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禹到“智慧”治水

2013-04-29姜红德

中国信息化 2013年9期
关键词:水利部抗旱防汛

姜红德

我国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经历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从“大禹治水”到水利现代化,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经了数千年,治水的智慧也从人脑变成了计算机和各种灾害监测和防汛指挥系统。比如每年全国不少省份遭遇洪水的时候,江苏盐城却屡次能成功地顶住了洪水的侵袭,确保了生活安定、生产发展和生命安全。这除了当地政府的科学调度和正确决策之外,还不得不说到智慧防汛系统这一水利战线上的“小智囊”。该系统是由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盐城分公司借力移动通信、卫星遥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的智能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

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在第一时间内,水利部陈雷部长就下达了应急抢险救灾指令。灾情发生后,技术人员在水利部水利共享信息平台所建立的水利普查一张图的基础上,快速制作了灾区水利抢险救灾的专题图并加载到共享平台中,供相关部门共享使用。

类似这样的情况(如云南彝良地震、曲婷水库溃坝、黄河凌汛检测)比比皆是,在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前,信息系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类灾害多发期,信息化不仅对日常业务管理有用,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更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生水利催生“智慧”治水

我国是洪涝干旱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洪涝干旱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成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减灾综合体系,大江大河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遇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可以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倪伟新还记得,自2011年以来,水利现代化连续被纳入国家“一号”文件,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其中民生水利更是被列为首要任务,中央提出要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统筹安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民生水利,提高水利资源的支撑能力,各地水利部门也纷纷出台了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各项水利信息化工程得到了大力推进。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主要建设现代化的水文测报分析系统、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和河湖资源管理系统等各项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水利行业,实现水资源调度精准化、防洪决策指挥科学化、应急管理规范化,基本构建江苏水利信息化体系——智慧水利框架。

倪伟新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部署实施了水利政务、防汛指挥、水质监测和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等多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具备了向全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水利基础信息服务的能力。各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的重点工程包括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监控体系、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系统、水库和移民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信息安全系统等八大重点领域。

防汛抗旱涉及到防洪、抗旱、减灾、应急、调度等各个领域,作为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是水利部“金水”工程的龙头项目,历经15年又4个月,完成近8亿元投资,一期工程作为水利系统首个“航母”级的业务应用系统,建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信息采集系统和连接国家防总、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水务)厅(局)的骨干网络系统,建成了数据汇集和应用支撑两大平台,防汛、水情等应用系统,防洪工程数据库等8大数据库,系统功能涵盖了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各个层面,为防汛抗旱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技术支撑。

据介绍,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30分钟内可全部汇齐全国水情信息,建成了水利信息采集传送的“高速公路”,实现了各地防汛抗旱指挥实时决策会商,构建了各级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搭建了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开发了水情应用、防洪调度、抗旱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提高了各级防汛抗旱部门信息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明确水资源管理的“底线”。在总结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水利部全面推动各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出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基本技术要求》,《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技术审查,江苏、浙江、辽宁、上海、北京、河南、广东、山西、重庆、福建、陕西、青海等已启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据水利部信息中心统计,目前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全国18个省24个城市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同时,为了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规范和指导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水利部印发了《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了《水利数据中心基本技术要求》,并将结合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项目水利资源分中心的建设,研究资源整合方法和数据更新机制,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积累经验。其中,黄河水利委员会已经建立了集中管理存储环境,初步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珠江水利委员会则正在实施数据中心部分内容的建设,太湖局已搭建数据中心框架,并初步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应急防汛的数字利器

进入5月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汛期。接下来到7~8月份,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干支流流量将会大幅增长,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来水持续快速增加,加上降雨仍将持续,长江流域多地的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安徽为例,每年长江流域洪水造成安徽省水毁水利工程上万处。

江苏盐城由于受地处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季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一度面临着“三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涝”的困境,严重地影响了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今天的盐城由于具备了首家建设运行的智慧防汛系统,有效实现了盐城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的转变。

近两年来,盐城的突发自然灾害特别多,要不不下雨,一下就大雨,容易形成涝灾,解决信息滞后的弊端已经刻不容缓。针对这一需求,盐城移动、南京东邦科技公司联合开发了基于移动物联网的智能防汛系统。系统充分应用了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决策支持、地理信息、数字视频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围绕防汛防旱防台应急指挥这个主题,将汛前的统筹规划,汛中的严密监控、及时部署和抢险救灾的应急指挥全过程纳入其中。

以汛前的数据收集为例,以前需要人工现场采集的水位和雨量数据,通过在水位监测点安装了水位计和雨量计,相关数据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和短信平台推送,在水情、雨情变化不大的时候,每5分钟推送实时的风情、天气预报以及小雨大雨、雨量多少等信息;当天气情况有重大改变时,则每分钟发布相关的数据。系统会自动结合72小时天气变化,预测并立体显示灾情变化趋势,帮助防汛人员准确制定应对方案。通过大气云图的变化,72个小时可以预测粗糙的降雨,3个小时可以预测精细的降水。以前是滞后6小时,现在可以提前3个小时进行部署,大大提高了水利系统的应急反应时间。

江苏盐城大丰水利信息中心朱主任表示,防指办公室一般在20分钟内,即可完成全市实时水情、气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速度比过去提高8到9倍。随着今后系统的逐步完善与扩建、遥测站点的不断增加,这样的速度还会加快。

据了解,目前除了各级地方部门重视智慧水利,国家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洪涝干旱灾害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已编制完成了重点地区的洪水风险图,开展全国干旱区划和旱灾风险图编制,研究洪水干旱风险评估方法,确定不同区域洪水干旱风险程度,为洪涝干旱灾害防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健全了水旱灾情监测系统,建成5万多处各类监测站点,有条件的地区装备了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沿海地区配备了台风活动监视系统,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建成了监测预警网络,利用这些监测设施可以密切监控全国各地雨情、水情、旱情和台风等变化发展情况,30分钟内通过网络集成到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指挥办。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智慧水利”可及时对洪水量级、洪峰水位、洪峰流量、台风强度、降雨范围、降雨强度、干旱等级、持续时问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等做出预报和评估,有效提高了公众防灾避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猜你喜欢

水利部抗旱防汛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夏季防洪防汛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防汛当前莫添乱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水利部2017年1月批准发布的第一批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部2017年1月批准发布的第二批水利行业标准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防汛抗旱