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单音形容词、副词等义项的增减考察——以口部、言部和目部为例

2013-05-1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词类量词

杨 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词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两千年来,各类词性的词义项的增减情况是什么样的?它们增减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哪些规律呢?

一、选词与历史分期

(一)选词

为了保证选材的客观性,我们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随机挑选了三个部首,即口部、言部和目部;每个部首依次整理出其前120个单音词,其中口部单音词的整理工作主要由笔者来做,言部单音词的整理工作主要由张文同学来做,目部单音词的整理工作主要由张玲玲同学来做。如果是多音词,只计其义项最多的一个读音,并在表中标出所选词的读音。

我们把360个单音词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再整理,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其中除名词、动词之外其他词类(共9种)义项的增减情况。其中形容词共计139个,副词17个,量词8个,象声词16个,助词10个,叹词6个,代词6个,介词9个,连词6个。

(二)历史分期

关于历史分期,本文主要参考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分为四个历史大段:上古期(商周秦汉)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3世纪;中古期(六朝唐宋)是公元4世纪到12世纪;近代期(元明清)是公元13世纪到20世纪;现代期是“五四”至今[1]41。

(三)义项的整理和归纳

上古、中古、近代的义项和解说依据《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电子版,现代的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工具书里包含的义项全部录入。上古没有义项,中间出现过一段时间,现代又消失了,则记为基本不变;上古有义项,中间出现过一段时间,现代又消失了,则记为消失。

二、统计结果

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各个词性的例子各举一个,见表1。

三、统计结果分析

(一)词性数量比较

1.九种词性中,形容词数量最多

在360个单音词中,有形容词义项的共计139个词,其中口部45个,言部46个,目部48个,分布较为平均,同时在统计材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为什么形容词比例大呢?我们知道,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人们对无限的个体进行命名,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所有词类中,名词的数量都是最多的,而形容词表示的是对名词所具备的性质或状态进行修饰或限定,在对名词作进一步的“抽象概括”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所以形容词数量也较多。

表1 《说文解字》中9种词性词例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把《说文解字》360个单音词中的形容词等九种词性的词总体增减情况汇总如下,见表2。

表2 《说文解字》单音词中9中词性词增减情况

2.象声词的数量在虚词中占优势

从统计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几类虚词中,象声词的数量是最多的,这和我们所选的材料不无关系。我们选材尽量本着客观的原则,三个部首的选择都是随机的,希望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单音词义项的发展情况,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口”是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因此,“口”部的单音词中就包含了较多的象声词。这是特例,不能算作《说文解字》单音词的突出特点之一。

(二)增减情况汇总

1.基本不变的情况

在副词、象声词、助词、介词中,“基本不变”的单音词的数量均排在四类增减情况中的第一位,分别占本词类的 41.20%、43.80%、50% 和 44.40%。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词汇系统尤其是一些基本词汇,它们虽然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但是也有着较大的稳定性,正是这种“跨时间、跨地域”的稳定性,保证了言语和书面交际的顺利进行以及文化的传承。

在139个单音节形容词中,增减情况“基本不变”的有41个,达到了29.50%。我们这里以数量较多的形容词为例。

对于上古没有义项,中间出现过一段时间,现代又消失了的词,我们也记为“基本不变”,其中有15个形容词都是这种情况(其他词类此种情况也较多)。例如“嘰”和“含”字,根据《汉语大字典》的例子,它们的形容词义项都是在中古出现过一段时间,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的;在中古,这些词由于表达的需要,从动词的义项中同时引申出了形容词性的义项,但随着对词的精确性要求的提高,这些“兼类词”的发展时间较短,再一次被词汇系统所淘汰。

2.消亡情况

在笔者统计的139个单音节形容词中,消亡的词比例最高,占到了53.20%;代词、连词中“消亡”的词均排在四类发展情况当中的第一位。同时,在其他的词类中,消亡词的比例也很大。经过分析材料,笔者发现其中主要有三类词消亡情况较多:

第一类多为“功能混沌,兼职过多①”的词,即词的义项较多,词性灵活,身兼多重词性。例如,“口”在中古以前,有名词、副词、量词和动词等四种词性,而在现代汉语中,“口”的词性只有动词和量词两种词性;“命”在先秦就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三种词性,名词在先秦有8个义项,在现代有3个义项;动词在先秦有8个义项,在现代有3个义项;形容词在先秦有1个义项,在现代消失了。

第二类主要是“概括过于具体、分类过于琐细”的词。举例来说,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就很多:“瞦”,眼睛发光有神;“瞒”,眼睑低,闭目貌;“睴”,眼珠大而突出;“睔”,目圆大;“盼”,眼珠黑白分明,喻美目流转;“盰”,眼露白貌,等等。

第三类是一些晦涩难懂、生僻、拗口的词。例如“啖”、“嘐”、“呰”、“噧”等等。

先秦人的思维能力尚不发达,概括能力不够强,导致单个词的义项、词性与现代相比都较多。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以及表达的需要,对词的精确性的要求相对有所提高,单音词减少,复音词增多。同时,单音词的义项减少,词性倾向固定,概括能力提高,生僻难懂的词也逐渐退出词汇系统。

3.增加情况

在量词、叹词、介词中,属于“增加”情况的词均排在四类发展情况中的第一位。这些词的义项的增加,是应汉语表达的需要,它们的出现,充实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例如,在8个量词中,除了“味”在先秦就作为量词出现、义项基本不变之外,其他7个量词义项都是在中古及以后才出现的,并且大部分的量词都是直接从它原来的名词义项进行引申的。例如,“眼”作为量词时,主要用于井、窑洞,是从人体器官“眼”进行了相似的义项引申。

增加的3个叹词“咦、噓、嗻”都是在近代以后才出现的。“五四”运动之前,书面语大部分都是文言文,白话文“不登大雅之堂”,叹词作为口语词也就较少出现在书面语中。“五四”运动以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文盲大大减少,口语词大量进入了书面语词汇系统中。

4.减少情况

在量词、代词、介词、连词中,均没有一例属于“减少”情况的词。这四类词在先秦不像名词分得那样琐细,并且随着它们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其他五种词性中,减少的情况也是最少的,说明语言的词汇系统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与人思维的日益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

但同时,形容词中减少的情况却比增加的多,分别占到了总增减情况的10.10%和7.20%。仔细分析后发现,形容词减少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僻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作为语素出现;一类是“兼职”过多的词,语言的发展,逐步要求词语所表达的意思精确和固定,所以“兼职”词逐步向“专职”词过度。而增加的形容词义项绝大多数都是在近代以后尤其是在现代产生的,是在现实语言交际过程中,应人们的需要而逐步产生的,而非突飞猛进的增加。

5.单音词语素化现象

在139个单音节形容词中,发展情况“基本不变”的有41个,其中有24个虽然在先秦作为单音词存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只作为语素出现,不单用了(在其他发展情况、其他词类中此种情况也十分普遍),我们称之为“单音词的语素化现象”。例如,“詵”,在上古是众多的意思,仅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以“詵詵”的形式出现,形容众多;“眈”,在上古是近视而志远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眈眈”连用组成一个词,形容眼睛注视。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减少和消亡的词语素化现象更为严重。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单音词与语言的“不适宜”②性造成的。与英语等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音节数量少,单音词多,造成同音词数量很多,这就给交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现代汉语相比,先秦单音词的义项较多,由于单个词的负载能力有限,意义又不能无限堆积,如果负担过重,语言表达就会变得模糊,就会影响到人们的交际和思维,所以必然会对其加以改造。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的复音化,两个不同的单音词相结合,意义逐渐黏着固定,成为了一个词,两个组成部分就作为语素出现在词中。这也是词的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注 释:

①本文多处参考并进一步验证了在我所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汉语词汇史的课堂上所讨论、总结的一些观点(在文中用引号标出)。

②在我所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的词汇学课上,毛远明教授讲到古汉语单音词的发展时提到此观点。

[1]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词类量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