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6-05樊秀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黄连素附子结肠

樊秀红

慢性腹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病因复杂, 病程长, 反复发作,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不能尽早治愈, 很有可能引发胃肠道本身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尽管抗生素及各种止泻药能够使某些感染性腹泻有一定疗效, 但对各种非感染性腹泻, 各种止泻药及抗生素的疗效令人不是很满意, 且存在复发率高、不易根治、服药时间长、易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等问题。近一年以来, 笔者用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并与单用黄连素和单用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医院普内科就诊慢性腹泻患者90例, 男52例, 女38例。年龄20~60岁之间。病例纳入标准:①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②大便次数≥3次/d, 且大便性状改变;③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随诊。病例排除标准:①经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断为肠道肿瘤、肠结核、肠道寄生虫病等;②患者还患其他疾病影响本药治疗的, 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③近三天服用微生态制剂、止泻药或抗生素的;④年老体弱病情危重大量脓血便引起的严重贫血。所有患者均进行便常规,便培养, 电子结肠镜检查。

1.2 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30例, 各组性别、年龄及疗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组, 口服黄连素0.3 g, 3次/d, 附子理中丸1丸(大蜜丸), 3次/d ;单用黄连素组, 口服黄连素0.3 g, 3次/d;单用附子理中丸组, 口服附子理中丸1丸(大蜜丸), 3次/d。三组治疗前3 d和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治疗慢性腹泻的相关药物, 治疗期间, 饮食应有节制, 忌食肥甘厚味、 过于油腻饮食, 忌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认定标准 第1、3、5、7、9、11、14天分别记录腹胀、腹痛、腹泻、粪便性状和排便频率的变化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腹泻缓解与否的主要指标以12 h未排便或者连续两次的排便正常来判定, 详细记录下患者腹泻缓解时间。

1.4 疗效评估 治疗两周后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 具体为:①显效:大便次数1~2次/d, 大便成形, 无脓血, 常规检查正常, 腹部不适或腹痛、腹胀等伴随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大便次数3~4次/d, 大便外观基本正常, 为成形软便, 大便常规有时有红、白细胞, 有时有腹部不适、腹痛等伴随症状出现;③无效:大便次数仍为5次以上每天, 粪便不成形, 呈稀薄状或水样, 或含未消化食物、脂肪甚至脓血。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评价疗效应用卡方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总有效率分别是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组93.3%、单用黄连素组66.7%、单用附子理中丸组70.0%。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P<0.05), 单用黄连素组和单用附子理中丸组比较, 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没有发现明显药物毒副反应。

表1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n)

3 讨论

慢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导致慢性腹泻原因很多, 感染、消化不良、不洁食物、胃酸过少或缺乏, 胃切除术后内容物流入肠腔等均可引起腹泻。其他如慢性胰腺炎、肠道乳糖酶缺乏、肠黏膜本身的病变, 也可因吸收能力减退引起腹泻。慢性腹泻病程往往比较长, 有的几年, 有的甚至几十年,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情趣和质量。传统观念及治疗方面对慢性腹泻往往采用抗生素和止泻治疗, 虽近期疗效确切, 但长期使用可导致细菌耐药等诸多弊端。有研究表明, 慢性腹泻和肠道菌群失调可互为因果。所以对慢性腹泻患者不应盲目运用抗生素, 因为抗生素可消灭敏感的具有屏障, 拮抗外袭菌作用的有益细菌, 加重菌群失调, 并且抗生素可引起真菌感染, 加重腹泻[1], 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berberine, Ber), 为黄连的主要成分,是从科毛茛科黄连属植物根状茎中提取的一种异喹类生物碱, 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医使用黄连治疗腹泻性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在肠道感染和炎症方面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专家们研究发现, Ber能明显抑制豚鼠结肠平滑肌细胞膜表面钙离子激活钾通道的开放, 这间接证实Ber能抑制结肠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 从而影响结肠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3], 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解腹痛的作用。同时, 患者肠内的容物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对延长时间, 这样就更有利于肠内容物的充分消化吸收, 最终目的是治疗慢性腹泻。

附子理中丸是由制附子、党参 、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的传统中成药方剂, 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具有温阳散寒, 健脾益气, 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寒邪伤到脾胃或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 手足发冷的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可明显增强胃张力及胃蠕动, 加快胃排空, 还有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此外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本研究观察了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型的疗效, 结果显示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的显效率为73.3%, 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单用黄连素组和单用附子理中丸, 而且本组资料还表明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对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单用黄连素和附子理中丸组, 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黄连素联合附子理中丸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 存在着协同作用, 有利于调节肠道炎症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两者在治疗上总有效率及对腹泻的缓解时间明显优于任意单一药物。此外,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1] 宗晔, 赵海英, 梁晓梅,等.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临床内科杂志, 2006, 23(2): 89-90.

[2] 陈浩, 林李淼, 郑君杰.黄连素联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中医学结合临床, 2008,2(8):7-8.

[3] 陈明锴, 罗和生, 余保平,等.黄连素对结肠平滑肌细胞膜钙激活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20(6):632-635.

猜你喜欢

黄连素附子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
黄连素非中药 儿童应慎用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一药多用黄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