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SWOT分析*

2013-06-04冯方祥陈宝瑞朱伟峰王道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年2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绿色食品

冯方祥,陈宝瑞,,3,朱伟峰,王道龙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2.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81;3.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GDP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过程往往是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过程[1]。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状况,以致于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等方面指标呈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奇迹要想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得以保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是高储蓄率下的产能持续增长与内需的相对不足[2]。过去依靠外需补充内需的思路基本走到了头,比较现实的方案是,开展一场长达十年的绿色产业革命,通过对现有产能进行更新改造,既不让新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分扩张,又消化一部分储蓄,带动内需的上升。假如中国一半的产能进行绿色改造,就意味着至少占GDP100%的巨大投资规模。绿色产业革命不仅能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更能让中国在环保问题上发挥表率作用,从而使中国发展模式在世界上完全站稳脚跟。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3],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绿色食品[4-5]、绿色农业[6]、农产品质量安全[7-8]、清洁生产[9]和生态工业园建设[10]等方面。

SWOT分析框架是安德鲁斯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的。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SWOT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态势分析方法,它将与所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整列举,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10],找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关键因素,科学制定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目前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行业研究和区域研究。

呼伦贝尔市立足“美丽与发展双赢”发展战略,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发展与监管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取得成绩如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总量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58个,有机食品产品82个,无公害农产品128个,地理标志产品13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始起步,在扎兰屯市、莫旗、阿荣旗、海拉尔垦区创建了37.79万hm2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全市现有36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7家、呼伦贝尔市级10家,2010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6.97亿元,比2009年增长30.1%。

呼伦贝尔作为新兴经济体,在绿色产业的发展方面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绿色产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总量不足,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详细分析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区域布局,将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发展。

1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区位优势明显

呼伦贝尔地处我国东北部,是全国地域面积最大的城市,发展空间巨大。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交通十分便利,一边是贯通中俄蒙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另一边是东北和环渤海制造业发达的能源矿产资源需求区,占据得天独厚的有利区位,境内资源与境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必将使呼伦贝尔市成为东北以至国家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基地。

1.2 自然资源丰富

呼伦贝尔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绿色宝库,具备发展生态农牧林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海拉尔盆地、得尔布干成矿带和大兴安岭成矿带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有色金属、贵金属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9类65种,矿产地500多处。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 000亿t,石油预测储量8~10亿t。地表水资源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73%,煤水组合条件好,非常适于发展煤电、煤化工等大型能源重化工产业。

1.3 政策环境宽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将“生态文明”首次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同时也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更科学的要求。

1.4 旅游资源多样

呼伦贝尔拥有草原、森林、湖泊、古迹、沙地、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广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咬、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为绿色产业造就了市场,把发展绿色产业同呼伦贝尔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对农民增加收入和当地经济发展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1.5 绿色食品组织机构健全

呼伦贝尔市设立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省级相关机构平行。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大连、长春、西安、宁波、青岛、漳州和呼伦贝尔拥有省级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或称绿色食品办公室),其中,上述前5个城市均为副部级的计划单列市,只有漳州市与呼伦贝尔市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地级市。呼伦贝尔市目前拥有专兼职绿色食品工作人员44人,其中绿色食品检查员8人、标志监管员30人。加强了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通过培训,76名企业人员成为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2008~2010年,呼伦贝尔市连续三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绿色食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受到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表彰,呼伦贝尔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在全国地级市位居前列。

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 产业结构单一

呼伦贝尔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分成3个主体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的产业构成均相对单一,东部农业3旗 (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中部林业4旗 (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鄂伦春自治旗)由于林业产业的衰退,还未完成产业转型,较为贫困。牧业四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主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主体功能区之间产业组成界限明显,单一的产业经济格局必然成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2.2 人才队伍薄弱

从呼伦贝尔现实的人口素质状况来看,由于人口的过速增长,必将导致人均资源的相对紧张,生存、生活质量的下降,也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事实上,人力资本缺乏是制约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呼伦贝尔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后两种人才的缺乏更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的主要问题之所在。从根本上讲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最缺的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3.1 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

西部大开发若干新政策即将实施,新的西部大开发十年政策在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将出台新的优惠政策。振兴东北地区一系列新举措,呼伦贝尔作为国家大型煤电化基地已经列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必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和更为广阔而可靠的市场空间。同时,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3个旗市进入试点范围,将有力推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融入东北与东北地区合作的加深,更有利于改善发展条件与开展区域合作,有力推动全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即将出台,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有利于呼伦贝尔把国家的扶持政策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俄合作纲要》全面实施,将有力促进呼伦贝尔市发展中俄蒙区域合作,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家《大小兴安岭规划》将全面实施,将全面促进林区经济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力度保护生态、多措并举改善民生、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呼伦贝尔市9个旗市区被列入规划实施范围,占全市总面积70%,惠及全市人口80%,全市若干生态建设、经济转型、体制改革、社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规划之中,将为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新重大生机与活力。

3.2 经济发展态势向好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长期向好。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家经济企稳回升。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国内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外部经济繁荣带来的强大市场需求有力地带动了呼伦贝尔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旺盛的需求,无疑对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为资源优势的发挥创造持续有利的条件。呼伦贝尔市能源资源富集,资源性产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我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呼伦贝尔市经济随之将保持较快发展。

从全区环境看,自治区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有明显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壮大,发展基础较为牢固,已经具备了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内蒙古具有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资源优势、空间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新能源领域,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源资源居全国第二位。新材料领域,稀土资源丰富,稀土新材料的科研、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自治区的快速发展为呼伦贝尔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全市环境看,蓄势待发局面已经形成。“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一批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和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设和竣工,产业基础、发展环境与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场活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呼伦贝尔市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

3.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呼伦贝尔市绿色产品开发走在了全区和全国的前列,全市已有48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获得标志认证的产品数量占全区的1/2,占全国的1/20,地区级获标数量居全国第一,并获国内国外多种奖项,绿色产品总产值已占全市总产值的3.8%。目前已经建立了绿色产品山野菜基地、大豆及其系列产品基地、淡水鱼及其系列产品基地、乳制品基地、牛羊肉基地、野生浆果基地及其系列产品基地、饲草基地、小杂粮基地等8个绿色产品基地。重点培育的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呼伦贝尔牛肉、羊肉、大鹅、白鱼、鲤鱼、小麦、大豆、油菜籽、马铃薯、黑木耳等产品均实现产业化运作,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4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4.1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年,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呼伦贝尔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状况严重受损,生态功能极度衰退和丧失,碳源汇功能发生逆转,影响国土生态安全和国家气候外交;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50%-70%,直接影响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进而危及边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4.2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由于绿色产业形成的产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产品高20%~30%,所以极易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冒充绿色食品,谋取非法利润,破坏绿色产品的形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产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产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赖。

5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5.1 发展思路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根本,加快实施“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服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呼伦贝尔市实际出发,搞好几个结合:必须把开发绿色产业同生态建设,环保等各项工作一起规划、部署;必须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必须同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必须同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相结合。

5.2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前提,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步伐。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步伐,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设治理措施,统筹抓好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矿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开展大规模的治沙行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绿色发展。

6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及其发展方向

着眼于整个呼伦贝尔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草原、森林、农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为原则,以呼伦贝尔草原为核心主体,以山地林业为呼伦贝尔草原经济紧密关联区,整个呼伦贝尔生态经济分区包括三区一带:即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山地森林生态型特色产业区、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和滨洲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 (见图1)。

图1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布局图

6.1 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

该区即呼伦贝尔草原区,位于呼伦贝尔西部,包括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满洲里二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面积约10.5万km2,占呼伦贝尔总面积的41.5%,人口76万多,约占呼伦贝尔总人口的28%。

区域特点:(1)以高平原为主,地面波状起伏,东部边缘和西部边境为低山丘陵,高平原中有三条稳定的大沙带和零星沙丘。(2)大陆性气候明显,气温低,年均气温-3~0℃,降水量少,年均降雨量不足300~500mm,且年季间分布不均,光照充足,季风大。(3)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广泛,区域内分布有两大湖泊和属于额尔古纳河水系的7条河流,但水资源分布不均。(4)天然草原面积大,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主体,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多,以优良的禾本科、豆科牧草为主,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产量高。(5)呼伦贝尔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产值占呼伦贝尔畜牧业产值的1∕2,主要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牧草生产,畜牧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比较高。(6)以草原民族风情、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发展方向: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合理配置草地资源以及确定畜牧承载能力,切实减轻草地资源畜牧业压力,确保草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大部分不具备放牧条件的草地资源全面封育,对部分资源条件较好、适宜开发的草地资源,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在适度增加放牧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草地产值和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以奶牛业、肉牛肉羊业、草业为主体的草原生态型绿色产业,积极探索空间布局小、经济增量大、科技含量高的集约高效型草原经济发展模式。

6.2 山地森林生态型特色产业区

该区位于呼伦贝尔中部,大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包括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牙克石市,面积约10.8万km2,占呼伦贝尔总面积的42.7%,人口约9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3%。

区域特点:(1)以大兴安岭中低山地为主,少为丘陵,海拔400~1 700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两侧为部分林缘地带。(2)山地主体气候寒冷,属于寒温带湿润性气候,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岭西属寒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岭东属温凉带湿润性气候。年均气温-6~0℃,年均降雨量400~500mm,无霜期80~110天。(3)土壤肥沃但土层较薄,土壤主要是棕色针叶林土,岭西为灰色森林土和黑钙土,岭东为暗棕壤和黑土,除山地土层较薄外,山谷及河谷、丘陵地带土层较厚,腐殖质含量高,适于林木生产。(4)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森林,而且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经济动植物,各种野生果品达30余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中草药有120多种,观赏植物50多种,可食性植物近40种 (包括天然木耳、猴头、蘑菇等高档食用菌),以及野生动物近400种,为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发展方向:大兴安岭山地森林为嫩江流域上中游、额尔古纳河流域中游、海拉尔河流域上游等许多重要流域、水系水源涵养林区,要在全区范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正确处理好国家天然林和地方天然林的保护和建设,加强统一规划和监督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恢复林缘失地,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在较大程度上稳定增长。在注重山地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林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把林区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林区、林缘特色经济上,实现林区经济由主要以林产品为重点向非林产业、非林产品转移,大力发展林区 (缘)草地畜牧业、中药材业、特种养殖业和食用菌等绿色产业和绿色食品,促进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6.3 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

该区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向松嫩江平原的过渡带,包括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东部农区和鄂伦春东南部部分地区,面积约4万km2,占呼伦贝尔总面积的15.8%,人口100多万,约占呼伦贝尔总人口的39%。

区域特点:(1)以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为主,地面起伏,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为低山丘陵,东南部为河谷平原。(2)温暖半湿润气候,气温较高,年均气温1~2℃,降水量较多,年均降雨量400mm以上,无霜期长,平均120天,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适宜农牧业生产发展。(3)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区域内分布有近20条属于嫩江水系的河流,兴修的水利设施为发展农牧业灌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4)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土壤类型多为暗棕壤、黑土和暗色草甸土,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速效养分充足,肥力水平高,生产潜力大。(5)呼伦贝尔重要的种植业生产区及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粮、豆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甜菜、蔬菜等。(6)土地集中连片,家庭农场和国营农场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为发展种植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发展方向:本区为农、牧、林交错发展区,必须坚持以林护农、以农促牧、以牧养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道路,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为有效途径,确立农区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集约持续高效的农区综合经济、在稳定提升农林牧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品种调新、质量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促进和推动整个呼伦贝尔经济的发展。

6.4 滨洲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

城郊型绿色产业发展带沿滨洲铁路从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全长530km,是呼伦贝尔重要的经济干线。人口约125万,占呼伦贝尔总人口数的45.5%。

区域特点:(1)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四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1.6亿元,占呼伦贝尔国内生产总值的42.6%。包括交通、电力、通讯在内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技术、人才优势相对比较明显。(2)城市经济发展各具特色,海拉尔为呼伦贝尔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扎兰屯市作为呼伦贝尔东南部的重要商业门户和交通枢纽,既是呼伦贝尔的商业批发中心,也是呼伦贝尔农副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满洲里市地处中俄蒙三国边界,是欧亚大陆的桥头堡,也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牙克石市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中心城市和林区木材运输的交通枢纽,林产品加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3)以铁路交通为纽带,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各具特色的草原生态游,草原风光游、森林风光游、冰雪风光游、冰雪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口岸边境游等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极,滨洲铁路沿线绿色产业带要以满洲里市、海拉尔市、牙克石市和扎兰屯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极,形成以四个城市为中心、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在不断强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发展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扩散效应,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实施“北开南联”发展战略,通过四个经济区资金、技术、人才的相互流动,拉动滨洲铁路沿线绿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呼伦贝尔经济的发展。

7 结论

绿色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是呼伦贝尔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重要途径。从分析中可知,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具有资源丰富、政策宽松和组织健全等优势,但绿色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机遇与威胁并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区域布局,阐明重点发展方向,是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曾健民.论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江汉论坛,2002,10:39~41

[2]李稻葵.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绿色产业革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6:31~33

[3]王卫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商业时代 (理论版),2004,24:58~59

[4]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8~13

[5]周绪宝,欧阳喜辉,郝建强,等.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17~22

[6]严立冬,邓远建,张陈蕊.三峡库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0,9:53~57

[7]李启平.低碳农业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3:145~150

[8]钟秀明.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5:27~32

[9]梁龙,王大鹏,吴文良,等.基于低碳农业的清洁生产与生态补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6:98~102

[10]刘飞,穆献中.北京市建设生态工业园的SWOT分析.循环经济,2011,5:15~18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绿色食品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丰收会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什么是绿色食品
闫锡聪
游唱在呼伦贝尔的脊背上
她是孩子们的“好家长”:记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嘎查关工委主任乔玉芳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