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贡献

2013-06-08邵夏龙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邓小平马克思主义

邵夏龙

摘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03-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精炼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晦涩变为通俗易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党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巨大关系,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从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

坚持理论创新,勇于探索,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1]14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2]9。所以,只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了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主体。邓小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创立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了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的理论资源。这无疑是邓小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最重要贡献。

二、强调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前提首先必须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要一直坚持。其次,对于马克思主义要怎样理解。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借坚持马克思主义之名,行教条主义之实。第二种,借推行“大众化”之名,行偏离、抛弃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之实。为了预防、反对这两种倾向,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3]171。正像这句话所表达的那样,邓小平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主要功绩和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三大方面。

首先,邓小平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3]114。1979年,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3]173,这就从更高的层面上确认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次,邓小平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反对思想僵化、教条主义。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否则非犯错误不可”[3]67,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针对一定的具体问题提出的。因此,不能拘泥于马列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个别判断,陷入教条主义。

第三,邓小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两大历史贡献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在拨乱反正、纠正“左” 倾的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怎样正确对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邓小平以战略家的卓识和政治家的远见,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上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内国际的很大政治问题。

邓小平始终尊敬毛泽东、重视毛泽东的历史贡献,他曾说过,我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教导出来的”[3]149,“从许多方面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他在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强调,“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3]344。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既反对了因为毛泽东晚年错误而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又反对了不愿意实事求是承认毛泽东晚年错误并且借尊重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而继续这种“左”倾错误的错误倾向。《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胜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只有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坚实的基础、正确的方向和可靠的保证。邓小平以他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了正确的前提。

三、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邓小平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他的很多讲话都提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相结合的必要性,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体现

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3]368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在亿万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贯彻、经受检验,并且创新、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只有千百万的人学会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我们认为我们的责任在于大力帮助群众立即做这件事情,而不是从书本上或讲课中学习这一点”[4]139。由此可见,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具有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品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人民大众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以,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382,就是倡导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反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玄奥化,以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

另外,邓小平多次谈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群众、武装全党:“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112,“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153

邓小平认为,只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四、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总结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理论在群众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一直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他一系列著作或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将群众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将服务群众当成社会主义的目标。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群众是理论创新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炼经验,上升为政策和路线,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四川农民率先搞起来的,对此,邓小平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广大农村得以普遍建立起来。乡镇企业这一新事物由中国农民首创,在它刚刚萌芽之时,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5]238,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正如邓小平在1988 年9 月会见外宾时所说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他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5]272。在对党的十四大报告送审稿提意见时,邓小平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要集体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6]1350,这就是明确地指出群众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2.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归宿

邓小平认识到,“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7]41。在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最高的追求。这表现在他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改革得失的标准以及将追求人民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

邓小平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8]10。因此,他始终用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标准。他曾经告诫全党:“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5]355。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衡量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372。这更是邓小平重视人民利益的表现。

邓小平在思考总结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128。“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128,“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5]255,“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要发展生产力,贫困不等于马克思主义”[9]210。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明确地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本质结合起来。

总之,邓小平能够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人民群众,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

五、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正确思想路线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邓小平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3]143。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邓小平的一个新的概括。邓小平说:“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5]118,“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3]118。邓小平屡次强调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他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关于什么是思想解放,邓小平提出:“我们讲思想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279。邓小平并且警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原话,“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143。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导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因此,邓小平才能做到“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不丢老祖宗又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话,这是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极为可贵的理论风格”[10]25。

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提倡解放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正确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在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真正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理论财富和精神支持,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从邓小平的探索与实践中汲取宝贵的经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十五大以来重要的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王玉如.马恩列斯论党性党风党纪[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田 苗)

猜你喜欢

大众化邓小平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