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指导

2013-05-28师瑞香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数学

师瑞香

数学是理科教学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提高教学效率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巧设一个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开头,以趣启思,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学好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前,先安排这样的情景: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能说出它能被谁整除。开始,学生说出的只是两三位数,例如:28、268、97、45、351等,有的学生看教师脱口而出,就急于考住教师,数字越说越大,教师照样能很快的说出它能被哪个数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产生了向新知识冲击的强烈欲望。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说:“你们想知道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为这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又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同桌二人准备一个圆形厚纸板,一把米尺,一条细铁丝。上课后,我让学生用细铁丝在圆上绕一周,并量出圆的直径和一周细铁丝的长度。然后指定一名学生说出圆直径的长度,老师就能迅速说出一周细铁丝的长度。这样以来同学们对此感到非常新奇,正当学生求知心切时,我便告诉学生:“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比老师还神”。此时学生全神贯注,处于思维积极状态,于是学生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闸门就会畅开。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任意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大多数同学都能判断正确,问及根据时,大都是举例:如3乘以5等于15、2乘以7等于14。这是学生没有掌握判断问题的思维方法,后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学生举的两个质数看做a、b,积为c,c除了有约数1和c外,还有约数a和b,所以c为合数。显而易见,前者的思维属于“列举法”,而后者则为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前者远不如后者。总之,教师要注意把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潜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技能。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候,先板书一个比例式:80:2=200:5,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乘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会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一规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一规律?”这时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比例式,计算出它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乘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规律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实践中必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运用更灵活。 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放手让大家自主学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用纸做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分小组进行操作,通过小组的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算一算等,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建构起来。既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又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注重设疑释疑的技巧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设疑、质疑、释疑。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自主探究的源动力。学生心中有疑问,才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解除疑团,获得新知。有些学生是“无疑”,只凭书本上写的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只会“乱疑”,深入不下去。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失时机的导疑。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教学“分数除法”。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会很快做出:6/7÷2=6÷ 2/7=3/7(米),这时教师设问:“这样做起来很对也很简便,为什么法则中要乘以除数的倒数呢?”学生经教师引导,就由“无疑”到“有疑”了,有的学生问:“所有的分数除法都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而是出了下面两道题:6/7÷4=6÷4/7=……5/7÷2=5÷2/7=……这样就无法计算了,这时全班同学恍然大悟,整个过程学生经教师的引导就由“无疑”到“有疑”进而“释疑”。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五、注重课堂练习的训练指导

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新知,运用新知,形成技能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练习,包括再现知识的基本练习、内化知识的巩固练习、强化知识的技能训练、深化知识的智能训练。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与学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提高。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数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