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实证分析

2013-06-06李永捷钟钰

四川劳动保障 2013年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三产业成都市

■李永捷 钟钰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水平又是由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所决定的,其中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需求水平;而经济发展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容量。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成都市近年从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就业率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在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探索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提高城乡就业率的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从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正向关系

——从业人员数量反映劳动力需求水平。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需求水平。从数量关系上讲,劳动力需求与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是紧密联系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力需求扩大,反映在人口上的变化就是从业人员的增加,从业人员的持续增加则反映了劳动力需求持续扩大的基本态势。反之,如劳动力需求萎缩,也将从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直接表现出来。从全市近十年来城乡从业人员数量的发展现状来看,2001年至2010年,全市从业人员从575.8万,增加到了752.7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50.77%上升到53.59%。但前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又各有不同: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年均50.61%;2010年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达 到5551.33亿元,从 业 人 员 比 重 为年 均54.32%,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口数量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十年间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表现为明显的正向关系,即: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需求的增加,表现为从业人员数量的刚性扩张。

那么未来一段时期的从业人口发展趋势如何?根据《成都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将达到1260万。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户籍人口比测算,2015年和2020年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1570万人和1755万人。由此可以测算出,2015年从业人口规模(即劳动力需求数量)将达到850万人左右;2020年则保持在1000万人左右。

——经济增长提高了劳动力需求容量。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就业弹性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成都市2001-2010年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数据显示:十年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1986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速为13.3%,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1,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速为14.4%,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27,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27个百分点。

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同向性,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但GDP的高速增长并不等于就业的同步增长。如上海等沿海城市,近年的经济增长走上了靠资本和技术投入带动,而不是靠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发展阶段,出现就业弹性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承接西部产业转移的成都市,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同时,仍然表现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性,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容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如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未来10年该市的劳动力需求容量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12%左右。综合前十年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可预测出该市2015年的劳动力需求在842-852万人之间,2020年在943-965万人之间。根据这个测算,将更加确定:在未来五年和十年,成都市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将带来就业机会的稳步增加,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需求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求总量将基本保持平衡。

城镇化发展进程有效提升城市就业率水平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它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区域逐步演变为城市地域,城镇数量不断增加。推动城镇化进程对于扩大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成都市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户口政策调整,加速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3.72%提高到了2010年的65.51%,10年平均增长1.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高于全国数49.7%,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如美国的82.3%),还有很大的差距。

城镇化的实质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该市城镇从业人员规模从2000年的186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434万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其城镇就业相对城镇化水平的就业弹性系数为4.41。这意味着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镇就业增加4.41%。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提高城镇化水平与提高就业率存在密切的良性互动关系,城镇化发展进程有效提升了城乡就业率水平。

假定2011-2020年全市城镇就业相对城镇化水平的就业弹性与前十年相同,全市城镇化水平仍然保持1.18%平均增幅,到2015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将 接 近628万 人,2020年 约 为883万人。如果城镇化水平保持2%的增幅,到2015年城镇从业人员将达到662万人,2020年为1001万人。另外,根据《成都市人口转变及劳动力供给研究报告》中的预测,15-64岁的城镇人口到2015年将接近900万人;到2020年将会保持在1050万人左右。可见,今后十年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加速的进程中,随着人口转变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无论是全市总体的劳动力供需,还是城镇劳动力的供需都会从总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良性互动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不再显著,大量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分工细化、资源配置优化的必然结果。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变化情况。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成都市近十年来三大产业的产值比变化趋势总体较为缓慢,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变化较为明显。“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由2000年的10.1%下降到7.5%。“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由2006年的7.0%下降到5.1%;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从2000年的36.5%上升 到2010年的44.7%;第三产业的产业比一直保持在49%-55%左右,变化较平缓。随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上升,第一产业产值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是总的发展趋势。但是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比为57.3%,广州市在60%以上,而西方发达国家通常能达80%以上。相比而言,该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效益和吸纳就业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大产业的就业比变化情况。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对于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在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就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后形成就业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的局面。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数量有所上升,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实现产业间就业结构的方向还有相当的差距。过去十年,该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4.9%下降到了2010年的20.3%,第三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28.6%上升到46.5%,虽然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但是低于沿海部分城市。与世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5%,第三产业比重在65%-80%的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三产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力日益增强。据调查统计,十年间,该市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1.0408,反映出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但就业减少的“挤出”效应,农村劳动力持续地转移;第二产业为0.3024,保持着一定的就业增长的潜力;第三产业为0.6173,是第二产业的两倍多,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尚有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十年来的数据显示:第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起伏式上升,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总体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反映了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被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取代的现状,产业结构深入调整正在有力促进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内江市人社就业部门最近在内江武警部队驻地举办了“退役军人就业双选会“,为2012年度约600名退役士兵解读劳动就业知识,提供就业岗位,有40余名退役武警现场与企业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本刊通讯员

以建设“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奋斗目标的成都市,需要构建符合经济最优发展需要的就业结构,要彻底解决就业结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问题,未来十年的就业结构应朝着适应产业发展的目标前进。参照上海市2005年以产业划分的就业比数据作为测算标准,预测到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将达到477万人和320万人,相对2010年分别上升126万人和70万人;到2020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将达到533万人和358万人。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幅最为明显,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空间尤为突出。

结 语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改革十年,成都市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和促进城乡就业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化率得到显著提升,2010年达到65.51%,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年均增加8.82%,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未来五到十年,成都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将保持平衡,但在就业结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尤其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尚需挖掘。全市就业服务工作,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就业扶持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步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结构。

成都市作为1400万人口的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到就业增长因素。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尤其要重点加快和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积极扶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与当地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发展潜力相适应,能够持续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三产业成都市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