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主体课堂的构建

2013-05-28贾晓丽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情感

贾晓丽

数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一直为人所诟病。那么,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识之士进行了许多理论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教学中不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构建语文主体课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即唤醒人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也是主体自主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创造的前提。要唤起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基础,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处,才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才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其次,要以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接纳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等,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存疑、问疑的自觉意识,鼓励主动探索的精神。其中包括支持、鼓励、肯定、赞扬、欣赏等积极的环境气氛,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产生和不断强化。

第三,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揭示这些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本质、精神,揭示语文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联系,揭示语文与个人发展 (尤其是智力的开发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语文能力应是语文学科的特殊能力与学习该学科的智力活动及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统一体。具体说来,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主要是以拼读、识字、理解、表达能力为基础,听说读写能力与相应的思维品质的交互组合。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和思维都是语文的本质反映。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工具,思维脱离它所依托的外壳或载体是不会自行交流的,它必须借助物态化的语言来进行。同时,语言离开思维,也会失去其工具的作用。所以,人们在交流思想的时候,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着进行交流,两者密不可分。人们交流思想的过程,又具体表现为说写听读的过程,也就是在语言和思维的交互作用下信息转换的过程。

就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这四种能力互为前提。听、说是读、写的前提,读、写也是听、说的前提;听、读是说、写的前提,说、写也是听、读的前提。在听、说与读、写的关系上,听、说是口头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读、写是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各具特点。口头语言形象、生动、活泼,表达要求思维敏捷、灵活;书面语言简练、严谨、规范,表达要求思维严密、有条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共同构成语文能力系统,它们同等重要,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能力的交互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各种能力要素应协调发展,不应偏废。同时,我们还应坚持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思维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思维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发展的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全面、协调的发展。

主体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育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逆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个性特征,启发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三、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理性因素,也包括人的非理性因素。可以说,没有非理性因素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强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教育不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大凡在学习中进入了学习情境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作者本人及其思想感情的感染熏陶,从而受到启发,得到教育。教材中许多文章也是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说教,而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思考,从而使这些精神和价值得以认识、信服、内化和遵循。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有意识地用教学环境引导、刺激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诸如喜、怒、哀、乐、爱、憎、惧,骨肉情、友情以及理智感等。有的文章则通过语言美和自然美,给学生创造一种恬美、淡远、优雅、明朗、昂扬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意志力是人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突出的表现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可用来培养学生意志的内容很多,比如,有的课文展现了人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有的文章则显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有的文章则体现了人们的专注、抗挫折能力等。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主体课堂的构建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现实化道路。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情感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何谓“主体间性”
情感
台上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