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自觉路径

2013-05-12鞠天洋

关键词:雷山传统工艺手工艺

鞠天洋

(鞠天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研究员)

高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自觉路径

鞠天洋

不少高校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事业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其效能,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方式方法不得当,成效不可观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必须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通过社会多方配合,才能有效地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

高校 传统手工艺 创新 传承

手工艺的关键词是“手”,相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机械化生产,传统手工艺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技艺成熟精湛,且通常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其地方与民族风格明显。当前,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正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文化价值,这不仅可以彰显民族的个性与审美特点,还能把“活”的文化及其传统更好的保存与发展下去,最终得到世界的认可,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现手工劳动所蕴含的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技艺与人们生活审美需求结合得贴切完美,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赢得效益,让社会各界看到它的现实意义。

手工艺往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本真,而高等院校有着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功能与职责。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手工艺文化出发,艺术类学院应当把设计、纯美术与工艺美术结合起来,对手工艺术进行研究和教学推广,最终实现其文化价值、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问题与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传统工艺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从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职责与义务来看,高校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方式方法不得当,成效不可观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成为当下不少相关高校所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忽视传统手工艺发展

在近年的招生专业中,高校对传统手工艺专业招生极少,而动漫、游戏类专业几乎是每校必有,且招生人数在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当前高校无论在招生还是校企合作项目上,都直击市场主流产业。在涉及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学生也面临着考验。学校面对各方利益,只能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然而,当人们对传统手工艺重新认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面临断档,传承人逐年减少,这将导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2、高校学生缺乏传承意识

与传统工艺大师、老师的担忧呈明显对比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的不热衷。除了学生本身不愿意选择“冷门”的传统工艺专业外,目前可提供学习传统工艺的学校和专业也是少之又少。此外,就业前景是目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他们选择传统工艺这一专业的犹豫所在。

3、“工学结合”难度大

中国传统工艺品传统深厚、制作精良,如今在高档艺术品市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令人心动,但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却遭遇瓶颈。例如某些传承人无法以正常教学模式授课,单纯“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使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数量大大减少,进度缓慢。学生实习实训往往受到场地、环境、时间、经费、交通、工具材料等因素的制约。在缺乏社会广泛支持的现实情况下,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是极其困难的。

(二)社会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1、“非遗”传承人得不到保护且缺乏接班人

由于传承体系不够科学,又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非遗的传承方式得不到科学的保障和体系的支撑。例如,政府制定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但是如何让传承人传承他们的手艺,却没有标准的模式可供参考。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大师在每次以传统方式接收极少数继承人后,还无法给予他们科学的认定。

作为传统工艺“花丝镶嵌”的代表性继承人,白静宜大师谈到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的问题时表示,现在传统工艺的接班人十分难寻。目前有许多传统工艺的“大师工作室”,都需要更多的学生。以前传统工艺在几千人的大厂制作,但现在都是由“大师工作室”里面的几十个人精工细作而完成的。

2、商业化导致传统手工艺内部发展不均衡

在众多传统手工艺类别中,有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只注重更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类目。例如刺绣、雕刻等常常受到重视,因为它们相对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并带动旅游业发展;而乐器、年画等则被相对忽视。另外,过多的商业行为也导致一些传承人注重眼前利益,从而丧失对技艺品质的追求,这也将严重影响技艺的传承。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中专、技校学生来说,薪金待遇也许并不理想。北京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李雪峰副主任指出,传统工艺师的薪金水平目前还是偏低的,不过还有上涨的趋势;和该校合作的景泰蓝公司也在逐渐给传统工艺工人提高待遇,让他们的薪金达到中等技术工人的薪酬水平。

3、传统手工艺创新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以前,传统工艺技术靠“师徒传承”方式一代代延续下来,但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的今天,传统工艺多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指导的“大师工作室”来完成。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多数以民间传承方式习得技艺,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教育指导,往往难以与当代学术界进行对接和交流。一些传统技法由于过于老套,或因其自身生存所决定的垄断性和私密性,早已与当代社会隔裂,几乎没有什么市场价值可言。

二、比较与分析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高校通过探索“校政行企”四方联合,将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难点陆续攻破,开辟了一条“四赢”的畅通道路。

2011年,学院与贵州雷山县合作成立了“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工艺美术教学、非遗产品研发紧密结合。雷山的苗族文化传统十分丰厚且富有特色,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3项,而“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是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政府与学院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合作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个由地方与高校共同构建的文化产业链,使苗族银饰、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向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民族技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推动民族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山、领略苗族传统手工艺的风采。

(一)以政策引导校企,使传承人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有质的提高

当前许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不仅要完成培养传承人的使命,还要有一定的创新和推广,这就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与投入。校企合作办学还能够为传统工艺人才提供良好的实习与就业的环境。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存在着明显缺陷,尤其是政策法规操作性不强,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事实上,离开了政府的资金投入、组织引导以及考核评估,“校企合作”是无法立足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引导是关键环节。(图1)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最终在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问题上开启了新的篇章。一方面,在解决少数民族传承人得不到保护的问题上,由雷山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出面并出资召集当地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前往学院本部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灌输专业教学理念,促进技艺的提高,让传承人对自身技艺所属的门类、发展方向、交流传递方式、创新创造方向、市场定位等方面的问题有全新的认识。所有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在培训班毕业后,可以得到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从而获得一定高度的社会认可。另一方面,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定向招生,改变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模式,也同时加速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人是首要因素,学院在保护传承人、培养新传承人,利用师资力量和人才优势,实现了项目提升。除此之外,学院每年组织一部分毕业生前往雷山接受实习实训,通过县委县政府出面,企事业单位依照相关对口专业招收并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在他们的毕业作品里不仅能感受到浓厚民族文化元素,还能发现日益壮大的传统手工艺继承人队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举办了雷山工艺美术大师、苗族设计大师班培训。共有18名大师参加培训。第二年再次举办了雷山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共有22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此外,学院还设立了“雷山”定向培养班,每年面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招收20名学生,为雷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定向培养传承人。(图2)

(二)以跨界创新教学,使即将消亡的技艺重获新生

由于许多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趋同趋热的专业较多,其中艺术类专业较为典型,专业不强不特,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有时被称为“鸡肋”专业。在对待传统手工艺创新方面来讲,急需一些专业能力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的专业高校来完成使命。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历史悠久的吴中地理文化,是以培养“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技能美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近年来积极为地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建立教学实验基地,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高度关注。学院有意识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在与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学院根据合作项目的要求,采用项目导入法,把“雷山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形成跨界课程,以“项目+主题”的教学形式,深入发掘创作元素,尤其强化了苗族银饰和服装设计、制作和旅游品研发,共研发、设计作品300余件。经专家审定,选拔出苗族特色旅游产品60件,投放市场,共计6000余件;完成专利及外观著作权60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贵州省苗年节的开幕式上,由学院学生自主设计、打样、制作、表演的苗族服装共5个系列42套,隆重推出,一举获得了2011年中国(贵州)民族服装设计大赛铜奖和最佳工艺奖。(图3)

这项举措使得一些陈旧的技艺在研发过程中重新焕发生机,特有的文化元素也不再与当代社会脱节,而是被全新的创意设计所提炼,变得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因此,教师、学生通过跨界课程向全社会证明了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意义。

(三)以优势助推行业,使资源得到整合与共享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产业化”这一问题,“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华老字号竟品博览会”给出的回答是非遗产业化不是采用现代化大生产来替代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是“搭建非遗生产性保护平台”。例如浙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657项,居全国第一,像张小泉、王星记和邵永丰,很大一部分背后都有一个老字号企业。他们的愿景是特别希望外地的一些商场能开设浙江非遗产品专柜。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两项工作引导整个行业关注并参与到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工作中去。一是学院于2012年在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举办了2012年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年会暨江苏省艺术设计职教集团工作会议。期间开展了雷山国家级非遗大师制作蜡染的技术表演与作品展示,将雷山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了全面宣传,此项活动得到了2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这项工作使行业高度关注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同时通过组织和策划各种赛事和活动使传统手工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是雷山县政府特在学院本部举办了“苗年鼓藏节”旅游推介会。推介会邀请了近100家苏州地区的旅游公司参加了会议,得到了雷山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好评。此次活动也旨在通过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通过研讨会和各项赛事,可以加快行业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步伐。在高校师生和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工艺美术能更好地实现其行业价值和精神价值,从而带动科研和就业。(图4)

(四)以科研覆盖社会,使文化内涵得到有效的社会宣传

一些被市场所忽视的传统手工艺不仅需要得到传承和保留,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努力和探索。为记录和保存雷山特色文化的传统技法,学院专门安排人员以文字、摄影、摄像以及录音等多种保存形式进行记录。例如,学院与雷山县政府共同出资合作编撰了名为《苗疆圣地 和美雷山》的书籍及光盘,之后还以雷山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刺绣、银器、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资源为蓝本,制作了影像宣传片《中国雷山》。(图5)

近几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苏州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馆”、“中国苏州昆曲博物馆”等70多项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主导的设计工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的平台。总而言之,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高校传承的不仅是手工艺华丽的外表,更是其深沉的内涵,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民族的未来。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不仅应当成为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主力军和探索者,还应成为其发展进步的强大支柱。

[1]王瑜,吴殿廷.基于旅游产业链视角的传统手工艺开发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11(4).[2]徐艺乙.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美术观察,2011(6).

[3]陈珊珊.在设计中回望故乡: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缤纷,2011(7).

[4]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装饰,2011 (8).

[5]崔岩岩.高校艺术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研究,2012(3).

[6]陈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再设计”.文艺研究,2012(5).

[7]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上海大学,2011.

[8]老手艺的当代价值.中国文化报,2009.

(鞠天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研究员)

猜你喜欢

雷山传统工艺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谈谈雷山苗族“锦鸡舞”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雷山杜鹃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