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十”激活太空经济

2013-05-14钱炜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1期
关键词:航天技术中国航天载人

钱炜

“如果说从‘神一到‘神九都属于研发阶段的话,那么‘神十则是应用阶段的开始,是更高水平的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是这样给“神十”定位的。虽然,从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看,“神十”和其“前任”一样,都是实现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但“神十”标志着中国拥有一个可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以为在轨的各类航天器输送人员和物资。

有一个和普通人的生活接近的说法,可能更有助于理解“神十”的标志性意义:2012年,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在一次航天展上说,中国航天已经突破了载人、出舱、对接等关键技术,随着货运、供给等技术问题的解决,普通人享受太空旅行只是时间问题。此次“神十”的发射,无疑让国人离太空旅行更近了一步。

太空经济兴起

实际上,太空旅行在国外早已迈出了第一步。目前,俄罗斯航天局已经开展了这项服务。只要你能付得起2000万~4000万美元的不菲价钱,就可以搭乘俄罗斯“进步”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短时间停留并返回。

2012年,国外一些私营太空技术公司纷纷打算提供各种轨道和亚轨道旅游服务,并宣称“太空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维珍银河公司,他们推出的价格20万美元的太空旅行项目,目前已经收到了550人的报名,其中包括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好莱坞明星汤姆·汉克斯、布拉德·皮特与安吉丽娜·朱莉。

太空旅行只是太空经济这一概念里普通人最容易感知的内容。在过去,航天研究往往被看做是人类出于对宇宙的向往而发起的科学探索活动,但实际上,航天探索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引擎之一。

2007年9月17日,在纪念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50周年的系列演讲上,时任NASA局长的迈克尔·格里芬就提出,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太空活动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太空经济不仅是位于太空中的经济,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市场、提供的各种便利都在地球上。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12年航天报告,2011年,航天经济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90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2%,比2006年的2000亿美元增长了41%,与世界总体经济的低迷情况形成了强烈对比。全球的航天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达到75%,各领域的商业需求十分旺盛。

随着此次“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在国外早已兴起数年的太空经济,已然悄悄向中国走来。中国对将太空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迫切渴望,可以在2012年11月底的一场研讨会上略见一斑。在这场以“寻找未来经济引擎”为主题的航天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多家机构,一反往日的神秘形象,向与会者展示了五花八门的民用产品与技术,从风电设备到润滑油,从直饮水机到手机屏幕。会上,中国航天系统与科学工程研究院院长王声指出,目前,全球航天产业总量大约是1.8万亿人民币,而中国航天产业规模则是1600亿元人民币。

投入与产出

与中国航天工程的投入相比,这样的收益相当可观。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数字,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起,到2005年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时,工程总花费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2011年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成本为35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近年来,NASA每年的预算大约在170亿到180亿美元。

周建平解释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的规模是适度的,并没有超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脚踏实地按科学规律办事。“我们这些年的发展的确很快,但这是相对于过去规模小、发展慢而言的。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个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也是正常的。”

各国专家用不同的模型做了评估,结果发现:各国政府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为1:7到1:14不等,航天投入效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王声表示,中国的航天经济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指示,以及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未来几年,航天技术将加快由科学试验型向民用和应用服务型转移。

美国中西部研究学会(MRI)的研究表明,在航天相关技术研发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在18年内获得7美元以上回报。据此推测,NASA从1959到1969年花费在太空技术研发方面的250亿美元(1958年币值),能在1970年获得520亿美元回报,其回报激励作用一直持续到1987年,总回报规模约为1810亿美元。

大通计量经济学研究所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是利用马里兰大学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NASA研发投资对短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1974年联邦政府从其他非国防项目开支中转移10亿美元到NASA,就能在联邦总预算规模不变的条件下,使1975年的制造业产值增加0.1个百分点,约为1530亿美元(1971年币值),制造业就业机会也能增加20000个。研究还发现,航天研发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长期影响也十分显著,经过测算,NASA在1960~1974年间研发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43%。

“航天”在身边

为什么航天技术投入的经济回报长期以来一直被怀疑论所萦绕?最根本的原因是,航天技术并非像其他制造业那样,研制开发一项产品,然后直接到市场上销售盈利。航天技术对于经济的贡献,是通过尖端技术研发拉动下游技术和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进而再通过技术扩散效应,在本领域及其他应用领域逐步实现的。

据统计,美国先后有16300项空间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除了人们熟悉的卫星电视、卫星电话、纸尿裤和冻干方便食品,航天技术还有太多的衍生产品并不广为人知。今天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计算机X射线分层照影扫描仪(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应归功于当年“阿波罗”计划中为研究月球开发的计算机图像增强技术;肾脏透析设备则拜NASA的化学实验成果所赐;而胰岛素泵的技术源泉,则可以追溯到“海盗号”火星探测器的元器件。NASA为人造卫星开发的电路技术,后来被应用到了程控心脏起搏器上;而每位孕妇在接受胎心监护服务时也不应忘记,这种技术最初是NASA用来测量机翼表面气流变化的。为儿童治疗脑瘤的手术探针技术,则是为在航天飞机上进行植物生长试验开发的特种照明技术的衍生物。今天,每个森林消防观察员都可以手持红外照相机寻找密林中的高温起火点,它最初是用来观测航天飞机的灼热尾焰。

相比之下,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左右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转移到国民经济各部门。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近年来,与太空直接相关的“生意”也开始兴隆。与太空旅行一样正热的,私营航天发射也出现了商业模式。2012年5月,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创造了历史——“猎鹰9”搭载“龙”飞船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了货物,“龙”飞船成为第一个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的商用飞船。这一成功标志着商用航天发射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证明了太空探索公司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设计、制造和发射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运载火箭和飞船。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的成功,也引起了中国航天界的注意。《中国航天》杂志2012年11月在一篇分析SpaceX公司运行模式的文章中指出: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西方航天产业相比,我国的航天产业长期受体制、制度限制,目前仅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远谈不上商业化……随着我国载人三期空间站的建成,货运和载人飞船经常性地造访空间站将成为常态,在近地轨道运输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我国应抓住此难得的历史机遇,借鉴“龙“飞船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入手,培育类似SpaceX这样高精尖的航天企业。

很显然,以“神舟十号”的发射为标志,中国航天事业由研发转入到应用阶段,这是未来航天项目实现商业化运作的重要步骤。

猜你喜欢

航天技术中国航天载人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这就是中国航天
如何构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售后服务体系
国外军事航天力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了不起的天眼
共享单车花式载人屡见不鲜,太危险了!
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航天技术中的物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