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保对农民最优储蓄的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两期代际扩展模型的应用

2013-05-02焦克源井亚琼

社会保障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金储蓄新农

焦克源 井亚琼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一、引言

早在改革开放前,国家就已经试图通过各种措施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但是由于二元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农村居民长期游离于养老保障的“安全网”之外。虽然民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案》标志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老农保”)开始建立,但是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其与农村经济环境的不符,在实施了仅仅7年后的1999年7月被国务院叫停,自此农村处于无养老保险的空窗期,家庭和子女成为了农村养老保障的责任主体。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新农保”)作为继“老农保”之后的一项新的维护农村老年人养老权益的政策。试点以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参保人数,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末,全国共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为1.0277亿人;2011年末,试点地区增至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比上年增加1076个,参保人数为3.264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22367万人,①数据来源:2010与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0%和250%;2012年底,参保人数达到了4.6亿。②吴邦国于2013年3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农保能否如其所望在2020年实现全覆盖从而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力后盾,又能否在更长的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对新农保运行管理的行政效能和优化新农保资金收支的财政账户,在功能层面上,还要求该项制度本身能够在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基本权益的同时,起到刺激农村经济增长的激励性作用。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缴纳主要来自于对储蓄或者消费的减少。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短期内,较高的储蓄率能够促进资本的积累,从而刺激一国(一地区)经济不断增长;但在长期,这种增长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1]因此,储蓄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有的水平。所以,如果能够使得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在实现较高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预期收益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对预防性储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无疑将更有利于改善农村的资本结构和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

关于养老保险对储蓄的挤出效应,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费尔德斯坦最早明确提出了养老保险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2]Kotlikoff(1979)[3]利用A-K模型,从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角度,证明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可以减少居民储蓄。King and Dicks-Mireaux(1982),[4]对加拿大的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完全基金制养老金对储蓄的替代率在28%~51%之间。

国内学者彭浩然和申曙光(2007,)[5]利用中国31个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降低了居民储蓄。姜伟(2008)[6]利用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后计算出,增加一单位社会保险金支出会降低0.34元的储蓄。蒋云赟(2010)[7]运用代际核算方法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认为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虽然能够挤出国民储蓄。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重点多集中于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对储蓄的影响,对于新农保这一创新型养老保险政策对储蓄的影响研究还没有涉猎。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村人口为6422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7.43%。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显然,研究新农保对农村居民的储蓄挤出效应,不仅是对农村地区“统账结合”基础上明确基养老金供给金额的创新型养老保险模式对最优储蓄影响的有效验证,同时,也为预测该项制度能否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假设

本文以同类文献在进行相关研究时经常使用的世代交替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简称OLG模型)为基础。该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家莫里斯·阿莱提出,萨缪尔森在索罗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戴蒙德将其与solow模型进行融合加以发展,引入生命周期函数,构建了一个由工作期和退休期组成的两期代际扩展模型。本文引用此两期代际扩展模型展开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作如下假定:(1)某个消费者代表在t时期无弹性的提供劳动,获得Wt的收入,其在这一时期的消费和储蓄分别为和St;(2)t+1时期为退休期,这一时期不再有劳动收入,个人的消费只能依靠t时期的财富积累来进行,消费为;(3)无利他性理性消费者,即个人在一生中穷尽收入,并不会为子女留有遗产,同时也不接受上一代的财富馈赠;(4)t+1时期的银行账户利率为r;(5)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倾向为ϑ,表示消费的边际效用对于消费数量的弹性;(6)时间偏好因子,即效用的贴现率为ρ,且ρ∈0,()1。基于上述假定,可以得出农户终身的效用的两期代际扩展模型为:

为了使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假设ϑ=1。在农村收入水平较低且消费观念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证明ϑ是大于1的[8]。因此,本文可以采取对数形式的两期代际扩展模型,即

不仅不会对结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能简化分析。而使用(1),会使结果进一步加强。

三、新农保对最优储蓄挤出的分析

(一)新农保对最优储蓄存在挤出效应

基于上述分析,在没有参加养老保障的情况下,(2)可以表示为:

为了实现终身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理性的消费者会进行合理的储蓄安排,使得年轻时增加一单位储蓄所产生的效用损失与年老期这一单位储蓄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额相等。可以解得终身效用最大化下t时期的最优储蓄额为:

在引入养老保险后,t时期的收入除了要在储蓄和消费之间进行分配外,还需拿出一部分作为养老保险的账户累计额,进一步假设,个人在t时期进行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额为Bt,t+1时期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所产生的个人账户余额为Qt+1,由于新农保政策规定了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所以在个人账户余额的基础上,政府和集体会提供Tt+1的基础养老金的金额,此时,效用函数可进一步扩展为:

因此,在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后,终身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储蓄为:

St0正好是St1中,Bt=0,Qt+1=0,和Tt+1=0时的特殊情况。(1)-(2)可以得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前后,在终身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均衡条件下,最优储蓄额的减少量:

由于ρ、r、Bt、Qt+1和Tt+1均为正数,所以式(3)>0。因此,新农保资金的缴纳会对最优储蓄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二)新农保对最优储蓄挤出的影响因素

为了分析新农保的各个关键因素对于最优储蓄的影响,假设:

其中wt表示t时期平均每年的工作收入,md表示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年限,θ表示年平均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金额在年平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根据新农保的规定,缴费以年为基本周期,所以此种假设符合政策的规定),设t+1时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收益率为R,则t+1个人账户余额为:

新农保政策还规定,国家和集体对于基本养老金的供给以月为单位,因此,用mf表示领取养老保险的月数,由于新农保并没有对个人在生其命周期内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期限做限制,也就是说,基础养老金的供给对于达到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农民来说是终身制的,所以,mf也间接反映出了农村居民的寿命。

根据以上假设,式(3)可以进一步改写成:

根据式(4),分别求出各关键因素的一阶导数,可以清楚的验证个关键因素的变动对于最优储蓄挤出的影响。

1.缴费年限对于储蓄挤出的影响:

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最优储蓄的减少量也会增加,这是因为,缴费年限越长,t+1时期的个人账户积累额越多。在银行存款利率r、效用贴现因子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缴纳养老保险的金额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提高养老金账户的收益率都将有助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增加,从而促进储蓄的挤出。

2.养老保险金的年缴费率对储蓄基础的影响:

如果养老保险基金缴纳金额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的不断地上升,最优储蓄的挤出额也会随之增加。目前,按照各地通行的标准,参保对象可选择每年100、200、300、400和500元的5个缴费档次。显然,在“多缴多得”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选择较高的养老保险基金缴纳档次,将减少当期储蓄。但是,这种减少是否从根本上降低了储蓄水平,还与养老保险金账户的投资收益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3.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

若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等于银行的储蓄利率,则最优储蓄的挤出额为:

(9)-(6)得:

如果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账户收益率R与储蓄的银行利率r相等,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基金的积累并没有对储蓄水平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是储蓄由银行存款账户向养老保险账户发生的平滑转移,在R﹤r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促进储蓄额的增加,只有当R﹥r时,即,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收益率相对于银行存款利率较高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4.养老保险金的收入替代率:

为了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给付水平作更详尽的说明,引入收入替代率的变量λ,表示养老保险金的给付额在当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Wt+1表示t+1时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个人账户余额和基础养老金部的收入替代率可表示为:

收入替代率对于储蓄挤出的影响是正向的,说明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的提高有助于最优储蓄的挤出。但是收入替代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有可能会促进当期的过度消费,从而对资本存量会产生影响[9],也有可能引致“退休效应”,削弱农户参与劳动从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所以,养老保险的收入替代率一定要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

5.养老金领取年限(预期寿命)对于储蓄挤出的影响:

预期寿命的增加,会促进最优储蓄的挤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也就是说,农户达到60岁的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后,政府平均要为每人支付15年的基础养老金。可见,在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加大基础养老金的供给力度,将有效促进储蓄的减少。

表1 农民收入与新农保缴费比例表

从表1可以看出,伴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固定金额的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即使农户参加最高500元的缴费档次,按照央行2012年7月6日调整的定期存款利率3%进行年金终值计算,缴足15年的养老保险金费用后,可产生9299.5元的个人账户余额,按照最低每年30元的入口补,在达到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后,每年可获得的养老保险收入为:

这个水平仅仅是2011年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的21.46%,而对于15年后在人均收入不断上涨和物价指数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收入替代率明显是很低的。因此,当前新农保并不能带给农民较大收入预期,因而对于储蓄的挤出作用也极为有限。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前文分析表明,新农保对于最优储蓄的挤出效应事实存在,影响的关键因素有保险金缴纳比例、缴纳年限、个人的预期寿命等,且与效用贴现因子、银行利率等外生变量密切相关。所以,适度的养老保险制度会降低最优储蓄,即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来挤出储蓄是可行的,[10]但是,由于基础养老金的供给力度较小、缴费的层次较低、收入替代率不足等原因,现行的新农保政策对于最优储蓄的挤出效应并不大。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新农保的实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使该项政策除了维护农村居民的养老权益外,能起到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了避免其走“老农保”的老路,促进其在更长的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

第一,制定科学的基础养老金给付标准。根据新农保的规定,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人口每月提供全额养老保险金补助,而东部地区,每月补助全额基础养老金的50%,这种仅仅按区域所划分的财政给付制度,存在欠合理之处。[11]由于目前新农保以县为主要管理单位,管理层次较低,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域地区的政府来说,要提供全额的基础养老金,无疑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养老保险金的给付额甚至不如低保,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进而加重了预防性的储蓄行为。因此,政府应在提高养老保险金的管理层次的基础上,摒弃这种一刀切式的基础养老金供给模式,通过科学的预算,制定更为合理的基础养老保险金给付标准。

第二,划定更为合理的缴费层次。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压力,以及物价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目前新农保层次性的缴费模式较显机械,且预期收益也不理想。应制定弹性式的缴费标准,将收入水平、物价变动情况、通货膨胀率等市场关键因素考虑在内,增加缴费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提高养老保险账户的增值保值能力,增加农户的未来收入预期。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拓展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应明确政府在养老保险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中的具体责任,将养老保险金的征收、领取、管理和监督相互分离,从而形成一种责权明确的问责机制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

第四,取消捆绑机制,维护保障主体的公平。捆绑式的参保方式,将造成一味地追求参保率的短视现象,不仅异化了该项制度作为“安全网”的功能性作用,也阻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13]年轻代农民不得不参保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其选择权利的剥夺,甚至有可能阻碍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正常流动,或者造成“一人参多保”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应该取消“捆绑机制”的束缚,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增强农民参保的自主性,从而实现其公平性。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699~70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Feldstein Martin.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5):905 -926

[3]Kotlikoff Laurence J.Social security and equilibrium capital intens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93,(2):16 -26.

[4]King,M.A.and L.Dicks- Mireaux.Assert Holding and the Life - Cycle.The Economic Journal,1982,92,(366):16 -26.

[5]彭浩然、申曙光:《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载《世界经济》,2007(10)。

[6]姜伟:《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对储蓄率的影响》,载《金融经济》,2008(8)。

[7]蒋云赟:《我国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代际核算体系模拟测算视角》,载《财经研究》,2010(3)。

[8]刘冰、赵子乐、曾福生:《“新农保”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吗?——一个经济学解释》,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1)。

[9]柳清瑞、穆怀中:《养老金替代率对私人储蓄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载《社会保障研究》,2009(2)。

[10]胡颖、齐旭光:《中国社会保险与居民储蓄关系的实证研究》,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3)。

[11]李冬妍:《“新农保”制度: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1)。

[12]梅荣斌:《关于新农保政策解读——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载《农业考古》,2010(6)。

[13]郑功成:《停止捆绑参保,维护养老权益》,载《第一财经日报》,2011-07-02。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金储蓄新农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离婚时可否分割未退休一方的养老金
新农人时语
我国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略论离婚时夫妻养老金的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