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2013-06-10韦泽洋沭阳县委党史工委江苏沭阳223600

档案与建设 2013年9期
关键词:华中根据地抗日

韦泽洋(沭阳县委党史工委,江苏沭阳,223600)

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北至陇海铁路、西达汉水、东临黄海、南起富春江,横跨苏、皖、豫、鄂、浙五省,包括苏中、苏北、苏南、淮南、淮北、皖江、豫鄂边、浙东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25.3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3420余万。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华中鲁艺烈士纪念碑

一、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创作

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突出标志就是文学创作。抗战期间许多作家和文学青年不顾环境艰苦,从沦陷区、大后方甚至从国外,聚集到华中抗日根据地,拿起笔杆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独特的抗战文化,为打击敌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地的小说创作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为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较少,作者大多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农村的教师、知识青年。小说创作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直接描写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部队官兵的生活。如《把“三八”式枪夺过来》《友军的营长》《溧武路上的故事》,就是直接描写抗战的作品。也有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作品,如小说《纠纷》等。作品紧紧围绕抗战,展现在抗战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鼓舞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士气。

根据地的文学作品中,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诗歌与小说相比,表现形式比较灵活,且较为短小,报纸杂志能刊登,也能写在板报上、写在墙上,便于在各种场合进行朗诵,传播的面广,速度也快。作者大多数是专业文艺工作者,新诗占多数。也有是根据地的军队和地方领导干部的佳作。抗战早期的诗歌作品有《捧血者》《生命线》《八月的皖南》《收获的季节》《女兵》《在进军中》《三年了,皖南》。有的作品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有的作品昂扬奋发,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抗战时期陈毅写下大量的抗战诗歌,如《闻八路军大捷》《兴国旅舍》《卫岗初战》《过洪泽湖》《泗宿道中》等。

根据地的散文创作数量相当大,相对于小说、诗歌而言,散文的表现形式较为灵活,各类报刊都非常欢迎。不仅有专业的创作人员,一些报刊的通讯员也拿起了笔来写散文,军队和地方的党政干部也加入散文写作的行列,在抗战中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陈毅写于1939年4月的一组散文《江南抗战之春》,就是反映根据地抗战情况的优秀作品。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以后,由于根据地创办了许多报刊,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作品大量涌现,优秀的散文作品也越来越多。根据地还开展“新四军一日”征文活动,鼓励大家进行散文创作,对推动根据地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地的散文创作,由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创作人员的积极努力,创作出了大量的散文精品。

根据地建立初期,刘少奇、陈毅就提出要重视儿童教育的问题。根据地的党政领导和文化界人士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儿童出版物和儿童文学作品,甚至亲自动手写作。张爱萍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一直不忘给《儿童生活》杂志赶写长篇连载的《苏维埃儿童的故事》。一些作家创作出许多为抗战服务的儿童文学,如儿童诗《我们明白》《小人做小事》《弟弟的眼泪》《麦穗黄》等,还有儿歌《新儿童》《戽鱼歌》等,小说有《四万五千里旅行记》《小英雄》《王小鬼》等。儿童文学的作者们十分注意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以充分发挥作品揭露日伪、歌颂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教育作用,培养孩子们爱憎分明的正义感。

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创作

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的工作就是戏剧创作,新四军的文艺活动主要就是戏剧。根据地军队的领导和地方各级党组织都非常重视戏剧工作。从新四军建立初期到抗战结束,对戏剧创作都抓得很认真,并充分利用戏剧这一形式向部队和地方广大的人民群众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形成统一抗日的氛围。

戏剧剧本创作的题材是以直接反映战争为主,同时也讲究多样性,反映面较为广阔。既有对日伪残暴本性的无情揭露,又有对顽固派妥协投降、反共反人民罪行的揭露和批判;既有反映新四军指战员英勇作战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剧目,又有反映根据地人民群众生产、支前、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作品;既有历史剧,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的剧目。这一时期的剧目有《一家人》《最后一计》《母亲》《人财两空》《一年间》《繁昌之战》《最后的命令》《两肩仇恨》《照减不误》等。其中《两肩仇恨》反映的是1941年皖南事变中的一个故事。《照减不误》是淮海戏,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斗争史实,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历史剧目有《李闯王》《甲申记》《九宫山》,用历史教育人民。

根据地的军队首长和地方党政干部都大力支持演出活动,充分发挥革命戏剧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广大的演职人员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尽量多演戏,演好戏。演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庆典演出。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七一等节日,进行慰问演出。如1939年7月1日中午,日军10多架飞机轰炸新四军军部驻地云岭、中村等地,晚上庆“七一”演出照样进行。二是深入乡村演出。根据地的广大演职人员根据广大群众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演出的场地一般都是村庄的打谷场或野外的空地上,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搭个简易戏台,为群众演出文艺节目。三是到前沿阵地演出。广大文艺工作者有时由于斗争的需要,还到抗战前线去演出,即使有敌情,只要能演完尽量演完,满足抗战部队官兵的需要。

根据地建立初期,文艺演出是由专业人员负责。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不断巩固,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根据地的军队领导和地方党政干部对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非常重视,在根据地专业文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也参与到文艺创作活动中来。1943年冬,中共中央华中局作出决定: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向广大群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发动抗日根据地的农村设立农村业余剧团,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由于根据地的领导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戏剧创作活动迅速开展起来,农村的民间艺人和业余剧团自己动手编剧本,自编自演,且群众喜闻乐见。各地还根据领导的要求,训练农村文艺骨干,举行演出比赛,把根据地农村的文艺演出搞得轰轰烈烈,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军队和地方的关怀和支持下,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长江、淮河两岸的民间艺人相结合,将高雅音乐与民间小调融合起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充分运用音乐作品唤起民众,扬我军威,打击敌人,歌颂胜利,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战斗。

新四军军部建立后,广大指战员就有创作一首军歌的愿望和要求。1939年3月,陈毅根据部队官兵的要求创作了新四军军歌的歌词初稿。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主持下,对歌词的初稿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5月间,陈毅根据部队官兵讨论的意见,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经过几个月的讨论、修改,《新四军军歌》于1939年7月诞生,很快在全军和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流传开来。

根据地创作的揭露和打击敌人的歌曲有《流浪者之歌》《渡长江》《怒吼吧,长江》《中华民族好儿女》等。这些歌曲从不同侧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控诉侵略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的滔天罪行,号召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根据地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有一部分歌颂胜利的作品,如《胜利而归》《繁昌之战》《打个胜仗哈哈哈》等,充满了欢乐氛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庆祝胜利的喜悦心情。

用歌曲来抒发豪情,展示军威,鼓舞斗志,是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地军队和地方的党政领导都注重创作歌颂军威的歌曲。这类歌曲有《勇敢队》《跟着连长杀强盗》《我们的岗位在前哨》《欢迎新兵歌》《刺枪歌》《轻骑队》《革命的家庭》等,都是反映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军旅生活,抒发广大官兵的豪情壮志,鼓舞军队勇敢战斗的歌曲,在根据地广为流行。还有一类歌曲就是工农商学兵、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界人民群众抒发豪情的歌曲,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强决心,庆祝胜利的欢乐心情,反映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走向胜利的喜悦。

根据地军事、政权、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反映根据地建设的歌曲可以说到处流行,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根据地的歌曲创作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反映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和政权、文化建设的作品,有《插秧谣》《收获》《四季风车歌》《大红花》《夏征曲》等;反映支前的作品,有《送才郎》《白菜心》《当兵把仇报》《参军谣》《一把铁锹》《送公粮歌》《担架队之歌》等;反映军民鱼水关系的作品,有《优待抗属歌》《拥军歌》《军民本是一家人》等;反映保卫根据地的作品,有《武装保粮》《保卫我们伟大的胜利》《自卫歌》《淮南,我们的家乡》等。这些歌曲从不同方面歌颂根据地各项建设所取得的成绩,鼓动力和感召力都很强。

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创作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创作获得快速发展。1938年初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不久,一些进步美术工作者以美术为武器,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运用宣传画这一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是根据地美术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广大美术工作者每到一处,就利用墙画、大幅布画、传单画等绘画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墙画是宣传画的主要形式之一。行军时,绘画组与打前站的尖兵一起走在大军的前头,边行军边作画,只要有墙可以利用,就绘上墙画,用简明的画面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战救国十大纲领等内容。墙画比较醒目,宣传效果很好。大幅布画是宣传画的又一重要形式。将宣传画内容画在一幅较大的白布上,每到一处就挂出去宣传,转移时收起来带走,可以重复使用,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如《屠场》《打鬼子,保家乡》《为了正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抗日宣传作用。华中抗日根据地还利用传单画和油印画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如1942年初的油画《抗战八仙》《闹元宵》《警世文》等,大力宣传抗日,用以瓦解敌军士气。

根据地漫画、连环画等各种绘画作品变成木刻,能印成美术宣传品,广为散发,宣传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反映根据地新面貌。如作品《田间》作于1942年,描写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田野的情景,表现了根据地农村的新面貌,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创作木刻连环画,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战活动,勇于支前,搞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把根据地的干部、民兵和群众的沉着、机智、勇敢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根据地,漫画是常用的美术形式之一。根据地的领导大力支持漫画创作。漫画作品以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鲜明的形象,通俗顺口的语言,赞颂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活动的感人事迹,宣传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等内容,增强根据地广大军民投入抗战的信心。速写也是根据地运用较多的美术形式。根据地的部队、机关、学校等单位一般都没有照相机,美术工作者便以画笔代替照相机,为抗战场面画像,刻成木刻上机印刷,真实生动,更有说服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根据地的广大农民文化程度都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广大美术工作者就承担起大量的应用美术工作,为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广大美术工作者为根据地刻印钞票,印制臂章,绘制幻灯片,制纪念碑雕塑,制作领袖像,创作舞台布景,给识字课本配画,为老百姓画年画等。应用美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都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应用美术作品的宣传教育作用,根据地普遍办了美术刊物,宣传应用美术作品。此外,摄影也是应用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和地方的领导以及广大美术工作者摄制许多珍贵的照片,汇集了大量的摄影资料,反映了根据地火热的斗争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抗战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根据地军队和地方干部的领导。他们对根据地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项文化事业切实抓紧抓细抓实,使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根据地的军队和地方领导认真贯彻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在根据地大力宣传党的文化政策和毛泽东的《讲话》,在思想上注重引导。新四军的领导人对加强文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刘少奇发表了《苏北文化协会的任务》,陈毅发表了《关于文化运动的意见》,李一氓发表了《“五四”论根据地的文化》等重要文章,对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根据地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关键因素是在根据地组建文化机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形成了体系支撑,做到有组织机构,有文化队伍。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分院中设戏剧系、音乐系,此后戏剧运动在根据地广泛开展起来。在淮南、淮北、苏北等地都成立了剧社,也有叫文工团、宣教队等。新四军军部有文化总队加强领导,抓好根据地的文学创作、音乐创作、戏剧创作,着力培训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人才。

根据地的艺术教育目的是为了教育培养大批抗日文化人才,以满足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地的文化艺术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由于抗战等方面的原因,一般学制都比较短,通过培训的学员都明确了每一场演出、每一件作品,都是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与党的领导重视、创造良好的氛围是分不开的。新四军领导人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为重视争取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投入敌后抗日斗争,在政治上予以关心,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遇到困难和问题,军队和地方的领导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文艺宣传活动排忧解难,解决文艺宣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根据地重要的战役、战斗较多,经济困难,物质条件很差,造成文艺工作者生活困难。对此,军队和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生活中的吃、住、穿及生活日用品都给予照顾,从生活上支持他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

猜你喜欢

华中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