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溪翁传》“脾”字释义商榷

2013-05-10高长江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3期

高长江

【摘 要】多种《医古文》教材或教参中《丹溪翁传》中“病脾”字释义缺失或释义为“患脾病”。笔者认为“脾”字应该为“髀”字的异体字,大腿的意思。笔者分别从中医语法、汉字异体字变化规律、古代文献、出土竹简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医古文;丹溪翁传;异体字

《丹溪翁传》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朱丹溪的生平事迹和医学理论。文中首先叙述朱丹溪学医的经历,其次介绍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易动”的医学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想。该文选自《九灵山房集》卷十,据《四部丛刊初编》本排印。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医古文》教材中《丹溪翁传》:“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病脾”一词,教材未出注释;文中原文如下: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於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於医乎?”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医古文》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医古文学习指导》均译为“患脾病”。笔者认为翻译有误。查丹溪本人撰写的《格致余论·序》,这部分内容作“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可见“病脾”是指患“脾疼”。在中医的症状描写术语里,从未有表藏象的脾“疼”这种表述。笔者认为,将“脾”字理解为“脾脏”不妥。此处“脾”与脾脏的“脾”虽然同形(写法相同),却应该是另一个字,即为“髀”字的异体字。

在汉字的形体变化规律中,有“意义相近的义符可以换用”的情形。“骨”与“肉”意义相近,在 表示肢体名称时,“骨”旁与“肉”旁往往可以互换。查《说文》四下《肉部》“脾”字段《注》:“古文以脾为髀字。”《集韵》卷之五上声上《荠》:“髀,股也。或作……“脾”。《类篇》卷第四下《肉部》:“脾,……又部礼切,股也。”据此,“脾疼”之“脾”应该是“髀”的或体,指大腿。传世文献中,“髀”写成“脾”的见《仪礼·士昏礼》中《少牢馈食礼》、《庄子·人间世》、《在宥》、《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出土文献中,“髀”写成“脾”的则很常见。如《武威汉简·特牲》51~52简:“祝俎,脾,月豆脊二骨。”今本“脾”作“髀”。《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张家山汉简·脉书》及《引书》中所收录的诸医书中,凡股外义的 “髀”均写作“脾”。例如,《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脉书》:“钜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目以(似)脱,项以(似)伐,胸痛,要(腰)以(似)折,脾不可运,月去如结,如裂。”比较《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阴在泉,……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月去如结,踹如别。”“脾不可运”即“髀不可运”。“髀痛”在古医籍中常见。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月行足皆痛。”《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背十一脉灸经》:“足少阳脉……其病……脾外兼(廉)痛。”《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脉书》:“少阳之脉……<其所产病>……项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髀)廉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敦煌《居延新简·甲渠候官》80~81简:建武三年三月丁亥己丑,城北隧长党敢言之:乃二月壬午,病加,两脾雍(臃)种(肿) ,匈(胸)肋(胁)丈(胀)满,不耐(能)饮食,未能视事,敢言之。

今天各种字典、词典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髀”下失收“亦作脾”,“脾”下失收“同髀”,因此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当在各字之下补之。

参考文献:

[1]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仪礼注疏》卷四七《少牢馈食礼》,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十三经注疏》本.

[3] 武威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4]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