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定编定岗中建立单位和个人和谐发展关系之策略

2013-05-10王良方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3期

王良方

【摘 要】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又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在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基础上,其他各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才能够顺利地推进。然而岗位设置工作情况复杂、难度大,如何破解难题,建立单位和个人和谐发展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定编定岗;共生关系

一、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所面临的最复杂、最艰难的改革之一。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所在,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人事制度改革中岗位设置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2006年7月人事部颁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以及11个分行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进行了基础性规范。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原则是按需设岗、科学高效、动态调整、依法管理。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分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开展,走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人事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岗位评价衡量出不同部门和岗位在单位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克服职责交叉、相互推诿弊端。为确定岗位工资提供基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绩效工资改革、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岗位考核、岗位培训等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竞争上岗,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按照上级主管机关的部署,我校于2011年实施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这是对学校现行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到全校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到既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又要让教职员工满意,确实是困难重重。面对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难题多的复杂局面,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掌握政策,精心研究,反复测算,广泛宣传,统一思想,终于较好地破解了难题,顺利完成学校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我校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情况概述

(一)学校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我校创办于1978年,原来是以机械制造为主要专业。从1996年开始,学校大规模地调整专业布局,突出了以外语+专业技能的办学特色,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七个语种和数控加工、信息技术等多种专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目前正在进行创建国际化特色示范学校的申报工作。由于专业的调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了大量的年轻教师,随着新教师的成长,他们对发展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原有体制关系,制约了部分优秀人才的发展空间,造成部分优秀人才流失。而另有一部分人员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行政管理人员队伍逐渐庞大,教职工的创新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的统计,全校人员中管理人员占总数27.5%,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62.4%,工勤人员占总数10.1%,管理人员与工勤人员合计占岗位总数37.6%,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比例也不尽合理(16.7:58.1:25.1)。

(二)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合理制定定编定岗方案

1、解放思想,大胆改革

假如按照过去的常规思维模式,即使剔除非行政管理部门的教学部门作为内设机构,削减部分管理岗位后,管理人员与工勤人员所占岗位总数合计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无法解决三类岗位结构上的矛盾。为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认为不能局限于目前的现状,而应该着眼于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设计方案,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岗位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教职员工发展空间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设计是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改革,突破了许多人的思维定势,可能会遇到较大的阻力甚至带来一定的风险。

2、认真学习,合理决策

通过认真学习《上海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沪委办发[2009]34号)、《上海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沪人社专发(2010)34号)、《上海市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院校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办法》(沪教委人[2010]72号)以及《上海市人事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普教系统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的意见>的通知》(沪人[2004]12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针对我校人员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研判,以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成效最大化为目标,在上级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反复进行比较和测算,最终确定按照(沪教委人[2010]72号)文件规定制定我校的岗位设置方案。提出将管理岗位控制在10%以内,专业技术岗位达到88%左右,工勤岗位控制在2%以内的指标。此方案突破了以往常常以学校现有人员数量和现有岗位类别为依据来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的老框框,优化了我校岗位结构,拓展了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空间。

(三)创新学校岗位设置的几项具体措施

1、尽量提高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专业技术岗位基数越大,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职数就越多,给教师从专业技术职务方向提供的发展空间也越大。使他们有更多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有利于调动他们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方面的积极性。对学校品牌效应的提升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正能量。

2、精简行政管理岗位。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学校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梳理。合并简化了部分职能机构,减少行政管理岗位,以完善的制度建设来保证执行力,通过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弥补岗位数量减少的影响。

3、提供教职工多种岗位发展机会。

由于大幅度减少管理岗位,部分岗位可能会出现缺少人员,影响行政工作正常运转,拟安排课时量少且能胜任行政工作能力的教师来兼职部分行政工作,既解决他们因为课时量不足影响收入带来的问题,又能通过他们在行政岗位兼职过程中,体验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沟通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使双方增进相互理解和了解,密切教职员工的相互合作关系,促进学校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

4、鼓励工勤人员提高层次。

按照新的岗位设置方案,工勤人员岗位职数大幅减少。由此产生的人员安排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学校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决定通过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使其中一部分人员可以转岗到管理岗位。对于在五年过渡期间将到龄退休的老职工,给予适当的安排。今后学校不再招收新的工勤人员,从而达到自然减员的目的。

5、购买社会服务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对于学校确实需要的工勤岗位工作业务,例如宿舍管理,食堂、绿化等后勤工作,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后勤工作正常运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既可以减少学校在人员费用方面的支出,又能减少管理层次,更重要的是学校能够获得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使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集中精力于教学教育工作方面,为创建国际化特色优质示范学校提供可靠的保障。

6、为引进人才预留岗位空间。

通过相互兼职,减少实有人数,可以预留部分编制名额,为学校今后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开设新的专业而需要引进新的人才提供方便的条件。

三、以定编定岗为契机,建立单位和个人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

通过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了许多原来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在新的层面上建立起单位和个人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

1、优化学校岗位结构。

经过反复的讨论与修改,最终确定的岗位设置方案为:管理岗位9.9%,专业技术岗位88.5%,工勤岗位1.6%;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中级职称可分别增加24和31个职数,比改革前的人员岗位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2、提升学校品牌效应。

在教育系统及其他各项评估项目中,都会出现关于学校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要求的指标,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客观指标。学校高级职称的职数比例提高一些,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实力,有利于学校达到高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3、提高教师经济收入。

在学校的岗位总量中提高了专业技术岗位职数比例以后,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拓展了专业技术职务方面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可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岗位设置导向作用,积极鼓励教师从专业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使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和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教职员工钻研业务、提高工作能力的热情,促进形成好学向上的积极风气,有利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6、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

新的岗位设置方案精简了管理岗位的数量,必然要求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由此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的进程。学校管理现代化又能够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结论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重对待。我们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时,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不厌其烦,反复比对测算,兼顾教职员工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求得合理的统一。在工作中,要发扬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上下一心,信息公开,争取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学校中建立起单位和个人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保证学校当前的稳定以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