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2013-05-27房桂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德育

房桂荣

[摘要]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如何将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是摆在当今初中教师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具体做法,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即开展生活化教学;第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全面渗透德育教育;第三要以浓郁的德育文化感染、熏陶学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德育 探究

20 世纪初,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后,陶行知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它改造成“生活即教育”,从而突出了教育的生活基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它是针对传统教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要求把开放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一、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思品教学丰富的道德源泉。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故而教育也就普遍存在。到处是生活, 即处处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世界瞬息万变的万物无时不在对他们产生着影响,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所遭受的困难境遇进行适时的价值引导,以促进其内在德性的自然生长;把生活中点滴的德育素材提升为行之可效的德育经验,并反作用于德育实践。

德育生活化是思品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各个阶段和层次,都有道德存在,道德可以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道德不能独立存在”,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品性,是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各种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那么,作为道德现象表现形式之一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说学校德育寓于学校所有的活动之中。教育工作乃是“人类一项杰出的道德事业”,学校所有教育者所从事的活动都具有道德的意义。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工作既是教学活动也是道德活动,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教育的意义或实施德育的功效,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或盛行的孤立的德育价值观,树立生活化的德育价值观,把德育寓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回归生活是思品教育的综合性的体现。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区、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近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因此,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社会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形态,努力使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不让学生的道德发展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条块所分裂。同时,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体验和感悟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要求,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增强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

二、探究生活教育,创新思品教育的实践

拓展“生活”之根,丰富道德之源。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如何让德育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德育增效的关键。首先,要求我们克服以往德育追求“高、大、全”的做法,从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品德做起,经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逐渐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如我校通过开展发扬传统美德,让孝心走进品德课堂;开展建设诚信校园活动,让诚信进校园;开展“一日常规”教育;开展节约一滴水,爱护一株花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焕然一新。其次,从日常情感教育入手,重视情感体验,是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教育领域都必须坚持的德育方法。如帮助父母干农活,体验父母的辛劳;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做一天值日班长”,体验常规管理的重要性等。第三,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资源优势,挖掘校本课程资源,让课内外德育有机结合。如我校通过对“课间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规范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受到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受到必要的道德教育。

转变观念,提高育人者素质。针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我们首先要让教师树立“生活处处皆德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的观念,作为教师不仅仅在课堂育人,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具有示范性,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次,通过强化和完善管理制度,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对教师考核、评比、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德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班级常规管理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教师文明礼仪规范》、《文明教师公约》等;第三,学校应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自觉地承担着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职责,无论是在校内外,还是课上课下,教师们心中都应装着德育,同时学校应定期召开全校德育研讨会,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还可以为教师定制德育教刊杂志,让教师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让所有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德育重要性、全员性的认识,又可以让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德育方法,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创新,确保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转变思维视角,调整德育思路,构建生活德育网络。学生每天都重复着“三点一线”(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单一生活,这三者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基础,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教会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社会规范及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等。学校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孩子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首先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新一轮课改在各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并且都明确地陈述了通过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如通过语文课、社会与生活课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熏陶,形成最基本的“礼、孝、节、义”的道德品质;通过数学课、自然课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咨询,树立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以浓郁的德育文化感染、熏陶学生

几年来,我校以“重道德需要;重道德内化;重道德实践;重道德养成”为德育理念,优美、和谐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用“行为文化规范人”。学校围绕“静、净、敬、竞”在学生中开展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楼底楼悬挂着“静”、“净”、“敬”、“竞”四个大型提示牌,同时,着力营建安全的、文明的、道德的氛围,时刻约束和引导全校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素养。二是用“走廊文化激励人”。学校在教学楼2-4楼楼道上悬挂着许多艺术的、人文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心理得到发展。三是用“楼厅文化陶冶人”。学校充分利用楼厅有效空间,设立了“温馨角”、“才艺角”、“读书角”。“温馨角”让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家长的沟通十分平和、自然;“才艺角”是张扬学生个性,展示学生特长的天地,定期展出学生的书画、手抄报、手工作品;“读书角”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四是用“班级文化约束人”。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学校一些班级在教室门上写有“I can…”、“No. 1”;图书角里设有“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倾心角”、“我想说”、“采蜜角”、“榜上有名”、“学生闪光点”、“竞争大舞台”等,用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来约束人、教育人。五是用“和谐文化塑造人”。学校用富有特色的走廊文化、行为文化、楼厅文化、班级文化,共同打造和谐教育的良好氛围,共同构建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身心得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几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收集、精选、整编了数千条充满育人理念的格言,编写了《学生礼仪常规》、《学生一日常规歌》,开辟“一周一赠言”等栏目,并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导向。学校德育要按照实践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生活的原则。把德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德育实践生活化;把德育和训练活动相结合,实现德育实践生动化;把德育和自主创造相结合,实现德育创新化,让学生乐中学,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上做“主人”,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开展求真务实的“管理自我”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做“伙伴”,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生活处处皆德育”,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把德育融入我们的思品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生活化的德育场所”是新时期、新课改探究的方向,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东省蒙阴县蒙城中学)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德育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