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在电工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2013-05-28张加文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电工学建构主义学习者

张加文

一、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背景分析

现在的技工学校的情况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难管、厌学。

电工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技校学生,电工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且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不足,对电工实践也会产生畏惧心理。

面对上述两大问题,虽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取了许多方法,如:认真钻研教材,耐心细致地讲解知识要点,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讲评,但收效甚微。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仍过分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向、多种形式的互动作用和效能,加上千遍一律的灌输方法,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大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学习效率极低。为了交差,抄袭别人作业,依样画瓢,不求甚解。长此以往,造成知识的脱节,积重难返,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放弃学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学科认知目标也不能完成。所以技工学校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迫在眉睫,其改革意义更为重大,这是我们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一个动因。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念

1988年,夏尔(Shall)曾提出建构主义,1998年,Roben-Jan Simons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应具备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两个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具有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特征。概括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是基于真实环境的、积极的学习

学习者处在一定复杂的、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是目标指引下知识建构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原有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为复杂的信息。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可进行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建构主义在电工学中的应用

将学生对电工基本知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为前提,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法"以达到主动建构知识。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设计

1、确定课程目标

教学设计的理论有多种,然而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理论都强调了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这里,主要从如下几个角度界定课程目标。

(1)作为教师为什么要开设这个课程,为什么要教授这些学习内容。

(2)作为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课程,即阐述这个课程对学生的意义所在。 (3)学完课程后学生应获取那些知识,形成那些技能,并能够迁移到那些领域,

2、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

目标一旦确立后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然后将目前现有的内容和素材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在这时内容的选取是可以丰富多变的,例如参考书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视角也可以多元等等。但内容组织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所确定目标相一致。

3、对内容进行分析

对现有内容进行分析,以思考组织内容的方式。首先,要分析在已经与目标整合后的学习内容中,哪些内容是学习者可以通过发现式能够学习的。其次,要分析学习内容中,哪些内容虽然是与课程目标不直接相吻合,但是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成分。

4、设身处地,站在学习者角度上思考学习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电工学课程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时作为教师就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不断进行修正完善。尽可能多的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相关学习资源。向他们提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学习资料、工具、Internet网址或书籍名称,每个成员根据问题自己选定学习方法、工具、材料等,搜寻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分析,验证和处理。

(二)电工学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式教学: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以"一只开关控制一盏灯"教学内容为例。电灯照明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电灯不亮等故障,有时需要增装一盏电灯,这就是笔者设计一只开关控制一盏灯的意义所在。其目的:主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电路的组成,各个器件的结构、作用,并学会安装和检测。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

1、进入情境

电工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绝大部分教学内容都缺乏趣味,一般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兴趣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还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上好一堂数学课的"瓶颈"。要处理好这个"瓶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精心设置一个好的情境,从电工学枯燥的外表里面挖掘出它的美丽和趣味来,向学生开启一扇知识铺垫,激发动机和思维导向的大门。

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必须适宜于当时的课堂环境和特定的教学气氛,要成为连接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的桥梁。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和学习资料进人角色,进行探索学习。

2、独立探索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对电源、开关、电光源的概念理解,然后要他们自己整理各器件的种类、符号,分析其作用、工作原理,归纳接线规则。再动手操作实践,运用万用表知识探索电路通断情况。在探索的过程中我适时的提示学生,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3、协作学习

电工学的思维逻辑性强,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与创新的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地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将学生在独立探索中对知识、技能产生的不同理解、观点得以调整、补充。

4、 效果评价

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以不断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评价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评价学生时应坚持客观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全面实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它的教学理念、策略、设计、模式等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践中,它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总之,我们在电工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全体活动、全面活动、全程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电工学建构主义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电工学中常用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关于如何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浅谈《电工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