不良又是临床工作的难重点。因此应用无创伤性的呼吸支持,避免气管插管为患儿带来的严重并发症是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关键[3]。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无创呼吸支持治疗的方式,该种方式可以帮助存在自主呼吸的患儿在呼吸周期内气道保持一定的扩张性,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损耗。但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部分患儿在应用了该种方式进行治疗后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进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进行治疗[4]。为进一步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使用,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了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这种治疗形式,此种治疗方式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定频率的间歇正压,而这种间歇正压可传导至下呼吸道,有效地增加了患儿肺部的潮气量及每分钟的通气量。此外该种治疗方式所增加的压力可刺激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在提高了患儿气道内平均压力、肺容量及支持肺泡的扩张来达到增加气体交换的作用。因此相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形式,该种方式的呼吸支持作用更加明显。此次我院对45例患儿实施了上述两种无创呼吸支持治疗,结果显示,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A组23例患儿成功治疗19例,而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B组22例患儿仅成功治疗了14例,A组患儿明显高于B组患儿。此外在动脉氧分压及氧合情况两方面比较,A组患儿也同样明显优于B组患儿,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极为相似,因此可以说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这种治疗形式对改善患儿氧合情况及降低机械通气的使用更加具有优势[5]。

综上所述,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相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该种方式的应用也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因此我院认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式。

[1]史源,李华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9):669-671.

[2]李禄全,余加林,王家蓉,等.建立影响新生儿肺出血危险因素量化评分体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5):1473-1477.

[3]Ban calari E,C laure N.N on- invas ive ven t ilation of the preterm in fant[J].E arly H um Dev, 2008,84(12):815-819.

[4]Morley CJ,Davis PG,Doyle LW,et al.Nasal CPAP or intubationat birth for very preterm infants [J].N Engl J Med,2008,358(7):700-708.

[5]史源,唐仕芳,沈洁,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6(4):494-498.

R722.12

:B

:1671-8194(2013)08-0170-02

猜你喜欢

间歇气道通气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