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何”的隐现极性特征

2013-06-10

外国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陈述句梯级先验

蒋 勇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1.引言

我们发现“任何”与其它负极词不同,它具有隐现极性特征,有时它显现出负极词的特征,不能出现于肯定陈述句,只能出现于否定陈述句、条件句、疑问句等句法语境中,有时它又隐匿极性特征,可以自由地出现于肯定陈述句和否定陈述句。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解释为何说话人要在某些语境中使用“任何”一词,指出“任何”除了要求句法语境满足其任选语义外,还要求它必须用于叙述先验累计概率极低的事件,说话人利用事件参与者的选项域的大小与事件发生的先验累计概率构成的函数映射关系,用扩域手法启动事件的先验累计概率,从而实现增强命题的信息度的目的。

2.“任何”的隐现极性特征

极性词也称极性敏感词。所谓极性是指命题情态的肯定和否定极向。极性敏感性是自然语言的词汇所具有的规约性。极性词分为正极词和负极词。Haspelmath(1993,1997)通过调查发现全世界大部分语言的疑问词语都可用作不定代词,表示虚指和任指义,且大都具有极性敏感性特征(Huang,1982;Cheng,1991;Li,1992;Lin,1998)。“任何”是由表示任选意义的“任”与疑问不定词“何”构成,只能表示任指意义,不能表示虚指意义,且具有隐现极性特征:当它用于指类句如例(1)a,b、或然情态句如例(2)a,b等内涵语境时无极性特征,可以自由地出现在肯定和否定陈述句中。

(1)a.我说,任何人都喜欢漂亮的脸蛋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戴厚英,《人啊人》)

b.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更不会鼓励孩子的谎言。

(人民网,2012/7/27)

(2)a.我们只是想要个有门窗,有阳光的卧室,我们能做出任何妥协。

(人民网,2008/1/22)

b.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核实,目前还不能做出任何解释。

(人民网,2012/10/29)

当“任何”用于表示事物的存在或用于叙述已完成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时,它具有负极性特征,可用于否定陈述句,不可用于肯定陈述句(“*”标在括弧前,表示括弧内的成分不可缺少,括弧和标号为本文所加)。

(3)那也只是寂寞男女的一时冲动罢了,跟感情*(没)有没有任何关系。

(人民网,2012/11/16)

(4)与以上几家视频企业不同,PPS网络电视尽管频传并购“绯闻”,却*(没有)与任何同行达成密切合作。

(人民网,2012/11/1)

(5)在持续开展的煤销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中,*(没有)发生任何违规事件。

(人民网,2012/10/17)

其他允准“任何”的成分和感应语境大致包括:“没有人”、“很少”、隐含否定意义的谓词(如“否认”、“拒绝”、“避免”)、“都”、“也”、名词短语的限定成分、某些介宾结构(如“在……之前”)、否定提升句、条件句、比较句、疑问句等。篇幅所限,仅以部分下向蕴含语境中的“任何”为例。

(6)*(没)有人下过任何一种结论,我们现在不是正在调查吗。

(电影《冬至》)

(7)a.面对卡伦这样一个病例,贝尔医生除了诱导之外,很少有任何过分举动。

(人民网,2009/5/25)

b.*这个医生时常有任何过分举动。

(8)a.不过,记者昨日致电向李泽楷求证,对方以英文短讯回复,否认与任何台湾媒体公司洽谈。

(人民网,2012/9/6)

b.*他承认与任何台湾媒体公司洽谈。

“任何”大致对应于英语的“any”。Klima(1964)指出“any”可被否定陈述句、隐含否定意义的谓词、条件句、疑问句等句法语境允准,他把这些允准语境统称为“感应语境”(affective contexts),但他未给它下定义。Ladusaw(1979)归纳出这些感应语境共同的语义逻辑特征,即下向蕴含(downward entailing)的特性,认为负极词必须在句子的逻辑形式层面处于下向蕴含算子的辖域内才合法。下向蕴涵算子具有颠倒蕴涵关系的逻辑属性,准许从母集的情况衍推子集的情况,即对于任何X和Y,当XY时,f(Y)f(X)。典型的下向蕴含算子包括“没有”、“没有人”等显性否定词语和否定提升句,也包括暗含部分否定意义的量化短语,如“很少”、“只”。于是,不需要单独为表示部分否定意义的量化短语假定一个深层否定成分就能概括几乎所有的负极词的允准成分和语境共有的语义逻辑特征。下例(9)-(12)中的黑体部分能颠倒“去年一月(去年)”的蕴涵关系。

(9)他去年没有去过北京(他去年一月没有去过北京)

(10)去年没有人去过北京(去年一月没有人去过北京)

(11)他去年很少去北京(他去年一月很少去北京)

(12)他否认他去年去过北京(他否认他去年一月去过北京)

由于不同的负极词所要求的允准语境不同,于是荷兰格罗宁根学派(Zwarts,1996;van der Wouden,1997;Hoeksema,2000;Giannakidou,1998,2001,2006)提出了单调递减等级论,他们用德·摩根反演律来细化下向蕴含语境。然而,他们至今仍纠缠于验证某些允准成分的下向蕴含特征(Hoeksema,2010;Giannakidou,2010;Giannakidou & Cheng,2006;Condoravdi,2010;Jger,2010),用具有种属关系的词语代换下向蕴含算子辖域内的负极词,从不用含有负极词的命题去直接说明推理过程,这与话语理解者实际的语用推理过程相去甚远,因为尽管某些负极词的允准成分具有下向蕴含的语义逻辑性质,话语理解者未必只有通过下向蕴含推理才能理解语句和判断语句的合适性。因此,下向蕴含论和单调递减等级论的研究最终无法说明允准成分的语义逻辑特征与负极词本身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有何联系,只是给某些负极词的允准成分的语义逻辑特征贴上了一个统一的标签而已。我们承认负极词的允准与它们所启动的推理相关,但这种推理应是在语用层面上进行的,它依赖于命题内容和语境信息,而非仅仅依赖于允准成分的单调逻辑属性。我们用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和空间映射论来解决允准关系问题。

3.梯级逻辑

3.1 基于量值的梯级逻辑

Ducrot(1973)最先把梯级逻辑引入语言学的研究,提出了用于阐释说服力的梯级模型(scalar model)。Fauconnier(1975)、Fillmore,Kay & O’Connor(1988)、Horn(1989),Israel(1998,2001,2011)等发展了梯级模型。梯级模型最基本的特征是根据两个命题之间信息的相对力度(relative strength)(Fillmore,et al.,1988:527),从信息度较强的命题衍推信息度较弱的命题。然而,Ducrot和Israel等人提出的梯级模型都尚未处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计算梯级命题的信息量?只有解决了该问题才能比较梯级命题之间的相对信息力度,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信息蕴涵关系和判断极性词与命题极向(肯定和否定)的组合是否合适。Fauconnier(1975)、Kadmon & Landman(1993)、Krifka(1995),Israel(1998,2001,2011)等都认为极性词是用来加强或减弱命题的信息度。既然是这样,就应当把信息论引入到极性词的研究中。我们从自信息的计算公式找到了计算和比较含有极性词的命题的信息量的方法。

3.2 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

信息能消除不确定性(McEliece,2002:19),因此Shannon(1948)把信息定义为关于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不确定性的表征。一个随机事件发生某一结果后所带来的信息量被称为“自信息”(self-information)。信息论用事件的先验概率来描述事件的不确定度。若信源输出的随机事件是X,其出现概率为 P(X)(P(X)取值于[0,1]),那么它的自信息量被定义为:I(X)= -logP(X)。自信息的单位取决于对数所选的底,如果取以2为底,则所得的自信息的单位为比特(bit)。当采用以2为底的对数时,为了书写的简洁,把底数2略去不写。I(X)是P(X)的单调递减函数:概率愈大,自信息愈小。例如:当P=0时,I=∞(比特);当P=1/4 时,I=2(比特);当 P=1/2 时,I=1(比特);当P=1时,I=0(比特)。概率大的事件不确定性小,容易预测,它发生后所提供的信息量小。概率小的事件不确定性大,难于预测,它发生后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当P=1时,说明这是一个必然性、确定性事件,它发生后不能解除任何不确定性,其自信息为零,只不过是传递了冗余信息。

此外,概率较小的事件不仅具有较大的自信息,而且能够提供较大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帮助解除概率较大的同类事件的不确定性。互信息表示当一个事件发生后另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变化。例如,乌云翻滚预示降雨,前者能增大后者出现的概率,减少后者的不确定性,因此前者能为后者提供互信息。当人们无法直接得到某事件的信息时,往往通过其他相关事件获得该事件的信息。例如,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考试的先验概率小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如果知道前者都通过了考试,则可推知后者也有可能通过了考试,因此前者不仅能提供较大的自信息,而且能提供关于后者的互信息。同样地,也可以从成绩较好的同学没有通过考试推知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有可能没有通过考试。于是,我们提出依据常识的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规则:

(A)如果先验概率较大的事件不发生,则在同等条件下,先验概率较小的同类事件也有可能不发生。

推论(A1)如果先验概率最大的事件都不发生,则在同等条件下,所有其他概率的同类事件也有可能不发生。

(B)如果先验概率较小的事件都发生了,则在同等条件下,先验概率较大的同类事件也有可能发生。

推论(B1)如果先验概率最小的事件都发生了,则在同等条件下,所有其他概率的同类事件也有可能发生。

4.“任何”被允准的理据

4.1 “任何”的扩域作用

Kadmon&Landman(1993)指出英语的“any”具有扩大其所修饰的普通名词的选项域的功能,能把边界的、例外的成员也纳入域中。我们也可以从扩域的视角来观察“任何”的语用效果。

(13)蛇要咬人。

这个时候众人才一哄而上,用绳子捆持刀人。有妇女把小女孩抱在怀里安抚。更多的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悄悄站在离牛黄丸较远的地方,默默注视着他钓鱼。

(14)任何蛇儿都要咬人。

例(13)是一个指类句,它描述了蛇的普遍特征,并且容许反例的存在,即使某些蛇不咬人或有时不咬人,命题也成立。而例(14)能排除所有的例外,它把“要咬人”的属性分配给域中所有的选项,由此扩大了域中具有这一属性的选项的数量。扩域会带来信息的增益,因为人们可以从宽域的陈述衍推窄域的陈述,如从“任何蛇儿都要咬人”可以推导出“有些蛇儿要咬人”。因此,当“任何”在局部的核心辖域能增强命题的信息度时,即宽域的陈述的信息蕴涵窄域的陈述的信息时,它才能被允准。扩域效果和增强信息度的限制条件部分地影响了“任何”的语境分布特征。

我们可以两个角度来观察“任何”增强命题的信息度的功能。一是比较解除不确定性选项的数量。宽域的陈述解除的不确定性选项的数量大于窄域的陈述,因此宽域的陈述的信息蕴含窄域的陈述的信息。二是比较联合自信息,联合自信息表示联合事件x和y所传递的信息,它的计算公式是:I(xy)=I(x)+I(y)=-logP(xy)=-logP(x)-logP(y)。如果把联合事件xy视为一个单一事件,那么联合自信息的含义与自信息的含义相同。假定窄域包含20个不确定性选项,解除每个不确定性选项能传递1比特的自信息量,于是窄域的陈述能传递20比特的联合自信息;假定宽域包含30个不确定性选项,解除每个不确定性选项也能传递1比特的自信息量,于是宽域的陈述就能传递30比特的联合自信息,因此,宽域的联合自信息大于和蕴含窄域的联合自信息。然而,这两种度量信息的方法不大符合信息论计算信息的原理,信息论要求用事件发生的先验概率来计算信息量。我们需要把Kadmon&Landman(1993)提出的扩域论提升到信息论的理论高度以揭示人们真实的语感。

4.2 域与事件的先验累计概率之间的空间映射关系

欲求命题所述事件或状态的自信息,首先要求事件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先验概率。Kay(1990:82ff)(又见Israel 2001:320)反对用信息论中的先验概率来计算命题的信息量,其理由是人们无法给命题所述事件或状态分配准确的概率。我们认为空间映射论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空间映射是指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去激活或间接指代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它用于描述人们的联想和推理过程(Fauconnier,1985/1994,1997)。Fauconnier把空间映射分为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s)、语用函数映射(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和图式映射(schema mappings)。我们在他的分类的基础上增添单调函数映射(monotonic functional mappings)这一类,并用它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给命题所述之事分配概率和进行梯级推理的。

要计算事件在某一区间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应计算在这个区间所有可能取值的概率之和,即先验累计概率。随着事件参与者范围的扩大,事件发生的先验累计概率增大。例如,购买彩票的数量越多,号码的范围越广,中奖的先验累计概率越大。因此域的宽广度和事件的先验累计概率存在单调函数映射关系。域的大小与例外事件(即与命题所述之事相反的事件)出现的先验累计概率构成单调递加函数关系,说话人可以利用这一关系,用扩域的方法去暗示所述之事是概率极低之事,突出事件具有出人意料和令人惊讶的特点。

(15)MACDUFF Not in the legions

Of horrid hell can come a devil more damn’d

(Shakespeare,Macbeth,Act IV Scene III)

译文:踏遍地狱也找不出一个比麦克白更万恶不赦的魔鬼。

(朱生豪译)

Macduff把比麦克白更可恶的魔头出现的范围从人间扩大到冥界。查找的范围越广,越有可能找到比麦克白更可恶的魔头,说话人用扩域的方法来增加例外事件出现的先验累计概率,反衬麦克白凶恶的程度。根据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推理规则中的推论(A1),如果踏遍地狱也找不出一个比麦克白凶狠的魔鬼,则在人间更不可能找到比他更凶残的暴君。

4.3 对“任何”的允准语境的统一解释

“任何”也是通过扩域来突出例外事件出现的先验累计概率极大,衬托命题所叙之事出现的先验累计概率极小。凡是含有“任何”的命题所表达的事情都是属于令人惊讶的事情,都能传递极大的自信息和互信息,即命题具有最大的信息蕴含力度。“任何”在语境中被允准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选择限制条件:句义不与“任何”表达的任选语义相冲突。

(B)概率条件:命题必须表达先验累计概率极小之事。

先看“任何”隐匿极性特征的语境。例(1)a,b和(2)a,b都满足“任何”使用的两个条件。首先从选择限制条件来看,它们都是内涵性语句,即是用来描述事物的特征而不是用来指称具体事物的语句,这样的肯定和否定陈述句都能满足“任何”对任选的要求。其次,我们可从命题被证伪的风险的角度来观察这些含有“任何”的命题所表达的事情的先验累计概率。在论辩语境中,如果说话人使用了“任何”,其对手(听话人)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足以证伪说话人的命题。例(1a)中的说话人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并不要求听话人验证全世界所有的人,而是允许他任取一位来加以验证。被考察者的范围越广,越有可能找到不好色的人,命题被证伪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在否定命题中,例外事件就是用肯定命题表达的事件,例(1b)中的例外事件就是有人喜欢和鼓励自己的孩子说谎。被考察的对象的范围越广,越有可能出现有人喜欢和鼓励自己的孩子说谎的事例,故例(1b)也叙述了先验累计概率极低的事情。同样地,例(2a)中的例外事件是我们不能做出某种妥协,例(2b)中的例外事件是能做出某种解释,它们出现的先验累计概率都因为选项域的扩大而被提升到最大值,从而暗示命题所表达的事件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命题具有最大的信息蕴含力度。如果说话人不使用“任何”一词,就可默认例外的存在,就能降低命题被证伪的风险。但如果含有“任何”的命题一旦能得到证实,就能使命题具有极大的信息蕴含力度和说服力。“任何”在论辩中的使用体现了说话人以极大的风险来换取极大的信息收益的博弈策略,说话人以敢于冒风险的态度来显示他自己对某种看法的自信。诚然,“任何”不是仅用于论辩语境,但我们可从中管窥扩域与概率、信息力度、强调语气之间的对应关系。于是,我们可用概率极低的事件传递的互信息蕴含所有其他概率的同类事件传递的自信息来说明宽域的信息蕴含窄域的信息的道理。

再看“任何”显现极性特征的语境。首先从选择限制条件来看,“任何”不能用于具有存在封闭(existential closure)性的肯定陈述句。在例(3)中,当用肯定陈述句表示某种关系的存在时,由于它表达的关系是有定的,阻碍了任选的自由,故语句不允准“任何”。当用肯定陈述句表示已完成的事件或过去发生的事件时,由于事件是情节性(episodic)的,即是已然的事件,事件所涉及的参与者是确定的和固定的,不允许任选,故“任何”不能出现在此类句法语境中,如例(4)、(5)中的肯定陈述。在例(8b)中,由于在意念空间中所指对象是确定的,故也不允许任选,语句也不合适。而例(4)、(5)中的否定陈述和例(8a)隐含的否定意义(即不承认)能够打开存在封闭,表示无论对方选择哪一个选项,域中都不存在这样的选项,它们允许任选,故语句是合法的。

其次,从概率条件来看,说话人用“任何”来扩充选项域以增加例外事件出现的先验累计概率,用反衬的方法来突出命题所述之事的概率极低,使命题传递梯级含义。仅从句法或逻辑形式的表征层面而不从修辞动因的层面解释感应语境能够允准负极词的原因是远不够的。我们认为可用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对说话人使用“任何”的修辞动因做出统一的解释。在例(3)中,假定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寂寞男女一时的性冲动与感情有关系。随着关系的种类的增多,性冲动越有可能与感情产生某种联系,因此肯定陈述表达了概率极大的事情,命题几乎重复了人们根据概率的常识就能推断的事情,故它传递的信息量极低,与说话人的强调意图不和谐。在例(4)中,假定同行共有20个,设平均每一个同行与它达成密切合作的先验概率为0.05,则平均每一个同行与它没有达成密切合作的先验概率为0.95。所调查的同行的数量和与之达成密切合作的先验累计概率具有单调递加函数关系,即随着同行的数量的增多,有同行与之达成密切合作的先验累计概率增大,则没有同行与之达成密切合作的先验累计概率随之降低,反之亦然。因此,在命题框架“没有与x个同行达成密切合作”中,随着同行的数量的增多,否定命题传递的自信息增大,如下图1中所示(横轴代表同行的数量,纵轴代表否定命题传递的自信息量):

图1 俱乐部的数量与否定命题的自信息的函数关系

图1 显示同行的数量与否定命题的自信息量构成单调递加函数关系。“没有与任何同行达成密切合作”意味着把最有可能与之达成密切合作的同行也排除在外,命题总共排除了20个同行,于是命题否定了先验累计概率(为0.641514078)最大的事件,传递了最大的自信息,即 I=- log1 -0.641514078=1.480011629(比特)。又根据基于概率的梯级推理规则中的推论(A1),否定宽域中概率极大的事件则也否定窄域中所有概率较小的同类事件。在例(5)中,违规事件包括的种类越多,事件发生的先验累计概率越大。在例(6)中,结论包括的种类越多,越可能有人下过结论。因此例(5)和(6)中的否定命题也同样否定了先验累计概率极大的事件。根据伯努利大数定律,当试验次数愈来愈大时,频率会愈来愈接近概率,换言之,如果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在例(7)中,被调查的行为的范围越广,越有可能发现贝尔医生的过分举动,则他的过分举动出现的频率也越高。例(7b)表达的内容与人们的频率期待相一致,符合行为的范围与过分举动出现的频率的单调递加函数关系,描述了概率极大的事件,违背了“任何”是用来表达概率极小事件的原理,故语句不合适。而例(7a)与人们的频率期待相对立,叙述了概率极小的事件,可根据基于概率的梯级推理规则中的推论(B1)推知:如果在宽域中都很少有过分举动,则在窄域中也很少有过分举动。例(8a)代表暗含否定意义的谓词对“任何”的允准,例中的李泽楷实际上否认了相对概率最大的事件,可推知他其他相对概率较小的所有同类事件也会予以否认。

5.结语

“任何”不是严格的负极词,它的隐现极性特征不仅与它本身的任选义相关,而且与事件发生的先验累计概率相关。当“任何”用于内涵语境(如指类句和或然情态句等)时不显现极性特征,可以自由地出现在肯定和否定陈述句中。当“任何”用于存在封闭性的指称语境(表示事物的存在或叙述已完成的事件、过去发生的事件)时,它显现出负极词的特征,不可用于肯定陈述句,只可用于允准负极词的感应语境(如否定陈述句、暗含否定意义的语句、表部分否定意义的语句、条件句、比较句、疑问句等)中。本文引入信息论中的“自信息”和“互信息”的概念,提出了基于概率的梯级逻辑。事件参与者的选项域与例外事件发生的先验累计概率构成单调递加函数关系,说话人利用“任何”的扩域功能,启动单调函数关系,暗示含有“任何”的命题表达的是概率极小的事件,以引导听话人从概率极小的事件衍推所有其他概率的同类事件,传递梯级含义。当“任何”用于内涵语境时,肯定和否定陈述句都能表达概率极小的事件。当“任何”用于存在封闭性的指称语境时,下向蕴涵算子(如“没有”、“没有人”、“很少”等)能配合它表达概率极小或较小的事件,如果移除这些成分或把语句变成肯定陈述句,含有“任何”的语句有的就会表达概率极大的事件,无法实现“任何”的强调功能,有的就会指代既有的存在物或具体事件中的事物,无法满足“任何”对任选变量的语义要求,语句就会成为病句。从信息论的角度能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句法(句型结构)、语义(即“任何”的任选义)、语用(即“任何”引导梯级含义和加强信息度的功能)和认知(这里指基于概率的梯级推理)这四个平面在限制“任何”的语境分布特征时的协同作用。其它词语如“从来”、“始终”、“迟迟”、“迄今”、“还”、“已经”等的隐现极性特征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1]Cheng,L.- S.Lisa.On the Typology of WH - Questions[D],PhD dissertation,MIT,1991.

[2]Condoravdi,Cleo.NPI Licensing in Temporal Clauses[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2010(28):877-910.

[3]Ducrot,O.La Preuve et le Dire[M].Paris:Maison Mame,1973.

[4]Fauconnier,G.Polarity and the Scale Principle[J].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75(11):188-199.

[5]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MA/London:MIT Press,1985.

[6]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7]Fillmore,C.J.,Kay,P.& M.C.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J].Language,1988(64):501 -538.

[8]Giannakidou,Anastasia.Polarity Sensitivity as(non)Veridical Dependenc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9]Giannakidou,Anastasia.The Meaning of Free Choice[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1(24):659-735.

[10]Giannakidou,Anastasia.Only,Emotive Factive Verbs,and the Dual Nature of Polarity Dependency[J].Language,2006(82-3):575-603.

[11]Giannakidou,Anastasia.The Dynamics of Change in Dutch Enig:From Nonveridicality to Strong Negative Polarity[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2010(28):861-875.

[12]Giannakidou,Anastasia & Lisa Cheng.Definiteness,Polarity,and the Role of Wh-morphology in Free Choice[J].Journal of Semantics,2006(23):135 -183.

[13]Haspelmath,Martin.Indefinite Pronou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997.

[14]Hoeksema.Jack.Negative Polarity Items:Triggering,Scope,and C-Command[C]//Horn,Laurence& Yasuhiko Kato.Negation and Polarity:Syntac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15 -146.

[15]Hoeksema,J.Dutch ENIG:From Nonveridicality to Downward Entailment[J].Natural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y,2010(28):837-859.

[16]Horn,L.R.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7]Huang,C.T.James.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PhD dissertation,MIT,1982.

[18]Israel,M.The Rhetoric of Grammar:Scalar Reasoning and Polarity Sensitivity[D].PhD dissertation.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8.

[19]Israel,M.Minimizers,Maximizers,and the Rhetoric of Scalar Reasoning[J].Journal of Semantics,2001(18 -4):297-331.

[20]Israel,M.The Grammar of Polarity:Pragmatics,Sensitivity,and the Logic of Scal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21]Jger,Agnes.Anything is Nothing is Something:On the Diachrony of Polarity Types of Indefinites[J].Natural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y,2010(28):787-822.

[22]Kadmon,N.& F.Landman.Any[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93(16):353 -422.

[23]Kay,Paul.Even [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90(13):59-111.

[24]Klima,Edward.Negation in English[C]//Fodor,J.A.& J.J.Katz.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NJ: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64:246 -323.

[25]Krifka,Manfred.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Polarity Items in Assertion[J].Linguistic Analysis,1995(15):209-257.

[26]Ladusaw,W.A.Polarity Sensitivity as Inherent Scope Relations[D].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79.

[27]Li,Yen-hui Audrey.Indefinite Wh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2(1 - 2):125-155.

[28]Lin,Jo-wang.On Existential Polarity Wh-phrases 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8(7):219-255.

[29]McEliece,R.J.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nd Co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0]Shannon,C.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379 -423,623-656.

[31]van der Wouden,Ton.Negative Contexts.Collocation,Polarity and Multiple Neg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32]Zwarts,Frans.A Hierarchy of Negative Expressions[C]//Wansing,H.Negation:A Notion in Focus.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1996:169 -194.

猜你喜欢

陈述句梯级先验
一种新型自动扶梯梯级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自动扶梯梯级翻转处异响的分析及改进措施
自动扶梯的梯级斜行原因分析及调整方法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基于无噪图像块先验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梯级水电站多目标联合经济运行初探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基于自适应块组割先验的噪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针对明亮区域的自适应全局暗原色先验去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